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路
摘要:六朝时出现的瓦当中,人面纹饰并不算多,但是相对神秘,且造型各异,神态逼真,仅出土于南京和东吴境内,这些瓦当为什么会使用人面纹饰?是在展现吴都建业在建筑用材上的自身特色的文化追求,还是具有一定的神秘宗教色彩?本文试作分析。
关键词:辟邪;精神依托;图像研究;人面图案;外传来源的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170-02
一、瓦当简介
瓦当俗称瓦头,在建筑上采用瓦片一块块的叠压,一直排列到屋檐,保护了在瓦当下面的椽头免于风雨的侵蚀,增加建筑使用寿命,保护了木质结构。后期渐渐美化增加了一定的艺术趣味以及一定的文化及特殊意义在里。
在南京是一个六朝古都,在这里出土了很多瓦当,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东昊时期的瓦,主要出土地区为:新街口地区、大行宫地区、张富园地区等,人面瓦当的出现,十分引人注目,瓦当里人物的面部造型十分丰富,将写实性与夸张性融于一体,即富含文化意蕴,又是孙昊时期建筑造型艺术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
在六朝以前瓦当多是出现在宫殿、衙署、寝殿等的建筑,也是贵族显赫地位一种象征。从目前资料来看,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人面纹瓦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燕、齐的人面纹半瓦当,而这类的瓦当出土数量也极为稀少。人面纹作为一种特殊的纹样,在《中国古代瓦当图典》中记载了一个汉朝的人面纹瓦当:半圆形,直径24.2厘米,当面为人面状,有眉毛、眼睛、耳朵、五官清楚,嘴巴大张,面带笑容,可见牙齿,嘴边带有分散状的胡须,眼珠眯成小缝,形态可爱憨厚,较为罕见。
出土于南京大行宫地区以及南京江宁的上坊东昊大墓的人面纹瓦当(现藏于南京博物馆),通过考察,这样的图案到底是代表了什么样的含义呢?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二、南京地区人面纹瓦当分类
在大行宫一带出土的瓦当来看,这一时期的人面纹瓦当,其总体上可总结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的人面纹:张口无牙齿、张口有牙齿,张口有舌,及闭口这几类
1.圆形,五官清晰,嘴角扬起,有胡须,面部突起,鼻子形象明显,有少量头发的形象,笑容喜庆。
2.面相憨厚,眉毛上挑,类似睫毛,眼角下垂,有胡须,露有上排牙齿,笑容憨厚。
3.眼睛弯弯,面颊突起,笑容真诚,口露舌头,有五根胡须。鼻子挺立宽厚。
4.眼睛小,眉毛小巧,鼻子修长,面颊高且突出,嘴巴小巧,面相略带女性特点。
三、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瓦当纹样
战国时期以树木兽面纹样居多,若是这样总体而看现在的人面纹瓦当应该属于瓦当纹样里面的主流,就如同汉字的演变,由繁入简,但是奇怪的事情是:从战国到西汉的这段时间内,人面纹饰瓦当出现了历史的空白,(就目前可勘探到的文献和资料而言),同时在先秦时期的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先秦时期,人面纹是由兽面纹演变得来的,现阶段主要认为是由饕餮纹饰为主并将其简化,变形抽象而来了比较简单的人面纹样,形成了初期的人面纹瓦当样式。故认为南京出土的这一系列瓦当虽然与早期瓦当有关但是又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将在南京上坊孙昊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坊)中出土的大量的人面纹瓦当,作为观察对比,其中多数己将发展较为完善,从此我们即可看出,南京出土的這批人面纹样的瓦当多数为颧骨高挑的男子。而东昊时期,三国分裂,外来人员的人口变动也增多,故胡人增多,所以人面纹样的瓦当,并不能排除是由外邦进贡或者因表达友好关系的一种发源。
而从民间所了解的故事来看,似乎对于人面纹样瓦当出于一种火神的敬仰状态,多抱有安宅,赈灾的意味。但就从南京出土的这一批人面纹饰瓦当来看,相较与兽纹及云纹等纹样所出土数量有限,故而我们可以初步认定,人面纹饰的瓦当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是这一阶段和这一阶段人民生活信仰的某一方面表现。
比较西方世界这一时期,西罗马帝国刚灭亡不久,东欧处于东罗马帝国统治之下,西欧分裂成为以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为主的三大部分。处于之一时期的西方石雕艺术,发展迅猛,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里,称赞秦国在引进外来人才方面,决心最大,力度最强。故而有没有受到西方技术和艺术发展的影响这一点还有待研究。
四、人面纹饰的来源及演变
从南京出土的这一批人面纹饰瓦当,自然也要放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来看,中国东汉末年,分立三国,中国开始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和动乱,而在南京出土的这批人面纹样的瓦当,是从孙权称帝建都南京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并且为后世所沿用。
