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本地资源生成精彩课堂

2019-05-10 10:17张红丽
新课程·下旬 2019年4期

张红丽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待课堂中的“旁逸斜出”,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牢牢把握动态生成,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让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充满生命活力。在执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巧用嘉峪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嘉峪关城楼,让学生联想登嘉峪关城楼所见及相关背景、人物经历,揣测作者的登楼所感,深刻体会辛弃疾慷慨悲壮的家国情怀,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写诗写文,心系一带一路、家国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本课情感及登高诗歌、家国情怀的理解。

关键词:本地资源;下水诗文;意外生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課《辛弃疾词两首》中的一首。几轮教学中,我发现由于本课典故较多,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上颇有难度,也不喜欢这首词,更不用说深刻体会作者悲壮慷慨的家国情怀与掌握诗词的鉴赏能力了。因此,我在这次教学中将“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家国情怀”作为学习目标,在讲解完本课相关的典故及情感后,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登高生愁、登高感忧已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登高常与悲秋、伤春相联系,或发思古之幽情,或怀人思乡,或多家国身世之慨叹。登高题材诗歌大多数采用壮士登台、思妇凭栏、游子登楼、文士悲秋等几个固定的写作程式进行构思布局。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际遇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高抒怀遣忧都是一致的。形成了一种觉秋风而悲岁暮,闻寒蝉而叹余生,见落日而起乡思的模式化的人文心态。

同学们作为嘉峪关人肯定登上过嘉峪关城楼,远眺苍茫戈壁,你又作何感想?请借助联想和想象,选取一定的意象,营造一定的意境,表达胸中情怀,请写一写。

随后,我写了一篇下水诗文:

登关城有怀

霜雪关城胭脂林,白发祁连碧波眼。

啾啾燕鸣瀚海响,悠悠丝路驼铃连。

逐日铁轨连穹宇,奔月嫦娥探九天。

一带一路强国梦,千年戈壁焕新颜。

我本以为自己写得还不错,但当学生读出他们的文章后,我既为自己写的诗文羞惭又惊喜于意外的课堂生成,也许是因为写的是身边熟悉的嘉峪关城楼,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当堂写的文章出奇得好!

学生当堂作品展示:

学生魏××: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大自然的冲刷给这片土地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战场。保家卫国,冲锋陷阵,无疑是每个英雄内心挥之不去的家国情节。英雄老矣,壮志难酬;国土不复,涕泗横流。那沙漠、落日以及阵阵驼铃声,无疑不使每个爱国志士想到挥洒满腔热血。

我想,这一生,为邦、为国、奉命、献身,每个志士都心甘情愿。想到这里,不禁被感染。历史总是给人无限遗憾,纵使无力实现报国之志,但那一腔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也足以让人动容!

学生周×:

我抚摸着城墙古老的伤痕,颗颗沙粒抚过我的脸庞,我仿佛听见他在诉说,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和昔日的辉煌,我倚着城墙,我听见了,他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戍士,用自己全部的力气拥抱着我,他的心跳已不像早年那样铿锵有力,他在用心跳向我们诉说:再辉煌的建筑都将成为历史,再有作为的人也抵不过历史长河的汹涌波涛。我宁愿相信霍去病的马蹄带走的是一缕烟沙,而不是曾经的辉煌;我宁愿相信左宗棠踏过的是一片沙土,而不是满腔的悲戚荒凉……

学生刘××:

登高

料峭春风寒九天,亘古城墙对愁眠。

漫漫长路心自远,茫茫戈壁垒西边。

天地苍凉狂风卷,吾心悲戚无人怜。

今朝有泪今朝洒,待到梦魂归故园。

学生马××:

我踩着石阶缓缓地往上走,指尖抚过斑驳的墙壁,我分明望见了,望见了“挽雕弓、射天狼”的辛弃疾,望见了“上马击狂虏,下马草军书”的陆游,望见了“提携玉龙为君死”的爱国战士……西风呼啸,战旗猎猎,他们驰骋在飞沙走石的戈壁,他们的不甘、他们的怒吼、他们的报国无门,与黄沙一起消失在历史的天空。往事如烟,但看今朝,古老的城市又迸发出新的生机,“一带一路”的开创者,誓要让这黄沙古道再现辉煌,让戈壁明珠更加闪耀,高铁直通海外,商贸往来不绝,振兴中华,舍我其谁!

学生黄××:

曾经在这里,同样的苍茫戈壁,同样的边城古关,鼓角声声,黄沙漫漫,戈声相击,鏖战激烈,尸横遍野,“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这“天下第一雄关”的城墙下,不知掩埋着多少戍士的白骨。在那地平线与天的交界处,“听风沙呼啸,驼铃敲古道,古镇酒旗飘,夕阳挂树梢,檀香袅绕,说书人响板敲”。丝绸古道铸就的历史辉煌,一带一路展望的邦国复兴,让身在嘉峪关的你我热血沸腾、斗志昂扬,相信关城即将迎来新的繁盛!

……

辛弃疾的忧国忧民情怀触发了学生在和平时代渴望地区发展、国家富强的爱国情怀,学生当堂写出的文章《登嘉峪关城楼有感》把诗文中的“家国情怀”转化成发展家乡建设祖国的爱国情,深切展现他们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发展钢城经济,助力中国梦的斗志!这说明学生读懂了本课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更懂得了新时代的爱国情是助力国家发展,民族富强。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关注课堂生成,笔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从鉴赏迁移到写作,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意外”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合理地纳入课堂,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下水诗文示范效果良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一步步走进了诗歌情感的内核。

参考文献:

[1]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岳麓书院,2003-10.

[2]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中华书局,2002.

[3]裴登峰.古典诗词中的登高主题及创作缘由[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