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傲慢与偏见”式的凝视

2019-05-09 11:53郝思斯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勺子筷子

郝思斯

在某外国品牌因为一个以“起筷吃饭”为主题的宣传片引发物议沸腾之际,一部《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的短片在中国社交平台“铺天盖地”刷了屏。一种陪伴终身、引以为豪的文化载体,遭受外人“傲慢与偏见”式的暗讽,不啻严重的文化冒犯,因此,《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在中国网民中间引发强烈共鸣乃至共振——“这是我们温柔而强有力的回击”。

这,并不是一种“玻璃心”式的“伤不起”,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基因、文化价值的尊崇、珍惜与捍卫。正所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并非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而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感恩、守望等中国人自古至今一以贯之的讲究、追求、倡导,刻印在筷子、瓷器、二十四节气、唐诗宋词、文房四宝、京剧、武术、盆景、团扇、旗袍、红灯笼、中国结等载体之上。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曾经,西方是“凝视的主体”,东方是“被凝视的客体”。在后殖民主义时代,这种“凝视”在西方文化界被视为理所当然。“凝视的主体”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姿态认为,东方什么样由他们来定义,东方人的观点无足轻重。只是,时移世易了,今日之中国,有表达、定義“中华文化”的自信,不会任凭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成为强加于人的新标签。

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一部相互尊重、同舟共济的发展史。如果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还是习惯戴着有色眼镜去“凝视”别国,就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大势脱节,终将沦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独者”。

延伸阅读

筷子在古代称为“箸”,从考古实证来看,商代的安阳殷墟遗址曾发现过青铜的筷子,湖北长阳县清江香炉石商代遗址也有骨质的筷子出土。早期的筷子用途比较单一,只能用来夹羹汤里的菜,吃饭则应当用“匕”,也就是勺子来完成。元代以后,筷子逐渐取代勺子,正式成为吃饭用的工具,而勺子则专门用来舀羹汤。

筷子这一名称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从“箸”到“筷子”称呼的转变,与我国古代江南地区水乡的民俗讳语有关。江南吴中地区撑船的船夫认为“箸”和“住”同音,船停住了,自然也就没了生意,因此他们忌讳称“箸”,而改称为“快儿”,希望船能跑得快些。这种习俗逐渐流行开来,“快儿”也就转变成了后来的“筷子”。明人李豫亨《推篷寤语》中也写道:“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之间亦呼为筷子者,忘其始也。”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宋璟当宰相时,朝野上下都称赞他德高政廉。有一次,唐玄宗在御宴上,将手中的金箸赏赐给宋璟。这位宰相受宠若惊,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道:“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箸,表卿之直也。”赐金箸是为了表彰宋璟具有像筷子一样正直的高尚品格,可见筷子作为古人常用的生活用品,也承载了文化意义。(刘疆)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勺子筷子
吃面
夹在杯子上的勺子等
Chopp ed!
筷子礼仪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筷子的神力等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