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喜梅
摘 要:“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根本,也是学习数学能力的根本技能,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后续学习。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不良的学习习惯,对计算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算理法则不清以及儿童特有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因而提炼出培养习惯、重视概念与法则的理解和识记、重视口算训练和算法指导、重视计算题型设计、及时反馈等策略。
关键词:计算错误;成因分析;对策
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特别是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把“运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单独提出,可见计算教学之重要性。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成因
(一)学习习惯的原因
1.审题习惯
计算练习的形式通常比较单一,缺乏情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题疲劳”。加之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比较笼统、模糊,只关注整体,不注意细节,常把数字或计算符号看错,中年级学生经常把105看成150,把“÷”看成“+”等。
2.书写习惯
有些学生数字书写不规范,把7写成1,3写成8,0写得像6,最后计算时连自己都看不清写的到底是数字几;笔算不对齐数位,脱式计算不按格式,常常形成错算。
3.验算习惯
在等式计算中,一些学生不写初稿,运算过程中不管数字大小,全部用口算而错;没有验算习惯也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从二年级开始,教材中就开始介绍验算的方法,很多学生不愿意验算,只有当题目要求验算时才验算,没形成验算习惯。
(二)知识方面的原因
1.基本技能不过关
任意一种运算都可以看成是若干口算的简单叠加。口算不过关,计算时随时会在进位上出错,最后导致整道题的答案算错。“凑十法”是进退位计算的基础,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影响其后所有的进退位计算;“表内乘法”也是小学生计算教学的“黑点”,若是在低年级时对表内乘法不熟练,即使到了高年级也依然会成为计算道路上的绊脚石。
2.概念不清
“简便计算”是中年级教学中的重要计算技能,学生如果没有理解各种运算定律的推理过程和蕴含的算理,就会造成很多错算,如把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混淆;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時,常忘记乘第二个数等,如19×103,学生会分解成19×100+3,高年级学生对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也经常混淆,使简便运算成为中高年级计算错误的“高发区”。
3.算理不明
任何数的计算都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果学生对算理不明,计算时必定会产生错误。学生在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计算时,对积的变化规律不清晰,常在余数的数位上发生错误,如计算380÷90=,有些学生就会误填380÷90=4……2,这就是算理不明造成的普遍性错误。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对策
(一)重视习惯养成教育
1.培养审题习惯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读题比较慢,教师应指导学生边读题边把重要信息做标注,或把题目轻声朗读完整后再动笔,并做到笔不离手,眼不离卷。
2.规范作业书写格式
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明确要求学生端正地书写数字,要求学生写作业时不随意不涂改,行列间疏密有序,培养学生端正书写的好习惯。
3.培养自觉验算意识
验算既是种能力,又是一种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觉验算的好处,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介绍快速的验算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代入法等,形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二)重视概念与法则的理解与识记
数学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的有效途径。计算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建立模型,才能完成对计算方法的真正掌握,进而灵活多样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学生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其后的笔算学习。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熟练进行口算,利用视算、听算、快速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对口算练习充满兴趣,练就熟练的口算基本功。
(四)重视算法指导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毕竟只是学生,要使他们对算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茅塞顿开的高度,还是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才能顺利内化和提炼算理。特别是学困生更是需要老师的适时指导。
(五)重视练习形式设计
练习形式包括课堂组织形式和练习题组的层次设计。教师应设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富有趣味的课堂练习形式,调动他们计算的积极性。小学数学各年级计算知识点都有各自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研究教材,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有预案,分层设计计算练习。从基础性练习入手,到变式练习,再是针对性练习或对比练习,最后是拓展延伸或实践应用练习等。
计算,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计算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错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策略有预见地进行教学,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