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炳
摘 要: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教师必须端正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设疑激兴,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其次,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把学生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去研究新问题,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主动性;最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创造性地学习,大胆地提出新设想,敢于创新,标新立异。
关键词:激发兴趣;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标新立异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催化剂。小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学有所思,思有所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好奇、好胜心理特征,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设疑激兴,诱发求知欲
人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在解决问题前,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些疑问,制造些悬念,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学生急于解决问题,但用现有的知识又解决不了,从而造成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这时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会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义务教育三年级数学下册66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两个硬纸做的长方形(如图一)让学生说出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部分同学盯着图形,一言不发;另一部分同学说上面的图形大,也有的说是下面的图形面积大。当让他们说出道理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抓住学生急知结果的契机说:“科学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没有充分的证据是不能凭观察想象下结论的。”接着,在多媒体上把两块硬纸板翻过来(如图二),让大家数数每块硬纸板的背面各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数来数去,两块板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一样大。”紧接着,教师出示两块正反面都不带方格的硬纸板,让大家说出面积,比较它们的大小。有些学生说把它们划分成大小一样的小方格再数方格的多少就知道大小;有的学生说不方便。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地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例如计算一块很大的稻田的面积或一个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我们用面积单位去量(数方格),这样行吗?这既不精确又不科学,有些情况下也无法操作(如游泳池的面积),科学的方法是通过测量再计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试验探索,激发兴趣,发展思维
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去研究新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主动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于是(继续“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同桌合作,分别摆成长6个单位宽4个单位、长5个单位宽3个单位和长8个单位宽1个单位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面积、长、宽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要求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发现:6×4=24(平方厘米),5×3=15(平方厘米),8×1=8(平方厘米),进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运用知识的迁移又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推导出公式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验证、推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摆出各种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数数、算算验证公式推测的正确性。學生对公式的理解更深刻了,记忆更清晰了。
三、引趣,让学生学有创见
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启迪学生标新立异,提出新设想,敢于创新。如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空圆锥里装满细沙,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玻璃筒里,三次正好倒满,从而得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教师提出有没有其他办法来验证它们的关系呢。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法,有的提出把空圆柱盛满细沙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锥里,也正好要三次倒完;也有的提出先把玻璃圆柱杯三等分,系上红线,用等底等高的空圆锥装满细沙倒入,刚好在三分之一的红线上;还有的别出心裁地说:“空圆锥量出一次细沙,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量出三分之一的细沙都放在天平上称,有些同学提出用水来比量或称量;结果一样重也能得出结论”。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义务教育五年级数学上册91页),常规的推导方法课本上显示得清清楚楚,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似乎也可学会,但是被压缩掉知识认识过程的学习,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说举一反三,促进思维发展了。由于小学生聪明好动,常常会想出课本以外的方法来。我就鼓励学生“你还有其他奇思妙想同样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如图三);有的学生用折纸法把三角形折成两个重叠的长方形(如图四);还有的学生把一个三角形沿两边中点的连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五)。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提高了兴趣,开阔了思路。以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的思路更宽,强化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思维得到了发展。这些有别于书本上的方法学生能想到,确实难能可贵,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十分有利,为学生后续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小学生来说是学有创见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鼓励创新,独立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然后,通过练习,将知识内化成技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更是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教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自觉地去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变教师的“主宰”为教师的主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变学生的“模仿”为学生的“探索”,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有利。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郭岩.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