◆西土瓦/ 文
编者按
“智利散记”已经刊出两篇,其一为《“车厘子”链接“一带一路”》,其二为《智利经济何以领跑拉美》。本期为智利散记三,作者着重介绍了两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诗人,以及在智利北部沙漠观星途中的所见所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智利小住,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盛产铜矿、鲜果和海鲜的智利,拥有奇妙地理,也盛产诗人。人口只有1800万的智利,倒有两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
在外国人眼里,最能代表智利国家形象的便是巴勃罗•聂鲁达。在智利,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中与巴勃罗•聂鲁达“相遇”——他的诗,他的故事,他的故居。
张爱玲说“成名要乘早”。聂鲁达13岁发表诗作,24岁出版《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一举成名,67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聂鲁达是对西班牙语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名,家喻户晓;他的诗,广为传诵: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
“我记得你去年秋天的模样,灰色的贝雷帽,平静的心。晚霞的火焰在你的眼里争斗。树叶纷纷坠落你灵魂的水面……”
“今夜我能写出最哀伤的诗句。想到我失去了她,想到她已离开……是的,我不再爱她,但也许还爱。相爱如此短暂,而遗忘太长……”
1971年,聂鲁达以《情诗•哀诗•赞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聂鲁达一生三个主题:爱情、诗歌和革命。他参与过西班牙内战,做过外交官,曾长期逃亡在外,还曾被提名竞选总统而被他拒绝。其丰富的情感和人生阅历,已变成了智利的影响力、软实力、吸引力,令人心向往之。
聂鲁达在智利的三处故居,分别在圣地亚哥、瓦尔帕莱帕索和黑岛,向来是旅游者必到之处。
在首都圣地亚哥的聂鲁达故居,是一处依山盘绕的秘密花园里的建筑。拾阶而上,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木、庭院葡萄架等,慢慢进入,似乎走进了船舱,狭长的空间,圆的舷窗。他与第三任妻子在此居住。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的中译本——封面旧旧的、画着一个女娃娃,书名是《爱情真短遗忘太长——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与一支绝望的歌》。大约是较早的版本,与诗人西班牙语、英语的其他作品一起锁在玻璃书橱里。很想翻一下,但是不能。
这处故居,三个地方令记者印象深刻。
一是诗人非常热爱生活并且幽默。这可以从精美的餐具、故意设计成瘦长条的餐桌,以及在胡椒调味小瓷瓶上标注“大麻”的自得其乐心态中看出。据说聂鲁达十分喜欢与朋友们聚会。好朋友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作者)说他“内心深处,是个孩子”。他还是烹饪专家一枚:“一天下午,我们正准备吃饭,但巴勃罗显得焦躁不安,他让我们挪到另一间客厅里去……后来,我们知道他让人把餐桌重新布置了一番,因为他觉得原先收拾得不合适。我是个胃口极好的人,那一天我吃了一生中最可口的佳肴:巴勃罗从俄罗斯带回来的灰鱼子酱和北极熊肉排……”
二是诗人非常爱他的这位妻子。显然,这位第三任妻子是他的缪斯——在这所温馨的故居里,处处是她的痕迹,如到处挂着的画像。记者还遇见了好几只女人的手膜,其中一只有真人大小,有点骇人,是铜铸的,还带着戒指,与诗人的手稿放一起,在玻璃桌内展示;其他的几只,则是小小的,如门铃般挂在各处门首,晃晃荡荡……
三是中国元素不少。除了上面提及的中译本,还有一张贴挂在卧室双人床墙面的中国画,一位清人骑在马上,手牵一头踟蹰不前的小鹿,也许是打猎归来。诗人还收藏了一个饼干桶,桶面上画着一位坐着的清朝官员,一个小童正端着果品进来,背景绘的是梅花……
记者还参观了聂鲁达在智利最大港口瓦尔帕莱帕索的故居,这三点同样得到了印证:餐具精美、高朋满座,诗人喜欢扮演调酒师,站在吧台里给友人调酒是他的乐趣。室内有一把诗人命名为“云”的沙发躺椅,据说诗人最喜欢躺在这里或沉思或写作,以致沙发的脚凳都是绿油油的,被他爱用的绿墨水晕染了。在三楼客厅,进门就有一个旋转木马,是他从法国拆运回来的,他喜欢有儿童乐园般的感觉。这处故居,“缪斯之手”也到处都是。“中国元素”也不少,如床头柜的仕女图等。
