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铺设学生表演的舞台

2019-05-10 10:18刘智力
新课程·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熊大圆锥体圆柱体

刘智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是:要重视学生的动口说理提问、动手书写和动手操作,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要引导他们不单是“学会”,并且“會学”。这正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的教,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知识,而不是教学生“是”,还是“不是”,“要这样”或“不要这样”。学相声讲究的是“学”“说”“斗”“唱”,而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在“趣”“说”“写”“作”“问”几个方面铺设好舞台,让学生尽情“表演”,深入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学会学习。

一、趣

“趣”就是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就不会认真接受你的教学方法,就学不会,更谈不上会学。

比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首先出示情境:熊大出去找食物,摘到一个大西瓜。熊大给了熊二这个西瓜的■,他又切了这个西瓜的■给吉吉。这时熊二大叫:“熊大,你太偏心了,分给吉吉的西瓜比较多!”熊大告诉他没有偏心,可是熊二不信,你认为熊大偏心吗?这样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激起求知欲,“究竟是不是■多”。我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关的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这也就是布置好吸引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产生表演的欲望,就积极参加表演,就是想学。想学了,就会学得进去,学得进去也就是可以学会,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更大的热情去学习,那么他就会接受老师的教学,自觉地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一个转变,从而他就会“好学”“学会”。

二、说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两方面相辅相成的过程,而有些老师对所授知识,尤其是突破新课的重难点时,生怕学生学不会,着重点在“教”,一味地讲、讲、讲,学生被动地听、听、听。其实这样做,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并非就能产生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经过自己主动探究获得的知识才不易忘记。所以,老师不要总是自己说,要尽量给学生铺设表演的舞台,创造让学生“说”的机会,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校课堂教学通常以“激趣”“探究”“整合”“应用”这种四环九步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铺垫时,让学生说;探究新知时,让学生个人单独想,或小组讨论,适当地加以点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有人能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巩固新知识时,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汇报讲评,汇报过程中有问题,让会说的学生说,尽量让学生表演;小结时,让学生说收获,或还想知道什么相关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说。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得好,自己精讲,学生多讲多练,比教师多讲、学生少讲少练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写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写”,让学生在“写”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个“写”,一是教师的适当板书,另一个是学生的写。也就是说,不能让黑板仅仅是老师展示的舞台,更要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很多时候,教师少写而让学生多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学小数除法,当新授结束,巩固新知时,我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叫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的解题过程,并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生感觉自己是小老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掌握,何乐而不为?

四、作

所谓的“作”,就是“操作”。这个操作不是指教师的操作,当然教师的演示在数学课堂上也是必需的,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铺设操作的舞台。我记得刚开始教书时,对操作方面的活动总是包办代替。比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在讲台上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可是,到了真正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多学生会忘记乘■。后来,我改变方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一个小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第二组准备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第三组准备等高不等底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第四组准备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然后让四人一个小组实验操作,其中一人操作另一人帮忙,第三人记录,第四人计算。通过实验,学生深刻地记住了“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这个结论。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基本没有出现忘记乘的情况。由此可见,第一种教法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第二种教法虽然自己只是引导一下学生动手操作,可是学生收获多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问

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而学会“问”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问”得好,“问”得妙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体现,作为引领学生在这个舞台表演的导演——老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问学生要问得恰到好处,而引导学生发问也要恰到好处。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有关表面积的什么?”这样一问,学生就会回忆起旧知识,而又渴望知道新知识。“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应用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问”“答”,激发兴趣,发展思维。

总的来说,铺设好课堂这个舞台,让更多的学生更多地在课堂这个舞台表演,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给了“鱼”,吃完就没有了。而授以“渔”,有了“渔鱼”的技能,何愁没有“鱼”吃?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熊大圆锥体圆柱体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一种新型夹具设计
简单而精致的BUBA台灯
号外!“熊大”当兵啦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圆柱体对垂直其中轴并过其中心的转轴转动惯量的几种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