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物理课堂教学

2019-05-09 00:50赵瑞敏王龙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和力惯性小车

赵瑞敏 王龙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还应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思维品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1.巧用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习“密度”一课时,我先拿出一个黄色的戒指,让学生猜一下它是不是黄金做成的。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想了各种办法进行验证,如用牙咬一下判断它的硬度,用手掂量一下感觉它的分量,但是这些方法都不够科学,我让学生思考能否从物理学的角度找到更好的判断方法。在我的提示下,学生联想到本课的主题,提出:“是不是可以通过密度来验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发散思维进行探究,而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为之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优化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一课时,我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小车,推动小车,小车开始运动,然后又慢慢停下来。让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过程,结合之前学过的“力的三要素”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思考之后积极提问:“小车为什么会运动?又为什么会停下来?”“小车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不运动吗?”“小车的运动和受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完成實验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科学验证,不但得出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而且逐渐培养了积极思维的能力。

3.引导深度提问,深化学生认知能力

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并不代表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了,因为学生虽然了解了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但对于概念的深入了解可能还不够;或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又会产生一些跟概念相关的新的疑问。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提问,深化对知识的认知。

例如,“惯性”这个概念讲完后,学生虽然知道了概念的定义,但对于惯性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很多学生认为惯性是一种力,所以具有方向性。于是,我在屏幕上出示两张动态的图片——向前行驶的火车和向后倒退的汽车,让学生思考关于“惯性”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提出了“惯性有方向吗”“惯性有大小吗”两个问题,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究,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也一步步走向深入。

本文系2016年北京市“十三五”市级科研课题“改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课题立项号MY2016-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_ 汪倩

猜你喜欢
和力惯性小车
第4讲 运动和力专题复习
大车拉小车
自制小车来比赛
刘老师想开小车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普遍存在的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