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校实施“双学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5-08 03:21任毅王敏
关键词:双学位问题对策

任毅 王敏

摘    要: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发展促使医学类高校培养更具针对性的复合型人才,医学类高校开展双学位教育即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此类需求。当前高校在具体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管理制度不完善、专业实践环节缺失等问题,未来只有通过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和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等方面来提高双学位教学质量水平,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医疗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使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医学类高校;双学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4-0074-03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單一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多数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医院或医疗机构工作后,每天都忙于日常的医疗工作与行政事务,很少有时间再去进行单独的进修或学习,而自身单一专业的背景又限制了其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空余时间来开展双学位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作为一所医学类高校,川北医学院自2010年以来就面向全校医学类专业学生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的双学位教育,经过近8年的教学运行,每一届双学位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学科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且就业情况良好,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这一结果说明双学位的开设是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管理能力的,其培养模式对于构建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增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医学类人才多元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等管理环节中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双学位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医学类高校实施双学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双学位教育培养模式日渐成熟

双学位是高校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招收对象主要是本校在读的本科或硕士生,其中以本科生为主[2]。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实施这一培养方式以来,双学位教育在满足学生跨专业学习、培养具备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认可。近年来,各医学类高等院校也根据学科定位的不同,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开展了医学专业学生辅修非医学专业的双学位培养模式。根据调查,目前比较成熟的医学院校双学位培养模式主要有临床医学结合管理学双学位、中西医结合临床心理学双学位、临床医学结合外语双学位。川北医学院从2010年开始医学类专业学生辅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双学位培养模式,即医学类学生按照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和论文写作进行双学位课程学习,在达到双学位考核相关要求后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这一培养模式经过近8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已经日趋成熟,每届学生的招生和就业情况也稳步提高,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二)培养了大量具有医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医学类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医学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多数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是从医生或护士等转岗而来,没有学过专业的管理知识,也不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从而造成了这些管理人员医学专业知识过硬但管理能力较低的不正常现象,这种配置不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且大大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速度。医学院校开设双学位教学,其培养目标就是向广大医疗机构提供兼具医学和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这些机构。同时,医学院校开设双学位,不仅大大拓宽了医学类人才的培养途径,极大地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而且对塑造医学生人文素养、满足社会对医学类人才多元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川北医学院自2010年开展双学位教育以来,通过在医学生中择优录取并严格考核的方式,培养了大量医学管理类复合型人才。从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和事后回访来看,大部分双学位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用人单位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也较好。从双学位教育本身的培养目标来看,这种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三)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的缺失

虽然双学位招生是由学校统一组织,但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却是由各院系来负责,且考核方式也是下放到各院系和教学教师手里。这种权力下放的管理制度虽然灵活,却因管理的分散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选修双学位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这些学生平时都有自己的专业课程要上,且医学生的课程安排较满,故只能在周末或假期进行集中式授课。这种高密度的集中式授课不仅让大部分学生感到身体和心理上疲惫,更由于课程的繁重而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因为教学院系并没有将其真正作为本院的专业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使得这些学生组成的“临时”班级管理松散,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班级认同感较低,部分学生随意请假、旷课、应付考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双学位的教学效果[4]。从考试的情况来看,仍有部分学生的成绩没有达到考核的要求,甚至还有不及格的学生,说明仍有学生对双学位教育认识不足,根本没有认真对待。这些现象说明对于双学位教育,学校仍需加强教学和考核的管理。

(四)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发展受限

虽然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国家定位不准及高校投入不均等,其发展速度缓慢,办学规模仍然受限。多数高校在开展双学位专业培养时,都是各自为阵,教学力量分散,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在双学位教学中开设对应的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体系又受到各高校办学条件与办学实力的限制,导致选读双学位的学生很难享受到与该专业学生同等的教学水平。另外,一届双学位的学生从就读到毕业需要至少两年或更长的时间,而检验其教学效果及就业前景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这种教育成果的滞后性,导致人才的培养模式很可能跟不上社会的变化需求。

二、医学类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一)及时调整现有的双学位培养方案

双学位教育需要一个综合的教学体系来支撑,其培养模式的成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年的持续投入和不断完善,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努力协作。特别是医学类院校,因其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和就业的专一性,在检验其最终效果上更是需要参考多方面的因素和标准。因此构建完善的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科学合理,也要讲求实用。因此,医学类高校更应考虑其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就业方向的专一性,在设置培养模式时充分顾及学生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有效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双学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时,可先在临床学生中进行广泛调查,了解其选读双学位的动机和顾虑,在充分考虑学生求学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安排。同时,学校还要进行社会需求的调研,定期与各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当前各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变化,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培养模式的不断调整。此外,具体承担教学任务的院系应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交流,以此了解学生对学习感受的真实诉求,并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使之紧密结合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方向[5]。