经学者考察佐证:20世纪80年代初,在清凉山南侧虎踞路地层中发现了人面纹瓦当。1998年12月,清凉山六朝石头城城垣遗址,东吴至西晋时代的底层中发现了一件残的人面纹瓦当。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材雯神记》中有记载:“蒋子文者,广陵人也。嗜酒,好色,挑挞无度。常自谓:‘己骨清,死当为神。蒋子文言:‘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不尔,将有大咎。百姓恐慌。”再者有孙权,对蒋子文捍卫东吴有功,进而封赏了蒋子文的子弟,加官授爵,立庙堂,号钟山为蒋山。从此没有了灾祸,百姓们也就流传了这样一段民间传说。故而有猜测可以说当时的人面纹瓦当有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纪念蒋子文,在南京出土的这一批瓦当中,人面纹饰的一个最大特点便是有着高高的颧骨,因此并不排除东吴时期孙权用蒋子文作为瓦当的一种纹饰的可能性。进而达到安慰死者以及防火去灾的祈求。
但要这种说法似乎对于全国范围内出土的人面纹饰瓦当又并不适用,人面纹饰的瓦当是否具有地域局限性?还是因为从南京这里的地域局限性进而影响到以后各个朝代的人面纹样的发展和变化?这也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五、关于神秘性与宗教猜测
在人面纹饰的瓦当出现之前,瓦当的纹饰多是以云纹、鸟兽纹为主,而突如其来的人面纹样,并没有什么演变的过程,对于当时处于三国时期的中国而言,时局动荡,外来人员增多,胡人增加,且对比金人及金朝的瓦当纹样,金朝人面纹饰的瓦当纹样相对变化多样,人物丰富,具有极大的异域风情。
但对于六朝的人面纹瓦还有另一种猜测:瓦当上丰富的人面表情可能是僧侣讲经时的表情。
梁白泉先生认为这和东吴传道的僧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东晋时期,佛教发展出一种“唱导”的传播方式,唱导时僧侣的面部表情丰富,极具变化,所以人们为了表达对于佛教的尊重和信仰,使用僧侣的面部表情来作为瓦当的纹饰,以表达对于宗教艺术的崇敬。
在长江流域的墓葬中出土了带有白毫的人俑,这种样式多出现在佛教僧侣中,这种具有佛像特征的人俑,在湖北武昌莲溪寺中出土了东吴墓四件跪坐陶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值。这与南京出土的这一批人面纹饰的瓦当中带有眉间装饰的纹样似乎有着某种联系。
从中国艺术美术发展的过程来看,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有人偶、随葬兵马俑的现象,工匠们有用自己的形象作为雕刻的一种,也有使用僧侣和人间百态,作为刻画形象的一种模式。如此这般比较,那么瓦当受到人偶和兵马俑的印象也是有一定依据和可行性的。
六、结语
就本文所列出的上述观点来看,单独观看南京出土的人面纹饰瓦当所具有的地方性而言,做了以下猜测:
1.来自胡人等外来民族,是邦交的一种形式和见证,为了纪念某人,作为邦交的一种仪式,进而建造的,由于是在一段时期之内所以变化不多,后期进过发展和演变逐渐发生了变化。也极有可能是由胡人及外邦传入,作为一种建交的手段。切南京为六朝古都,并不排除有外邦人通过水路来此。
2.作为民间人们压火赈灾的心灵寄托的一种,为了祈求宅院安宁,作为一种民间故事的传承和当时风俗的体现。并不能排除是为了纪念某一个人物二出现的地域性的人面纹的瓦当纹样。
3.是作为某一种宗教仪式的演化或权利及身份的象征,对于宗教信仰的强化手段,或为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和宗教寄托。但是就人面纹的出现和产生,以及近些年来在韩国等地也陆续发现了些人面纹饰的瓦当。所以不排除是由中国传入,或者是由西方匠人制作进贡的可能。
通过对南京出土人面纹瓦当的考察与分析,人面纹瓦当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国家对外交流情况以及民间风情,也侧面了说明了中国社会里宗教信仰的力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以及历史背景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赵光力.中国古代瓦当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东晋)干宝.搜神记[M].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9.
[3]贺云翱.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倪洪林.瓦当鉴赏及收藏[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5.
[5]王少华.吴越文化论[M].南京: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准印,1995.
[6]安立华.齐国瓦当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7]晋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屈大成.孙吴佛教流传考[J].东南文化,2010(03).
[9]賀云翱.南京出土六朝瓦当初探[J].东南文化,2003.
[10]贺云翱.南京出土的六朝人面纹与兽面纹瓦当[J].文物,2003.
[11]梁白泉.你是谁:人面纹瓦当四问[J].艺术学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