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伦 黄静 万里 叶茂球 黄晓栋
【摘 要】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吸引术治疗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8年12月68例骶尾部褥疮患者资料进行分组研究;根据临床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对象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1),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封闭负压吸引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59%(35/37),高于对照组的80.65%(25/3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段VAS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上述各指标组间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封闭负压吸引术治疗骶尾部褥疮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骶尾部褥疮;封闭负压吸引术;创面愈合;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1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0--01
骶尾部褥疮是指患者局部组织由于长期压迫、营养不足、组质量不足等因素而出现的缺氧性、持续性溃烂坏死,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长期卧床者[1-2],临床发病率较高;临床显示,轻度骶尾部褥疮患者可波及其关节,病情重者则有潜在的致死风险。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III级及以上分期的患者无法取得确切的治疗效果;为拓展骶尾部褥疮的治疗方法并提升治疗效果,研究将对68例骶尾部褥疮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试分析封闭负压吸引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对研究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8年12月68例骶尾部褥疮患者资料进行分组研究;纳入对象均明确诊断为骶尾部褥疮,年龄<70周岁并排除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根据临床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对象分为观察组(n=37)男20例、女17例,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62.7±4.5)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5.1±1.4)月;对照组(n=31)男17例、女14例,年龄52~67岁,平均年龄(63.0±4.9)岁,病程2~12个月,平均病程(5.4±1.7)月。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审批,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统计学比较结果提示两组指标无差异(P>0.05),满足分组研究的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清创、换药及值皮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封闭负压吸引术治疗,方法:选择0.5%碘伏对患者褥疮创面进行常规清理和消毒处理,如果患者创面呈烧瓶样或窦道创面则在附着物和坏死组织清除后,加用双氧水冲洗。完成上述操作后,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对患者实施24h持续性吸引,吸引压力控制在0.02~0.04MPa间,持续治疗一周为一个周期,结合患者本身的创面情况决定治疗周期,一般情况下若患者持续治疗2~3个治疗周期后,创面愈合状况未达到预期标准,则适当加强创面换药并间隔5~7d再次接受封闭负压吸引治疗,持续至创面愈合。须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为最大程度保证负压吸引的封闭效果,在窦道外口收口时,可作相应的缝合处理[3]。
1.3 评估标准 ①以美国压疮协会压疮分级变化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1)显效:褥疮创面愈合,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压疮分级达到I级或改善II级及以上;(2)有效,褥疮创面愈合,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压疮分级达到II级或改善I级;(3)无效,未达到上述两项标准之一。②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感,评分为0~10分,评分越高则提示疼痛感越强烈;③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1.4 統计学分析 以SPSS 19.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为计量资料,样本数据行t检验;(%)为计数资料,样本数据行检验;P<0.05反映数据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VAS评分及并发症率比较
调查统计: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及并发症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骶尾部褥疮是由于患者骨与皮肤受到外部作用而引起,多集中发生于长时间卧床及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中,疾病不仅治疗难度大且具有易反复的特点。常规的切痂、换药及控制感染等治疗在病变程度较轻患者的治疗中可取得一定的疗效,病情较重患者往往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换药与切痂会给患者本身造成较大的痛苦,加上治疗费用较高,整体应用价值不高。
封闭负压吸引术是目前治疗难与核型创面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研究探讨了其作用于骶尾部褥疮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从应用来看,该方法能够最大程度清除患者创面组织间液,缓解局部水肿及局部组织血流情况,保证创面的清洁和干燥,进而提升创面修复细胞的活性;但在具体应用中须注意以下几点:(1)应用封闭负压吸引术之前须严格做好清创处理;(2)引流过程中须密切观察引流情况,杜绝引流不畅的情况发生[4];(3)由于引流物中蛋白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在引流过程中须重视对患者机体营养的评估,并做好干预措施以杜绝营养不良的情况发生[5]。另一方面,封闭负压吸引术可有效避免患者频繁换药的痛苦,在照料患者时仅需要隔着薄膜观察患者的创面恢复情况,副作用及治疗费用均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该治疗方法尚有些许不足,创面边缘供血量不足;术中皮瓣需求量大,出现积血情况的概率相对较高,加之术前准备过程中创面清理不彻底等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皮瓣的愈合。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4.59%,高于对照组的80.65%,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两项指标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上述各项数据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封闭负压吸引术治疗骶尾部褥疮的效果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研究得出结论:封闭负压吸引术治疗骶尾部褥疮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实践中给予优先应用。
参考文献
朱加伟,谭谦.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愈合影响的Meta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02):253-260.
范钦波,李健.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对骶尾部褥疮修复的临床应用[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5,37(03):258-260+268.
杜娟,刘继松. 封闭负压吸引联合臀大肌肌皮瓣在臀部难愈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09):1445-1446+1554+1559.
梁贵山,杜家彬,夏大添,等. VY臀大肌筋膜皮瓣联合VSD治疗骶尾部IV度褥疮的临床体会[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5):134-135.
向光俊,杨洪政,马云飞,等.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大面积烧伤后期感染难愈创面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08):1493-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