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公安”如何改变城市安防体系

2019-05-09 09:19
南方周末 2019-05-09
关键词:张磊警务公安

依托感知设备,能根据每个路口的流量变化,即时给出合适的方案,调整红绿灯时长。到了深夜,监测系统还能通过红外摄像技术迅速辨认出乘客是否系了安全带。

如今借助智能系统,公安机关可以迅速得到数据,确保把隐患排除在保护圈外。

南方周末记者 杜茂林 发自上海

外滩滨水区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区域,2019年5月1日,此区域瞬时客流量的峰值达到了53919人。

这一数字完全在公安部门的预料之中,早在4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指挥中心主任蔡立新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预计该地区“五一”当天的客流峰值是“五万三千多人次”,与最终的实际数字相差无几。

能预测这么准确,在于“五一”之前,公安部门的智能设备就已从交通运输系统获取了各类数据,从而预估出客流量的变化。

人工智能的贡献,不仅于此。“我们在卡口、街面等地,布控各类感知设备,形成了智能化的监测系统。”蔡立新介绍。

依托感知设备换来的结果是,监测系统通过搜集实时交通数据,能根据每个路口的流量变化,即时给出合适的方案,调整红绿灯时长,高峰时段做到了10分钟内一次精细化控制调整。到了深夜,监测系统还能通过红外摄像技术迅速辨认出乘客是否系了安全带。

先进的智能设备就像人体的“神经元”,感知并搜集着各项数据。得来的数据会传到警方的系统平台进行认知,最终再由系统输出指令推送到应用一线。

这个被称为“智慧公安”的新模式成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新生力量。建成这样一个智能防控系统,上海警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提出建设“智慧公安”的不止上海一地。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强调“智慧公安”的技术革命已在中国多个省市悄然发生。2018年1月24日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强调:“确保到2020年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会议结束后开始的更大范围的智慧公安建设中,科技创新在各个环节编织维护稳定的信息化防控网络。

“进博会”赶考

2018年11月初,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像是检验智慧公安成效的试金石。

那年11月9日是“进博会”首个社会观众日,参观者进馆验证,没有了常见的“闸机”。在验证区域等待检查时,他们被智能设备自动感应并迅速识别比对,若人证不符就会触发报警,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

已在上海市公安局工作了十几年的张磊,很明显地感受着前后的变化。张磊刚到上海市公安局科技处工作时,每参与一个大会的安保,首先是走访会场周边主要路口,设卡形成保护圈,安检设备则要被放在会场入口。

现已是上海市公安局科技处副处长的张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今借助智能系统,公安机关可以迅速得到数据,确保把隐患排除在保护圈外。而在会场外围,远端安检点使进馆人员在出发点就已接受了安检,减轻了现场的安检压力。

“进博会”期间,同样感受着公安智能化带来便利的还有蔡立新。据其回忆,“进博会”期间,黄浦外滩区域数次迎来较大观光客流。为了确保安全,警方使用了“客流监测与预警指挥系统”,通过指挥中心大屏幕实时查看人流变化,为现场决策提供依据。

人流大量集中时,系统会自动算出人流密度。一旦密度超出安全值,蔡立新会立马根据预备方案,采取分区、错峰和只出不进等措施对现场人员进行分流。

建设出上述“无感”式安全管理模式的上海,是中国智慧公安建设版图上较早成型的一个省级辖区。

2017年9月1日,上海智慧公安建设正式启动。“在此之前,全国还没有智慧公安的说法。上海警方也只是把它当作深化科技信息化的一部分工作来开展。”上海市公安局科技处副处长张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作为特大城市,这里的公共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建设智慧公安客观上也是大势所趋。”一位上海市公安局内部人士分析。

据统计,上海总警力不到6万人,但却承担着全市3200多万人口(含流动人口)的治安防控工作,每万人配置的警力约为18人,警力紧张的问题长期客观存在。

2017年9月1日后,智慧公安建设在上海公安系统拉开帷幕。2018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上海智慧公安建设五年规划》,并把智慧公安建设作为上海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建设的基础工程。

之后,智慧公安的建设不再局限于公安局,市内的派出所也建成了具有视频监控、指挥调度、信息研判等功能的警务综合指挥室。一旦发生警情,执勤民警在得到指挥中心指令后,便可迅速赶往事发地,现场的画面也能即时上传到指挥室。

