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宇
摘要:庙前高跷作为山西太原的传统民间表演,在该地区民众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庙前高跷随时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文章将进一步分析限制庙前高跷发展的因素,并为庙前高跷的传承及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庙前高跷;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表演艺术;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128-01
一、庙前高跷概述
庙前高跷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录。但庙前高跷近年来面临失传的困境,表演庙前高跷的老艺人又相继去世,出现了明显的断代现象。并且至今也没有关于庙前高跷起源、动作、等内容的专业书籍,所以掌握和探讨其保护和传承模式,对于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影响庙前高跷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当地政府相关政策落实不力
庙前高跷艺术团却一直都处于散养状态,并且在庙前高跷的资金投入也做的不够。如果我们不增加经费投入,以加大濒危遗产抢救力度,我们很可能会因此失去更多的遗产,付出更多的代价。勿函前高跷已经逐渐消失在人民群众的视线当中。
(二)庙前高跷创新缓慢
庙前高跷从清朝末年就已经出现了,到如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庙前高跷的表演剧目、表演动作等仍然还和以前一样,很少吸收新的东西,因此很难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三)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与土地的联系不再那么紧密,人们也纷纷进城打工,庙前高跷失去了观众,也失去了表演的文化空间,民俗表演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出现了衰落。并且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地只是因为喜欢而去踩高跷。再加上踩高跷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并不能养家糊口,所以人们也就不会主动地去学习了。
(四)外来文化影响
随着新传媒工具的冲击,节奏较慢的传统表演形式已渐渐被生活在现代化时代的人们所抛弃。并且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越来越容易被西方文化所吸引。我们寻找的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传承人,我们要寻找的应该是一个团体,一个群体,一些真正喜爱庙前高跷,热爱民间艺术的老百姓们。
三、庙前高跷的传承保护及发展对策
(一)政府加强政策扶持与落实
政府部门可以定时在广场、公园等公共文化展示场所举行庙前高跷的表演和排练活动。文化部门和非遗部门应召集一些民俗、非遗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对庙前高跷这以传统表演进行文字化、数字化保存记录,将其刻成光盘或者编成书籍,对其进行静态保护。
(二)适当地进行产业化
庙前高跷等非遗项目应该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能够给艺人带来可观的收入,增加艺人传承的信心。如可以依托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延伸,促使城市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的创意产业集聚,促进向创意城市转型。
(三)巧妙借助新媒体
庙前高跷除了通过现场表演传播文化,还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高科技深层创新庙前高跷表演形式,多角度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单一的表演形式势必会影响它在新时期下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可以在保证高跷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融合灯光等现代流行元素。
(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民間文化传承过程中,“人”至为重要,文化持有者,除了指民间艺术传承人之外,民众,作为传承主体有自主性,保护意味着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性。卿亩前高跷不应该仅仅作为庙前街居民乡土认同的重要来源,它应该太原市乃至山西省人们共同的文化财富,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为保护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一小部分贡献。
四、结语
庙前高跷是庙前街文化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积淀着庙前街的历史文化。但是在现代化中,庙前的生存状态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庙前高跷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进而提出有效可行的保护策略,让这一传统表演艺术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