(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雙学位教育虽然安排了一定的实践课,但实际情况是,多数高校实践性环节基本缺失, 根本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多数教师只负责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环节结束就直接进入毕业论文指导,忽视了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在医学院校,医学生除了本科主修专业理论学习外,还安排长达一年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且多是在医疗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并有相应的带习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但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学安排根本没有实践环节,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双学位课程学习时间紧张,学生已无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生来自各医学专业,实践(实习)时间难以统一。这些情况造成了辅修专业的实践(实习)大打折扣与严重缩水。实践性环节的缺失,势必影响到学生对第二学位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双学位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成为当前双学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方向。各医学高校应在教学计划和方案中将实践(实习)环节单独列出,联系好相关实习单位做好实践接收工作,并在学生实习时加强管理,督促学生主动按照实践要求完成相应实践内容。同时,做好双学位学生就业工作,尽量安排其到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机构实习,真正将实践与求职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其求职成功率。

(三)通过绩效等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由于多数高校的双学位教学时间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有的甚至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虽然这样有利于合理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但对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工作量。牺牲休息时间来进行双学位教学,导致部分教师对教学安排不满和消极应付。同时,目前双学位教师的收入主要来自课时,学校没有或很少有额外补贴,学生数量少,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只能按一般课时领取课时费,远远达不到周末及节假日期间的工资标准,因而更加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之无法将双学位教学与本专业学生的授课同等对待,具体表现在教师授课情绪不高、教学和课堂管理松懈,随意删减教学内容等方面。基于此,学校和院系应从教师的角度来切实提高双学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6]。例如,可按双倍或更高标准来发放教师课时费,并算作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在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时作为重要的评定依据。同时,在教学科研方面向双学位教师进行倾斜,适度增加经费投入,鼓励教师进行此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丰富教师的进修渠道,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效改善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四)灵活安排教学和考核方式

双学位教学主要由承担教学任务的各院系负责,学校只是统筹管理,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执行,院系的灵活性较大,因此可以根据院系的特点,在实际培养时灵活安排[7]。例如,涉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可将部分课程的讲授安排到与本专业学生一起进行,这样既有效利用了师资,又让双学位学生更有归属感,且双学位专业与本专业学生同时上课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有助于培养第二学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范围。特别是案例讨论和辩论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形式,更应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到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借此来启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在具体考核上,承担双学位教学的院系可由任课教师自由决定,这样既发挥了任课教师的主观性,又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但需注意的是,任课教师在考核前需向院系和学校提交考核的具体要求和考核范围,经院系和学校批准后才能实施。

(五)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医学类院校双学位教育的顺利实施除了完善的培养方案,还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双学位培养需要明确学校、院系和任课教师的职责,制定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就可以明确各方的职责范围。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其职责是协调好双学位学生所在院系之间的课程选择与整合,拓展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借鉴外部的管理制度和经验,优化双学位课程的设置和培养方案。学校应从大的方向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对开设双学位的院系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同时安排一到两名专职人员进行对口管理,并直接与院系对接。从院系层面来说,应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定,从课程的选择、考试、实践安排、教学督导等方面建立起具体的管理监督制度,从而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课程学习要求,督促其在选修期间按照规定严格修读。在教师层面,应对报名辅修双学位的学生进行必要的筛选,由任课教师把好生源质量关。在生源选择上,制定相应的招生要求和条件,例如,要求辅修双学位的在校大学生应当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并能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再修读其他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双学位招生也应倾向于选拔比较优秀的学生。此外,院系还可组织任课教师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复试,并结合复试情况进行最终的选择。这期间,可赋予任课教师在复试时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其对报名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排除,从而更好地保证生源质量。

总之,高校双学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当前科学技术进步、不同学科日益渗透与融合的发展趋势,其培养目标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医学院校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双学位培养模式,才能为广大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型高端人才,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进程才能不断深入和前进。

参考文献:

[1]徐朋辉,胡鸿,王国平,等.医学类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皖南医学院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2]张晓报,陈慧青.我国高校双学位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

[3]黄翦,潘征.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6,(3).

[4]曾煜恒.我国本科双学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5]张慧.关于高校实施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18,(1).

[6]沈志远.高校“双学位”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7,(34).

[7]张晓报.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突破——基于理念、制度和方式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7,(4).

猜你喜欢
双学位问题对策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我国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政策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中原工学院双学位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