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三医”联动把医改推向纵深,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烦心事”,进一步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1月7日,2019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全国卫生健康系统2018年的工作成绩,强调2019年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重点任务: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三医”联动把医改推向纵深,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烦心事”,进一步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会议认真传达学习领会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2018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坚定不移地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到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一纲要两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中医药传承创新迈出坚实步伐,健康扶贫工程成效显著,人口发展、妇幼卫生与健康老龄化工作稳步推进,卫生应急等工作有力有效,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会议强调,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创造性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健康基础。
众所关注的2019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如期而至,本次会议释放了哪些信息呢?又将会给2019年的医疗行业带来哪些方向性引导?
与去年的“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相比,首先在名称上,今年改为“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
从2019年的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安排来看,与去年相比,增加部分的文字有:“破解‘看病难’和‘看病贵’”“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等政策”“提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统筹推进医疗价格调整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配合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政策,完善职称评定措施”等。
去年提到的“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水平”和“统筹提高卫生计生治理能力”没有出现在这次会议的重点任务之中。
还有部分说法发生改变,如去年是“推动分级诊疗取得更大进展”,今年则是“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去年的“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今年则是“举全系统之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而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在强调的重点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大疾病防控、社会办医、医养结合、健康扶贫、中医药振兴等。
此外,今年的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报告还提及不少关键词,比如,健康中国、医联体建设、“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制度、健康扶贫、公共卫生、人口均衡发展、完善职称评定、卫生健康治理体系等。
相比过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更是特别强调,要求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公立医院党的领导,严厉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树立行业清风正气。与此同时,要锤炼实事求是、一抓到底、担当为民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地反对“四风”,特别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着力把层层检查、层层汇报、层层留痕等形式主义减下来,给基层留出更多做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其中,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一点更是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点赞支持,一位微信名为“心似莲开”的网友评论留言说,“这真正说中了基层医生的心声。想做好基层卫生工作,靠的不是堆积如山的表格,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少走一些形式,基层医务人员才能更多地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
要求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公立医院党的领导,严厉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树立行业清风正气。微信公众号“循环医药”发布了署名作者为袁则红的专栏文章认为:这句表述里强化了三点,第一是强化公立医院党的领导。也就是说2019年,公立医院得实现院长管理负责制。第二是严厉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这里面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医院领导和分管采购人员的腐败问题;二是医院医生的药品回扣腐败问题。“‘严厉惩治’,算是比较严厉的表述词了。”第三是树立行业清风正气。“行业清风正气,无非就是采购不拿钱,医生不拿回扣,医院上下级之间不发生经济交易。”
2019年卫生健康重点工作
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针对重要健康危险因素、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实施一系列健康行动。
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破解“看病难”问题,着力推进医联体建设,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三医”联动改革破解“看病贵”问题,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等政策,提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统筹推进医疗价格调整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配合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着力推进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急慢分开,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举全系统之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贫困群众医疗兜底保障制度,加强贫困地区健康危险因素防控。
扎实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统筹做好免疫规划,加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和职业病防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健康老龄化,加强人口监测和形势分析,严格执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构建养老护理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深入开展中医药服务,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政策,完善职称评定措施。
推动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办医发展的政策体系。
加强政策解读,做好典型宣传,实施综合监管制度,加强科技创新,深度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关于“看病难”和“看病贵”,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胡强强在1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确实是长时间以来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我们的医疗卫生部门、相关职能部门,还有广大医护人员,也都在积极努力,当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积极进展,但是和群众的需求和就医体验相比,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他表示,现在的“看病难”和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因为医疗资源的供给短缺造成的住院难、手术难有一些不同,现在更多是新时代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侧在升级,同时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相对滞后,供需侧双向约束的结果。
如何破解“看病难”问题?据胡强强介绍,主要依靠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推进医联体建设。总思路是: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为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打下制度基础。
二是加强县医院建设。因为提升县医院的能力是实现农民看病不出县的关键。按照新一轮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要求,要重点发展肿瘤、心脑血管、感染性疾病等诊疗能力,力争农民90%的疾病在县医院得到解决。
三是要发展远程医疗。要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便利惠民活动,落实《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重点是“完善政策,规范发展”。
四是要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是要提高签约质量,尤其是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能力,保障对重点人群、重点病种提供签约服务。
