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心理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2019-05-09 01:29朱红萱
关键词:政治心理思想

朱红萱

(四川旅游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公民的政治心理是其政治参与水平的一个强力折射,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成效的明显标志。大学生作为一个肩负多重角色的特殊群体,其政治心理状况不仅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近年来,由于理论和实际需要的推动,政治心理逐渐成为各个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关于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社会变革为路径研究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为社会的变革是产生多层次、多方面不同政治心理的重要原因,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心理的重要因素,但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多样性还不匹配,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而言都需要革新[1]。一类以政治社会化为视角研究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为政治社会化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心理的外化途径,大学生需要科学合理地依托数字化和网络等新传媒的现代化功能和作用,将政治心理外化出来,创新政治社会化路径,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2]。

本文认为,绝大部分关于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都采用问题倒逼的方式印证了大学生消极政治心理的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研究中侧重点不同,但鲜有从大学生的需求视角来看问题,了解他们的态度和看法,直视他们自发的、直观的内心感受和诉求。笔者采用以大学生为“主位”的研究范式,将大学生政治心理与相关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对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价值和意义。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涉及广东省、湖北省、云南省、广西省、海南省、山西省、河南省、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河北省、四川省、重庆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覆盖13个省份、4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内的高校大学生。问卷以对政治生活的某一方面议题作为切入点,就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兴趣、愿望等问题展开调研,关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及感受,侧重了解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此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布,发放问卷770份,回收有效问卷770份,并通过SPSS软件分析处理。调查对象涉及不同的教育阶段,其中专科生占54.16%,本科生占36.23%,研究生8.7%,其他占0.91%;涉及大学阶段不同的年级,其中大一占比51.56%,大二占比22.21%,大三占比14.29%,大四占比3.77%。所调研的对象以团员居多,占调查问卷总数的86.62%,共产党员占9.61%,其他占3.77%。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课题组对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座谈。

二、调查结论

1.不同学历学生对政治关注度上存在显著不同

通过问题“您在利用手机或者电脑上网时,更倾向于关注以下哪个方面的内容?”调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卡方测试的P值为0.011,说明学历和关注内容存在着相关关系。学历对上网内容有显著影响,学历不同,对上网关注的内容显著不同。其中,研究生学历对政治的关注程度要显著高于本科和专科生。(见表1)

表1 不同学历学生关注的内容差异性比较(%)

2.不同年级学生对政治兴趣度存在显著不同

通过问题“当您手机或电脑上弹出关于‘两学一做’的相关内容时,您是否会去了解?”调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卡方测试的P值为0.004,说明年级对学习态度有显著影响。年级不同,对“两学一做”等政治问题的学习态度也不同,其中,大四年级的主动性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学生在了解“两学一做”内容方面主动性的比较(%)

3.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政治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无明显不同

通过问题“您平均每天上网时约花多长时间在关注政治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调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卡方测试的P值为0.094,说明政治面貌和关注政治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整体上政治面貌对上网关注政治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没有显著影响,共产党员对于政治理论学习的敏感性和主动性未能很好的体现。(见表3)

表3 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在关注政治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方面的比较(%)

4.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均认为网络对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有显著影响

通过问题“网络对您良好政治素养的形成是否有帮助?”调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卡方测试的P值为0.006,说明政治面貌和网络对良好政治素养的形成是否有帮助的看法存在相关关系,列表显示,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绝大多数赞成通过网络的方式培养政治素养,其中共产党员占72.9%,共青团员占76.3%,群众占73.9%。(见表4)

表4 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在网络对培养政治素养正向性作用方面的比较(%)

5.不同年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认同程度有显著影响

通过问题“您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您是否有帮助?”调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卡方测试的P值为0.00019,说明不同年级学生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否有帮助的看法上存在相关关系,列表显示,受访学生大多数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意义,其中大一占54.9%,大二占37.8%,大三占40.9%,大四占41.4%。在整个年级分布中,大一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对自身的帮助远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见表5)

表5 不同年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否有帮助方面的比较(%)

三、总结

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政治关注度不高的情况。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人类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3]。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对政治关注度不高的结论,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政治心理把握不到位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由诸多元素构成,其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已为人们广泛接受,但诸多元素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平行关系,包含关系亦或是交叉关系?笔者认为,各元素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有着特有的定义与意义。政治心理是一种低层次的政治意识,是人们对一定社会政治关系及其政治生活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通常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4]。访谈中,几乎每个受访者或多或少都会关心国家的时政要闻,甚至对某些社会新闻评论一番,对政治的关注度不高的数据结论,说明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在对何为政治的判断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一模糊性在影响自身对政治认知的同时,也会间影响到个体对政治体系的评价及参与兴趣,也容易失去将政治心理转化为政治信任、积极投入到政治参与中去的隐性支持。