聂鲁达是智利共产党员,一生曾三次到过中国,与宋庆龄、萧山、艾青等,都是朋友。1951年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和平会议,他邀请了拉美11个国家的150多位代表参会。1954年他50岁生日,中国派出了以艾青为首的代表团,历经7天抵达天涯之国智利……艾青回来后写诗《在智利的海岬上》,歌颂其“航海之家”,描述的是聂鲁达的第三处故居。这处故居在在太平洋边的黑岛上。
其实,黑岛非岛,而是太平洋的一处海滩。聂鲁达买下了这里的约半公顷地皮,连同一栋小石头房子,把它改建成约300平方米的一处二层居所。因对面海中的那个小岛呈黑色,所以就唤做了“黑岛”。
这处“居所”如一艘搁浅的船,聂鲁达以船长自居。当他得知,自己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他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这句话后来也成为经典。
聂鲁达与其说是智利的,不如说是世界的。人们对他的喜爱,超出了国界和阶层。因为他歌颂的,是生命的热情,是人性的美好。
智利是一个“天文爱好者之国”,不仅全球天文爱好者集聚那里,伪天文爱好者也趋之如鹜。到了智利,去北部的沙漠看星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那里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旱极。最清澈的天空,最明亮的星星,就在那儿。
那片广袤的沙漠,万里无云,800英里赤土,白天炙烤,晚上极寒,棉沙袍和羽绒服,是沙漠观星的最好装备。驱车前往,记者一路观光,体察风土人情,途遇三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沿途风光这么美。狭长的智利国土,南北长4400多公里。往智利北部沙漠看星星,自驾旅行必然行驶“泛美公路”。这条公路一边是海岸山脉,一边是安第斯山脉,贯穿整个南美洲,总长4.8万公里,是全球最长公路,经过15个国家。泛美公路人称最孤独的公路,但智利的这段很美,有时一面是山一面是水,有时是山谷平原,这时就会出现一个个小镇。尤其是我们从圣地亚哥出发向北的这段,美得令人晕乎,连路过的加油站也美得不像话,还以为是一个景点呢,简直是超出了记者的认知。不时地,还有蔚蓝如海的湖面出现,波光粼粼。
驰骋在泛美公路上,始知泛美公路之所以扬名天下,不仅在于它南北跨越15个国家,是世界上最长和最适合自驾的公路,还在于切•格瓦拉走上革命之路,是拜泛美公路所赐:上世纪60年代,还是医学院学生的格瓦拉与好弟兄一起,驾摩托驶上了这条泛美公路。他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途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诸多亲身经历,让他萌生革命意识,后成为古巴革命领导人,受到英雄般追崇。在革命者眼中,他是战斗旗帜;在军事迷眼中,他是游击战大师;在知识分子眼中,他是旧秩序的造反者;在摇滚青年眼中,他是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泛美公路,也是偶像之路,自然是格外美好!
二是没想到“遇见”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她可是智利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比聂鲁达还早,甚至有说聂鲁达曾受她影响。小小的、只有1800万人口的智利,竟然有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真是匪夷所思!
1889年出生的米斯特拉尔,是智利北部人。她的故居,就在我们向北行驶500多公里之后途经的名为埃尔基的小镇,这儿是女诗人的出生地。
我们参观了她的故居、米斯特拉尔博物馆和一个文化之家三处。
米斯特拉尔出身清贫,起居室十分简陋,有两张单人床。一张是她的,一张是抚养她的表姐的,表姐教她读好多文学作品。她9岁练习写诗,14岁开始发表诗作,25岁以悼念爱人的三首《死的十四行诗》初露头角,33岁以诗歌集《绝望》一举成名,56岁以诗歌集《柔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以前总是说“愤怒出诗人”。更确切地说,是极端情绪出诗人。米斯特拉尔笔下的诗歌大多围绕“爱”展开,有炽烈的情爱,有深沉的母爱,也有充满人文情怀的博爱。诺贝尔文学奖对她的评价是“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
她诗写得那么好,也许还有她早逝的诗人母亲的基因,但也许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她有“愤怒出诗人”的经历。一面参观,一面不由自主根据她的诗作遐想:她17岁遇见那位铁路职工恋人时是什么情形;后来这位恋人移情别恋,她又是什么情形;这位恋人自杀后她的情绪如何……