“在‘看病贵’的问题上,主要做好‘三医’联动改革。其实看病贵的问题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包括医保、医药方面,也都有很大关系,‘三医’问题相互交织,解决起来必须上下联动、内外联动。”
此外,他提到,今年在解决“看病贵”问题上,主要有四个重点任务。一是完善药品政策。二是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加强公立医院管理。他强调,公立医院管理方面主要有几点:一是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提高医疗质量。同时更加注重精细管理,提高效率。要继续扩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和工作付出等综合性的因素,来确定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四是配合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这方面的工作也涉及很多其他部门。”
会议指出,强化“三医”联动改革破解“看病贵”问题,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等政策,提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统筹推进医疗价格调整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配合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是当前药品领域的核心关切。药品集中采购是药品价格政策的一部分。2018年12月,国家医保局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采取“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形式,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试点城市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组织采购联盟,集合需求和力量,提高谈判议价能力。拟中选品种药价平均降幅达52%,最高降幅达96%。
有专家表示,这一政策的实施,由于是“带量采购”,薄利多销,这给相关药企带来非常大的可期性,不但使得中标价格降价充分,而且也让相关的供药安全等得到了保障。以国家为单位进行药品集中采购,将加大议价能力,封堵药品流通灰色空间,使药价回到合理区间,老百姓有望用上价廉质优的药品。这是我国药品供应秩序的一次大优化、大升级,更期待药品国家集中采购能够试点成熟之后尽快全面实施。
按照国家医改思路,国家医保局药品带量采购才刚刚开始,未来大批量的药品带量采购将全面铺开,药品价格会极大降低。有业内人士表示,取消“药品加成”后,为保障医生工作积极性,未来各地市或将通过调整医疗价格和绩效考核方式,提升医生技术劳动费用等方式,让医疗价格反映医生技术劳动价值。
会议指出,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破解“看病难”问题,着力推进医联体建设,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举措,通过为群众提供长期签约式服务,有利于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让群众拥有健康守门人,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
2018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刘昆介绍,截至目前,中国4.7%的城市和93.8%的县(市、区)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42.5%,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70.4%。全国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
全国人大财经委、教科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同日联合提交的《关于财政医疗卫生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指出,分级诊疗、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推进。但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仍然不强,分级诊疗进展较为缓慢。调研发现,“尽管当前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村医的保障力度明显加强,但基层看不好病、看不了病的问题依然突出,甚至出现养懒人、养闲人的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追求“签约”到“做细做实”,不仅是政策、文件的改变,更是签约服务机构、人员乃至老百姓对于家庭医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和要求。“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才能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流于形式,使老百姓从心底接受并信任“家庭医生”,提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感受度和满意度,增强医疗的获得感。
会议指出,举全系统之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贫困群众医疗兜底保障制度,加强贫困地区健康危险因素防控。
胡强强表示,此前整个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包括在健康扶贫方面,全国因病致贫返贫户的脱贫进度与整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进度基本同步。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健康扶贫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下一步工作将围绕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有钱看病、少得病”这样一个目标来开展工作,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上建立长效机制。主要是加大建设投入,确保2020年以前贫困地区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标。组织三级医院“组团式”支援贫困地区的县级医院,实现派驻医院重点学科带头人、管理人员、护士长全覆盖。远程医疗覆盖到全部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并向村卫生室延伸。贫困人口的大病集中救治病种今年要进一步扩大。继续推进农村妇女的“两癌”检查、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大家知道,在基层,卫生服务领域核心的瓶颈是基层的卫生人才问题,这方面也要不断完善医务人员下基层的薪酬、职称的激励机制,探索“继续医学教育+适宜技术推广”等,全面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争取到2020年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1名全科医生,这是第一个大的方面。
其次,要健全贫困群众的医疗兜底保障制度。这方面主要是强化各级政府的兜底保障责任。针对患大病、特殊慢性病、长期慢性病致贫返贫的群众,研究对个人自付的费用进行再次补偿,落实疾病应急救助等措施,将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也要量力而行,保障适度。
最后,与国家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建立贫困地区健康危险因素的防控长效机制。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养结合将是养老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会议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健康老龄化,加强人口监测和形势分析,严格执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构建养老护理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最核心内容,也是最基础的服务模式。医疗是养老的基础,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养结合将是养老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全国老龄办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我国人口少子化、高龄化、空巢化、病残化趋势明显,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日益严峻,健康养老成为人口老龄化时代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此前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医养结合不仅仅是医疗加养老的简单叠加,其本质是深度融合,主体包括医疗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家庭,乃至每一个人,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专员王谦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18年学术大会上的介绍,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民政部在全国遴选确定了90个城市(区)和1个省(山东省)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在政策创制、资金保障、机构建设、服务供给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已基本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部分省份含县、乡两级)三级协调发展、有机配合的试点网络架构,主要形成4种医养结合模式。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100余万张床位,其中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的有2800余家,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的有1000余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有11500余对。
此外,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从2025年到2050年,中国80岁或以上的人口数量会迅速增长。与老年公民相关的医疗保健、养老金和其他领域的支出将从2015年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3%升至2050年的26.24%。
此前中投顾问曾对2017-2021年中国“医养结合”行业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2017-2021年,此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92%,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11603亿元,将真正成为一个突破万亿元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