数据显示,学历、年级、政治面貌对学生在政治关注度、政治兴趣度、政治素养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上有着显著影响。受访学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心理之间存在关联性,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持肯定态度,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认可度高。这一调查结果印证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明确政治一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心理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关键,而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大学生政治心理的价值尤其重要。

1.能动价值:能力的培养与转化

马克思所指的“人的能动性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是人在行为活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主动自觉、认真负责、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通过激发人的需要和加强对人的意识的调控,把意志、动机、兴趣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促使教育双方积极趋荣避辱,完成自我实现”[5]。笔者此处所指的能动价值,是指大学生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后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其特点表现为一种理性的激励功能,是其主动自觉有目的性的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价值为培育健康政治心理提供场域支持。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青年和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过程,是涉及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全部活动环节及不同领域的重要链接,是大学生吸收及消化国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其对意识形态动向以及相关问题的辨别力的主渠道,是培养其学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导向与价值导向,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促进其成长与成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旨归[6]。对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培育,有利于科学认知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境遇,争取大学生对我国政治体系的隐性支持,通过政治参与来实现参政议政的权利;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推动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凝心聚力,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避免陷入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泥潭。

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价值是将意识形态教育转化为自身行为习惯的源泉。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效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从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这一价值具有客观性;同时,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观反映的价值观,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体现的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和基于该认同所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并将其转化为日常思维和行动取向。以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为例,近年来西方国家往往通过形态包装、文化侵蚀、模糊内容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大学生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正确地认知和评判意识形态渗透的现象和本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能够通过科学的内容和方法满足其需求,并成为大学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有力工具。

2.认同价值:认知的共存与共生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心理的关系判断从冲突对立转向共生共存,这种共存与共生是基于大学生的主体属性和人格属性而来。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心理的底线共识是国家认同,它是法律赋予其公民身份的心理接纳,也是一个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与忠诚度。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通常表现为对国家的情感依恋和行为服从,这也就是培育政治人格和政治心理的来源和基础。然而,这种共存与共生并不仅限于政治的契合,更体现于内在的张力。这种张力集中表现在大学生政治需求的客观性与政治认同的主观性、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与政治认同的信念化、个体发展的现代性与政治认同的历史性的较量中。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心理的契合度将失去大学生政治心理培育的内生动力,只强调二者的张力又将导致政治心理培育失衡。笔者认为承认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自我性、偶发性及发展性等特性的共生论是这种张力得以调节与消解的重要认知。

3.平台价值:渠道的重塑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是关于人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精神世界成长进步发展的学说”[7]。因此,对其平台价值的认同既不能把复杂的关系范畴简单地功效化,也不能把互动之关系概括为抽象的理论问题。早有学者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体系进行研究,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网络化生存方式下的价值教育形态,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差异[8]。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平台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双向认同的前提下,内化政治意识、净化政治心理的正面作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客观产物。网络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诠释和发展,是贯穿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思考,是网络语境下良性政治心理的优化与培养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基于对统治阶级合法性的维护将既定价值观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递,在网络空间中借力不同的模块设计进行教育引导;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基于自身需求,依托网络平台对自身意识进行提升和补充。主客体对平台价值的认可践行方式是基于平等的网络对话、探讨,从情感需要到认识提升再到意识培养的双向过程,且对这种网络化生存方式下的价值教育存在依赖性。网络的开放性、综合性、互动性等特性是大学生自愿接受教育的驱使动力,网络的精细化、类型化、群体化更是加速他们抱团的催化剂。通过网络平台表达政治意愿、参与政治活动甚至影响政治决策,既避免了与现实生活观念的冲突,也彰显其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及存在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化政治意识与优化政治心理的重要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形而上学,并非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式的臆测或者推论,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的全新思考和反思,会实实在在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和方法论探寻,能够描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载体及手段。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性思维优化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引领大学生实现政治参与的理想愿景,通过网络平台重塑大学生政治意识、政治心理及政治参与的认知、心理调适及行为方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增强平台效应的路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在价值引领还是在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方面,都需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这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控能力的时代需要,也是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终归到底是运用网络的政治传播及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巩固育人成果,扩大育人范围的一种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一方面应当主动占领网络平台制高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形成结构合理的网络教育阵地。另一方面,应坚持立德树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研究学生的共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将青年人的喜好糅合在平台建设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号召力和生命力,以理想信念固本铸魂,时下“学习强国”就是值得信任的优质平台。

猜你喜欢
政治心理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