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开淑
摘要: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新课改下学校将改變传统的教学模式,进入多媒体的教学时代。如今多媒体已经走进课堂,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之中,与课堂教学完美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开辟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崭新道路,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曙光。本文就多媒体对小学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数学;促进作用
引言: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数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主要手段。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对抽象的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就会感觉到数学枯燥无味,结合多媒体教学就会使很多抽象的问题变得容易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学习更加容易。
一、多媒体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
(一)创设多媒体情景,抽象问题具体化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以图片、动画、声音的形式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爱上数学课。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3D技术将平面图形立体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直观,简单易懂,从而降低了教师教学难度,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1]。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需要学生建立空间思维,这是一个教学难点,将立体图形在黑板上画出来,不仅需要教师扎实的绘画功底,同时学生看起来也不是很直观,导致教学难度加大。如果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可以利用3D技术,将立体的圆锥和圆柱用多媒体去展示,可以让同学们360度的观看圆柱和圆锥,通过这样的高科技手段,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的建立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板书为主,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有限,一般都是根据教科书对应讲解。有很多知识只靠教师的板书和口述的方式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将所讲的内容制成PPT,这样就减少了板书的时间,可以讲解更多的知识,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另一方面那些很难用板书和口述讲解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视觉或者听觉的效果展现出来,这样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提高课堂效率[2]。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很多种类的三角形,然后播放拼图游戏视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再用另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所以老师在视频播放后就会提问:视频中三角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会得出结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2。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所讲的内容,加快了教学进度。
(三)动态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写生发言的机会很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课堂效果不佳。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书本上死板的知识灵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启发学生学习的潜力[3]。
在课堂上,学完《圆的应用》最后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知识网络:PPT上可以打出树状图,首先是圆的应用,分出两个方面,这里留空,提问学生是哪两个方面,接下两个方面下面留空,让学生说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和面积计算公式。找学生来回答完后,然后教师在通过鼠标将正确答案弹出,答对的可以添加掌声特效,答错的添加继续努力的动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通过填空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了课程回顾;通过展示知识网络的方式可以是使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思维发散,智力开发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形势下小学数学的教学要做出改变,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教学相结合对小学数学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教学效率的新方法。希望本文的论述对学校和教师有所启发,将多媒体教学更好的应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是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多媒体时代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魏连山.多媒体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168.
[2]张铁英.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才智,2019(06):29.
[3]冯春波.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J]中小学电教,2019(Z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