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启功,大家都很熟悉。作为前清雍正皇帝的九世孙,他集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等称号于一身,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授业恩师陈垣。
其实,陈垣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
陈垣(1880—1971),汉族,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曾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之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以上皆属人物生平介绍,可节选运用,不可大段粘贴。如提到现代史学家代表人物,可以彰显作文的文化底蕴。)
02
陈垣校阅整理京师图书馆所藏敦煌经卷,于1930年编成《敦煌劫余录》,直斥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敦煌遗书遗物的掠夺。时人以为“劫余”说法太过刺激,劝他改名,他正色答曰:“作‘劫余二字,尚未足说明我们愤慨之思,怎能更改!”(此处可用于“坚持主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话题。)
03
北平沦陷期间,作为授业恩师,陈垣曾语重心长地对启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没听说,民族文化不消亡,民族可以消亡的。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你我要坚守教书阵地,只管好好备课、教书,这也是抗战!”(此处可用于“文化观”“爱国观”等话题,可谓对动辄鼓吹战争的“盲目的爱国主义”的一种极佳的反击。)
04
当时,被日伪接管的北平其他高校都被强迫实行奴化教育,把日语作为必修课,改用日文课本,校门悬挂日本国旗。唯有辅仁大学,由担任校务长的德国籍天主教司铎及校长陈垣出面,与日伪政府周旋,提出不挂日本国旗,不用日文课本,日语不作为必修课,从而使辅仁大学成为沦陷区唯一不悬挂日伪旗帜的大学。抗战结束后,有北平媒体赞誉辅仁大学为故都的“抗日大本营”。(这个史料很重要,也很震撼。可惜很多人并不知道。)
抗战8年间,除到校授课外,陈垣闭门谢客,撰写了大量著作。后人评价,其中多有“发愤之作”。《明季滇黔佛教考》完成于1940年,主要写清初西南遗民的宗教活动,但书名用的是“明季”,用以强调这些遗民终未降清。明亡后,南明王朝曾在滇黔建立政权,而这一地区,也正是抗战时的大后方。陈垣在书中称:“明季中原沦陷,滇黔犹保冠带之俗。”
在这本名著中,陈垣的一段结语堪称自诉衷肠:“按祖宗之遗我也厚亦,似比广漠无垠之土地,取无尽,用无竭,进退绰有余裕,吾何修而得此!”
(写作范例:由此可见其对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自信,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作为知识分子,即便手无缚鸡之力,力无上阵杀敌之功,陈垣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可谓不劳苦,不可谓不功高。)
05
由于陳垣在学界和社会上的声望,日本占领军曾派研究中国文化的日本学者前往游说。此君劝陈垣与日本人合作,并问他:“你总不依命令,难道不怕死吗?”陈垣见对方自称懂汉学,于是从容地引用《孟子》作答:“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还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陈垣所引材料来自于我们的教材。大家也都会背。但真的理解其深刻内涵了吗?陈垣用实践检验了真理。)
06
沦陷区提倡“读经”,陈垣得此机会,常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对人晓以大义。辅仁大学每届毕业生都会出版一份“年刊”,陈校长必引经书题词。1940年的“年刊”,他题词:“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敬笃,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敬笃,虽州里,行乎哉?”
陈校长以“蛮貊之地”喻沦陷区,告诫辅仁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正直的人,即使生活在日伪控制下,也绝不能卖身求荣、助纣为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处较难,大家要审慎对待。)
07
陈垣名著《元西域人华化考》曾在中外学界引起巨大轰动,论述的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和外来侨民的汉化。此书刻意在“全盘西化”论兴起时著成,饶有深意。他的朋友、另一位史学大师陈寅恪为之作序:“近二十年来,国人内感民族文化之衰颓,外感世界思潮之激荡,其论史之作,渐能脱除清代经师之旧染,有以合于今日史学之真谛,而新会陈援庵先生之书尤为中外学人所推服。”(此书写于80多年前,放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就像鲁迅写于80多年前的一段话:“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此句写于1925年,系鲁迅先生回复两名青年,人生应当有怎样的目标提出的上述观点,并借古讽今,展开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表达规范来看,“目下”与“当下之急”有重复之弊。)
08
1945年12月底,光复后的北平举行元旦团拜会,国民党要员陈诚批评说,北京这地方没有一点儿民族意识。在场的陈垣听了大为不满,当即站起来反驳道:“陈部长,你过去来过这里没有?我们在日本人统治下进行斗争,你知道吗?可惜你来得太迟了!”遂愤然离席而去。(文人傲骨,令人敬佩。可用于“对强权的反抗”等话题。但是大家表达时一定要注意对象,措辞也须谨慎。)
09
研究者孙邦华将陈垣的这一时期称为“学术抗日”,并赞叹他是“傲骨撑天地,奇文泣鬼神”。在非常时期,“保住民族的文化”,表征着陈垣作为一个学人的节操。从更广义上说,他所治之学,无一不是在追求“保住民族的文化”。(一句“傲骨撑天地,奇文泣鬼神”可谓评价高矣!就看你怎么用了。)
10
1992年,启功为报答恩师陈垣教育之恩,绵延恩师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呼应开篇,以启功入,以启功收,照应标题。文章结构的特点一目了然,教育的本质特点得以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