米斯特拉尔显然十分知名。途中,我们在一个名为“米斯特拉尔”的餐厅用餐,还参观了这家的葡萄庄园,品尝了一种叫做Pisco的酒,这是智利北部特有的一种白兰地,酸爽、轻盈、悦目,感觉非常美好。
三是没想到在观星旅馆遇见了一对奇特的服务员。
观星,我们选择了一家离天文站最近的旅馆。网上预定时看见它名叫“度假小屋”,风尘仆仆赶到此地,发现是个三幢各自成院落的民居。一对装束奇特的年轻男女,早在沙砾铺就的路口等我们了。这对颇像“海盗”的人儿,接过我们的行李,领着我们往里走。
经过一座小瀑布溪水流经的木桥,三幢院落外是一个圆圆的溪水深潭,被长长的杂草所覆盖,汩汩作声。一条沙砾小路,两边是果树,沿着它绕过两座院落,里面就是我们预定的那间。一切是那么的原始,外面是树桩钉就的桌椅,里面是土著家具,一应现代餐饮灶具都被隐蔽在里面。有一个烧炭的暖气炉子。里屋、外屋各处都放着蜡烛台,没有电灯,说可以减少光污染,但给了一个应急灯。
幸好,有自来水,不过热水很小,淋浴起来很不爽。外面的空气非常清冽,比圣地亚哥东区空气还要好许多,小鸟也不怕人。天色将晚,气温骤降,恨不得将羽绒被子穿在身上时,这对年轻男女又赶过来劈柴,将门外那个土砖垒的灶头给生起了火,说烤肉、取暖两不误。那里还有几个躺椅,可以直接在那儿裸眼观星。
这对年轻男女是恋人,女的是西班牙人,男的是秘鲁人。他们打扮得如同海盗,却热情和善。问他们怎么会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原来他们也是来观星的旅游者,游历到此游资告罄,于是就停下来打工。他们说,有了钱,继续游,要游遍全球,“中国也要去”。说这些的时候,他们快乐如常。这真让我们汗颜——原来人可以这么豁达、这么随意地生活。
观星之旅两天,第一天裸眼自行观看,第二天上天文站观看。
第一天晚上观星,是等土砖灶头柴火熄灭之后。彼时,万籁俱静,天空无比深邃,繁星格外明亮。躺着观赏满天星斗,耳边不由响起聂鲁达的诗:“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
是的,这里的繁星点点,遥远、静默、明亮,镶嵌在深邃的夜空里,只是默默发光,不会“眨眼”,颠覆了“星星闪烁”的认知,聂鲁达诗中“寂静、寂寞、遥远、沉默、明亮”,真是贴切。而后,月亮悄悄爬过了山脊,忽然跳跃而出,瞬间,群星黯然。这下,再次颠覆记者的认知:原来这里的月亮,竟然可以像太阳一样亮得刺眼!
第二天晚上观星,我们来到了预定的天文站。当晚的观星者一行10个人,计有3个美国人,2个比利时人,2个智利人,3个中国人。一群人静静地候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巨大观星场内,四周鸦雀无声,只有繁星点缀的美丽童话般夜空环顾着我们,银河近在咫尺。
智利北部沙漠有着数不清的天文站,或大或小。大的有ALMA射电望远镜列阵,由66个巨大的天线阵列组成,最大直径约12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望远镜,据说全球七成的观星科学家聚集在那。而我们预定的观星站,则是一座小小的天文台,只出现了一位天文学家与他的助手。但是,这次的体验,却终身难忘——时辰一到,天文学家手持的激光笔犹如一把利剑,瞬间指向夜空中的星座,开始讲解。原来那4颗明亮的星星,就是著名的南十字星座,南半球的指南星。那颗发着红光的星星,是天蝎座,在南半球发着最明亮的光。
那晚也有月亮,但天文学家把我们的观星时间安排在21:30~23:15,果真,这时段月亮乖乖地躲在山后。第一阶段,我们是裸眼观看繁星镶嵌的天空,忽然我们发现,一颗星星正在缓缓移动。是流星吗?天文学家停顿、查看,然后说:是“天宫二号”!我们三个中国人那个高兴、得瑟啊!
第二阶段,是用天文望远镜观星。第一次用天文望远镜,感觉十分震撼:因为我们裸眼看到的那颗星,其实是星团聚体,许多星星如撒在饼上的芝麻;我们裸眼看起来暗淡的那一颗,其实是一团遥远的星系……也就是说,满天星斗,有数不清星系!每个星系的无数星星,又有数不清的星系!如此类推,数不胜数。
这次观星体验,让记者再次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地球上的事,还真不是事,个人的事,哪是个事啊。但“天宫二号”也证明,人类可以伟大。但又一想,能感觉得到的伟大,可能不是伟大。就如“天宫二号”的质量,比月亮要小多少?而月亮呢,又比地球要小多少?地球呢,在浩瀚的银河系中实在微不足道。而宇宙呢,有无数星系!
真是星外有星、天外有天!正如老子所言“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可是,老子难道不是我们渺小人类的一员吗?其大智慧又来自何方?所以,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遥望星空,星星是如此静默而明亮,而每一颗星,又是如此的不同,正如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