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7)
边坡在降雨条件下失稳的例子屡见不鲜[1-2],降雨会导致边坡的下滑力增加,加剧边坡失稳[3-4];边坡内部地下水位升高,岩体的有效应力、岩体的强度参数因而减小[5-6],从而导致边坡失稳现象的发生。边坡失稳的危害主要体现在: 对边坡所在地区的建筑物造成破坏; 对灾区周围的剧名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7]。因此,对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针对土质边坡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岩质边坡在降雨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相对较少,Hoek E.和Brown E.T在1980年[8-9]结合岩石性状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本文基于Griffith的脆性断裂理论,提出了岩石强度准则:Hoek-Brown强度准则,可以综合考虑岩体的各方面特性[10],因此,本文推导了一种基于Hoek-Brown准则。
考虑岩体非饱和特性的极限平衡安全系数,结合一典型边坡在降雨条件下的边坡渗透稳定性规律,为降雨条件下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规律提供参考。
非饱和渗流的控制方程写成张量的形式为:
式中 xi,xj为位置标识;t为时间变量;kr为相对透水率(m/d);kij为饱和渗透张量(m/d);hc为压力水头(m);Q为总流量(m3);C(hc)为容水度(m3/m3);θ为压力水头函数;n为孔隙率;Ss为单位贮水量。
Hoek-Broown准则的主应力[8-9]可表示为:
式中σ1和σ3为大小主应力(MPa);σc为材料强度(MPa);mb为岩体特性参数,为岩体性状参数;GSI为地质指标;D为岩体损伤因子参数。s可表达为:;α可写成以下形式:α=0.5+(e-GSI/15-e-20/3)
运用Mohr-Coulomb准则表达Hoek-Brown准则。
φ为内摩擦角度(°);σ1=kσ3+b,k为斜率,k=1+b为主应力轴交点纵坐标,
Mohr-Coulomb准则下的c,φ值可写为:
非饱和抗剪强度[11],可写为:
式中 τf为岩体抗剪强度 (MPa);c,φ为有效强度参数;σ为法应力(kN);ua为气压力(MPa);uw为水压力(MPa);φb为负孔压参数。
基于Hoek-Brown推导非饱和强度,其公式可写为:
式中 τ总为抗剪强度(MPa);c总为黏聚力。强度参数均考虑了非饱和特性及Hoek-Brown准则。
安全系数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 FS为安全稳定系数;c总为黏聚力;β是底边长(m);W为土条重;α为倾斜角(°);φ为内摩擦角(°);mα为岩体状态参数:
本文选取边坡计算模型如图1,坡度45°,如图1(a)3个监测面(上部、中部及下部监测面)来实时监测在降雨下的边坡内部孔隙水压力。以图1(a)初始地下水位线计算渗流场作为初始条件,边界条件设置如下:
(1)ah,gf为零流量边界。
(2)bcde为降雨边界,当降雨强度大于岩体的渗透系数时,入渗强度等于岩体的渗透系数,当降雨强度小于岩体的渗透系数时,入渗强度等于降雨强度。
(3)ab,ef,hg视为不透水的零流量边界。
模型网格如图1(b),共剖分3831个单元,3907个节点。
图1 计算模型
饱和渗透系数取ksat=0.1m/d,重度γ=26kN/m3,边坡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如图2,岩体的基础Hoek-Brown参数为σc=170kPa,mi=14,GSI=65,D=0.6,降雨类型选取典型的平均型降雨,降雨总量1000mm,降雨时长10d,同时考虑停雨5d的情况。
图2 土水特征曲线
平均型降雨条件下的边坡上部监测面,中部监测面及下部监测面的孔压变化规律如图3。
由图3发现以下规律:
(1)上部监测面孔压在降雨时深度为6m以上的岩体中的孔压变化较大,而在6m以下即深层的孔压变化并不大,在停雨后表层孔压迅速降低,深层孔压继续增大。
图3 平均降雨孔压变化
(2)中部监测面孔压在降雨时深度为2m以上的岩体中孔压变化较大,而在深度为2m以下的孔压随降雨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停雨后岩体表层的孔压略有下降,而岩体深层的孔压则略有上升。
(3)下部监测面孔压随深度呈现线性增大的规律,在降雨过程中孔压整体上呈现整体增大的趋势,而在停雨后则呈现整体略微减小的规律。
平均型降雨条件下的边坡上部、中部及下部监测面的体积含水率变化规律如图4。
图4 平均型降雨体积含水率变化
由图4可见,平均型降雨条件下不同监测面的体积含水率变化规律如下。
(1)上部监测面体积含水率在深度12m以上的部分体积含水率变化较大,总体规律呈现在降雨过程中体积含水率由浅部首先升高,而后逐渐向深部发展,而在降雨结束后则慢慢降低,在深度12m以下的部分体积含水率则不变(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2)中部监测面体积含水率在深度为8m以上的部分体积含水率随降雨的过程变化较大,在降雨过程中岩体表层的体积含水率迅速增大,在停雨后体积含水率则慢慢减小,而在深度为8m以下的部分体积含水率保持为饱和状态不变。
(3)下部监测面体积含水率变化与上部与中部监测面的规律略有不同,在深度为5m以上体积含水率变化较大,且随降雨呈现整体的体积含水率的上升,降雨结束后则整体达到饱和,而在停雨后则几乎保持不变,与上部监测点与中部监测点的规律差异较大,究其原因,是因为边坡下部受到上部与中部地下水的排泄所造成。
平均型降雨条件下的边坡安全系数变化规律如图5。
图5 安全系数变化
由图5可见,安全系数在降雨时逐渐减小,减小的规律呈现“先加速,后缓慢,再加速,最后稳定回升”的规律。
(1)不同监测面孔压变化较大的深度分别是上部监测面6m,中部监测面2m,下部监测面0m,降雨开始时刻表层孔压迅速增大,而结束时缓慢减小。
(2)不同监测面的体积含水率变化较大的深度分别为上部监测面12m,中部监测面8m,下部监测面5m,上部监测面与中部监测面在降雨时刻表层体积含水率迅速增大,在体积含水率结束后体积含水率则缓慢减小,下部监测面在降雨时刻体积含水率整体增大,而降雨结束后保持不变。
(3)安全系数变化呈现“先加速,后缓慢,再加速,最后稳定回升”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