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锋
摘要:基于“诊改”工作要求,本文围绕“五纵”、“五横”和“一平台”诊改内涵要求,进行诊改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的规划,修订和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明确质量控制重点,完善课堂教学,推动专业核心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关键词:“诊改” 课程质量保证体系 教学质量
一、“诊改”概况
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等系列相关文件,要求各高职院校逐步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下发的指导方案中,明确要求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以及分别从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监督控制系统等几个方面建设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各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起将专业发展规划、专业组织实施、专业过程控制、专业质量提升与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融为一体,具有自主、系统、常态的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中,专业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龙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而“课程”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必须借助“课程”这一平台才能实现。本文围绕“五纵”、“五横”和“一平台”诊改内涵要求,根据我校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金融管理专业为例,进行诊改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的规划,修订和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明确质量控制重点,基于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和课程目标,确定学生学习标准,设计达标考核办法。充分运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掌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增加课程教学评价的维度。推动混合课程、微课等课程建设,开发课程资源,拆解过程中的诊改质控点,在实施中建立“實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的实时动态环,完成过程自诊。通过诊断关键点的要求,引导课程质量管理的方向。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课程质量保证体系
基于课程层面诊断与改进责任主体的主要职责,从专业核心课程出发,通过对课程建设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课件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度,课程标准是否具备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与完备性等方面诊断,构建形成常态化的专业核心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工作机制。
(二)开发课程质量保证平台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数据来源,设计、开发课程质量保证平台,实现课程诊改数据的源头采集、分析汇总和预警信息的实时反馈,从而为本专业质量生成提供有效的数据保障。
(三)生成课程诊改质量文化
传承学校多年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立德为本、致用为宗、崇尚优化、追求卓越”校训文化,丰富质量文化的时代性;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文化为重点,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为实现学校“为流通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培养专能精、通能强、素质高的'现代和谐职业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三、具体实施方案
充分发挥我校作为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联系中心的作用,探索海外教学新模式和国际课程标准,利用学校与浙江工商大学、物产中大集团、阿里巴巴等联手合作的产学研创新基地、物产元通大平台及品牌项目等人才培养优质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方案、课堂教学标准,关注课程层面质量控制关键绩效指标: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条件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标准、课程评价等,依托“云课堂”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对课程教学工作进行实时与定期相结合的监测、预警、诊断与改进工作。具体来说,专业核心课程应按‘八步一环质量改进螺旋开展诊改,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目标:确定课程建设目标。根据学校战略发展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智能化商务背景下供应链集成服务产业的教育服务新需求以及省“十三五”优势专业总体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基础,围绕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要求,课程标准建设,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省精品在线开放共享平台教学的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内容的创新等各方面,制定金融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建设规划。
标准: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目标。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就业岗位实际市场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等要求,自查现有课程标准存在的不足点和脱离实际要求之处,围绕优势专业建设总体目标,根据混合线上线下课程要求,自查现有课程标准存在的不足点,围绕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与要求、课程实施及课程资源开发与使用大部分,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并最终形成课程建设标准。
设计:设计路径及质量控制点。为规范课程及课堂教学过程,统筹各个课程的教学实施及教学定位,保障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并以此为依据修订课程标准。结合不同课程的教学实际,拆解课程建设质量的控制点,规范课堂教学管理,确保课程建设以及课堂教学的规范实施。
组织实施:不同层面落实责任,组织开展工作。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各个核心课程负责人应按照本专业(金融管理)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培养目标、规格,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个性特长,发展需求以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改革教学组织实施,专业核心课均实施小班化教学,有条件的可以对学生按照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原则,实施不同类型、层次及目标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
诊断:自我诊断。这是专业核心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步。各课程负责人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组织课程团队进行课程自诊,深入分析诊改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实训安排、教案学情、考核方式、教学评价、课程团队、建设成果、教学资源建设等基本情况,通过拆解课程诊改质控点,监控课程教学建设全过程,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完成过程自诊。
创新与改进:依据教育部以及省内相关诊改文件精神要求,按照专业建设目标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在对课程诊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形成有针对性的诊断改进方案并落实,在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教学团队的培育、教学手段改进、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学院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各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诊改工作计划后,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的实时动态环,“一环”原则上应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监测:依托数据平台,采集课程诊改过程数据。在学院诊改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室、课堂教学分析软件等工具,实时采集课程教学数据,通过数据清洗交换对关键的状态进行数据梳理和归类,形成动态状态数据库。
预警:明确预警参数,构建常态化预警体系。依托现有质量监控体系,利用学院诊改数据平台对课堂教学过程实施实时监控,通过科学规划课程预警参数指标,合理设置预警阈值,围绕学情分析、课堂到勤情况、课程成绩、教学资源配置等内容构建课程预警体系,通过对课程教学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进行课程预警,形成常态化的预警机制。
改进:实时进行改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针对预警机制中反馈的课程预警问题,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实际情况,由教学质量监控部门与相关二级学院负责统筹监督,相关任课教师负责落实,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改进,并将改进的措施及改进的成效报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备案。
四、总结
诊改工作是持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其中,“课程”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必须借助“课程”这一平台才能实现。专业核心課程组应以内部质量保证诊改工作为契机,完善课程教学,积极主动作为,齐心协力,推动专业核心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形成学校系统化全覆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Z],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基于高职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的专业核心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以金融管理专业为例》(xjg2017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