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劲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早已广泛应用于肩部和上肢手术, 麻醉效果极佳, 并发症少, 麻醉后清醒快, 手术效果好,而不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部位可影响阻滞效果[1]。本研究分析了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6 年4 月~2017 年10 月收治的120 例实施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22 例;麻醉风险评级(ASA)Ⅰ级37 例、Ⅱ级23 例;年龄18~82 岁, 平均年龄(40.42±13.87)岁;体质量42~90 kg, 平均体质量(59.32±10.23)kg;左侧手术37 例, 右侧手术23 例。对照组男38 例、女22 例;ASAⅠ级36 例、Ⅱ级24 例;年 龄18~81 岁, 平均年龄(40.91±13.37)岁;体质量42~89 kg, 平均体质量(59.01±10.10)kg;左侧手术38 例, 右侧手术 2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中均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禁食禁水, 入室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建立静脉通道, 平卧, 头偏向对侧, 充分暴露穿刺点, 消毒皮肤后, 肌间沟处垂直给予B 超探头放置定位, 颈动脉外侧探头扫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 确定臂丛神经横断面, 选择穿刺点后, B 超下进行药物注射。对照组采用肌间沟法臂丛上支神经阻滞麻醉, 观察组采用肌间沟法臂丛中支神经阻滞麻醉。麻醉药物均为0.6%利多卡因混合0.5%罗哌卡因[2,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麻醉前后血流动力水平(平均动脉压、心率)、不良反应(穿刺部位血肿、臂丛神经损伤、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阻滞)发生情况、痛觉阻滞发挥作用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药物总剂量、麻醉维持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阻滞完善, 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阻滞较为完善, 血流动力学出现一定波动;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45 例、有效15 例、无效0 例。对照组显效18 例、有效27 例、无效15 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 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流动力水平比较 观察组麻醉前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为(82.11±0.25)mm Hg(1 mm Hg=0.133 kPa)、(83.11±0.56)次/min, 麻醉后分别为(82.22±0.31)mm Hg、(82.07±0.51)次/min;对照组麻醉前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为(82.11±0.21)mm Hg、(83.10±0.21)次/min, 麻醉后分别为(87.22±0.36)mm Hg、(93.11±0.25)次/min。麻醉前,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血流动力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痛觉阻滞发挥作用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药物总剂量、麻醉维持时间比较 对照组痛觉阻滞发挥作用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药物总剂量、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6.31±1.15)min、(18.42±1.25)min、(32.31±1.15)ml、(322.42±21.25)min, 观察组痛觉阻滞发挥作用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药物总剂量、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4.26±1.21)min、(9.21±1.50)min、(25.26±1.24)ml、(394.21±31.50)min。观察组痛觉阻滞发挥作用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药物总剂量、麻醉维持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n(%)]
表2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流动力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流动力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平均动脉压 (mm Hg) 心率 (次/min)观察组 60 麻醉前 82.11±0.25a 83.11±0.56a麻醉后 82.22±0.31b 82.07±0.51b对照组 60 麻醉前 82.11±0.21 83.10±0.21麻醉后 87.22±0.36 93.11±0.25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n(%)]
表4 两组患者痛觉阻滞发挥作用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药物总剂量、麻醉维持时间比较
表4 两组患者痛觉阻滞发挥作用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药物总剂量、麻醉维持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痛觉阻滞发挥作用时间(min) 阻滞完善时间(min) 麻醉药物总剂量(ml) 麻醉维持时间(min)对照组 60 6.31±1.15 18.42±1.25 32.31±1.15 322.42±21.25观察组 60 4.26±1.21a 9.21±1.50a 25.26±1.24a 394.21±31.50a t 9.512 36.537 32.290 14.635 P <0.05 <0.05 <0.05 <0.05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肩部和上肢手术患者。禁忌证包括穿刺部位感染、出血性体质、患者不合作等, 但患者可以在没有镇静或基础麻醉的情况下进行配合。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显示它由上、中、下三段组成, 其中, 肌间沟神经阻滞较好, 适用于臂丛神经上段和中段的阻滞, 因此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选择了这两个部位进行阻滞, 观察效果[5-7]。
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肌间沟法臂丛上支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肌间沟法臂丛中支神经阻滞麻醉。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 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 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血流动力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痛觉阻滞发挥作用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药物总剂量、麻醉维持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可见, 肌间沟法臂丛中支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优于肌间沟法臂丛上支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 其可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 更好地促进麻醉药物扩散,缩短痛觉阻滞起效时间, 获得更满意的效果[8]。
综上所述, 肌间沟法臂丛中支神经阻滞麻醉在实施上肢手术麻醉中的效果确切, 可更好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提升麻醉的效果, 缩短痛觉阻滞发挥作用时间、阻滞完善时间, 减少麻醉药物总剂量, 延长麻醉维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