泛感知

一年抓获1600余人

随着智慧公安建设的全部铺开,上海各类住宅小区开始广泛安装应用泛感知设备。

泛感知设备和大型活动如进博会期间的安检设备不同,它包括门磁、烟感、智能井盖、地磁等智能系统,从而形成社会面公共安全风险隐患的综合感知。

2019年4月26日,南方周末记者在上海市黄浦区某小区看到,高层住宅楼加装了一些感知设备。社区民警陆兴龙介绍,那些感知设备能捕捉到从高层抛下的物体位移的数据,小到一个烟盒,该设备都能监控到,倘若发现高空抛物,终端就会自动报警。

终端连接在黄浦公安分局半淞园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民警借助设备,就能判定抛下的物体属于哪家哪户。

这样的泛感知设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海各小区:“电瓶车充电着火,无线烟感瞬间可以报警”“回小区之前,看一下手机,可以知道剩下多少车位”……

到2019年初,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有5名在逃人员在上述小区被抓获。

在逃人员之所以能被抓获,关键在于他们从步入小区大门开始,智能安防系统获取的感知信息就开始与公安在逃人员信息匹配,一旦匹配成功,警方可以很快锁定目标、精准抓捕。

智能安防建设成果也被小区业主广泛应用。通过手机平台,业主既可以发送和接收安全隐患消息,也能通过监控探头看到小区内部分活动区域的影像,这样他们即使出门在外也可以随时掌握活动区自家老人和小孩的动向。

另据负责长宁区某小区治安的民警钱海鸥介绍,2018年夏天,该小区自筹资金安装智能安防系统后,小区至今未发生过一起入室盗窃和盗“三车”案件。此外,小区内乱停车、乱抛物现象也得到遏制。

这样的“智能安防社区”正成为上海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上海1万余个小区中,已有3200余个小区建成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入民宅盗窃等可防性案件“零发案”或大幅下降。仅2019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依托社会面智能安防感知设施,已抓获各类涉嫌违法犯罪的人员1600余名。

要防止信息泄露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运用智慧公安模式打击犯罪、开展风险研判预警的做法,很多地方都在实践。

针对国际会议多、热门景点人群密集的现状,浙江公安依托现有各类信息系统、视频监控、新型传感器等技术,在全省编织了一张全时空的“人、地、物、事、组织”等治安要素感知网。

在广东,智慧新警务一手打破信息壁垒,一手抓取数据资源,帮助警方迅速破案。2018年3月,广州火车南站发生过一个真实案例,警方接到旅客报案,称其购买火车票时遭遇一中年男子诈骗,民警随即调取监控视频,然后通过“视频云”的技术,与警务数据库记录的“黄牛”人员进行配比,迅速甄别出可疑人员,一个小时内就破了案。

即便是经济欠发展的内陆省份贵州,针对近年来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山区的黔西南州治安形势的特点,也积极打造布设“风险探测器”,采取架设智能安防设备、配备警用终端等措施,进一步织牢织密治安防控体系。

在上海市公安局科技处副处长张磊看来,智慧公安的实践与推广,使得城市安防体系正实现从应急处置向风险防控的转变。

作为上海长宁区元丰天山花园小区业委会主任,李璋参与了小区智能改造的整个过程。他觉得要彻底实现小区风险防控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譬如,如何打通小区综治工作站、警务室、信访代理工作站间的数据联动?小区居民又可以在多大权限内使用这些数据?”

张磊在介绍上海智慧公安下一步发展时也表达了相似的疑惑,“物联网时代下,数据意味着财富,共享数据也就是共享财富”。

张磊进一步阐释,未来上海智慧公安的建设将面临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变革。

就内部而言,公安要再造警务流程,比如以前处理警务信息,从A到D需经历3-4个环节,有了智能系统后,A的信息可以直接传送到D。

另一方面,智能系统通过“云计算”,把以前庞杂而琐碎的消息重新整合再分类,区分出警务警情和非警务警情。造成的结果是,原先牵扯大量警力的譬如邻里纠纷、移车等非警务警情,会被分流到相应的职能部门。

“以前这些事务警方帮他们做了,现在得他们自己做,可能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张磊说,“未来随着智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会更为明确地划分,这块事务属于什么,由什么部门管理。”

不过张磊也认为,公安机关在保证数据全覆盖的同时,还要考虑就数据本身织造严密的安全网络,以防止信息泄露。

猜你喜欢
张磊警务公安
阳泉“草帽警务”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一带一路”背景下涉外警务人才英语口语提升研究
市公安采风咏
2018,静乐公安,矢志向前!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好声音冠军张磊,最爱吃“豆腐”
配型
问题与主义:近十年公安警务改革理性反思
公安边防部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