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犹记少时曾与父亲经过一庙。那时年少无知,怕扰佛祖安宁,以招杀身之祸,便拉父亲匆匆而过,却又被父亲取笑。那时仅是萍水相逢,涟漪微起,却不再生波澜。
十年后,故地又访。去寻那庙,却未得。心中微怅——此时虽仍年少,却已具少年闲愁之思。心中涟漪骤起,不禁为此庙之消逝而备感失落。
然庙前不远处有一院似是伫立已久,恍惚间忆及当日便有此院。一四方小院在一排整齐的白桦林里半显半隐,更添几分神秘。惹人心中涟漪又起,心下萌生向往之意。
步至小院,方见其全貌。青砖黛瓦,婉约雅致,端的是江南气象;红漆圆柱,庄严肃立,采用的是古都南京的建筑风范;平整宽旷,古朴疏阔,却又是故宫建筑群的典型的对称之美。建筑瑰丽庄重,又可见其古朴匠心,焕发着永恒的古典的光芒。历久弥珍的木质雕刻则从每一细微处张扬着生动,每一处都精细庄重。
那种从建筑本身焕发出来的光彩让人不敢直视,浮躁的心仿佛也安宁下来了,这是一种让人无法言语的感动。从不曾想,这样的一个建筑竟会给人如此的震撼。原本泛起的涟漪渐渐消失了,一切仿佛都消失了,都安定下来了。忽然想起作家李修文在《山河袈裟》中的一句话来:“这样的情景竟让人害羞得说不出话来。”我想,此刻的心情或许正是一种“害羞”,这样的“害羞”是一种羞愧,是对生命庄重、自然无边的感悟。正如此刻,我心中的涟漪不再,然而我明白,这种涟漪早已泛起在生命之中,那是对自然壮阔的体悟,是对生命渺小庄重的自愧。当初泛于心上的涟漪,如今已化成席卷于生命之上的惊涛骇浪。
行至黄昏,携程而歸。夕阳依旧苍茫,天地有金色雾霭微荡,为天地蒙上了一件朦胧的外衫。于斜阳中回望,恍惚间竟似又见那日的红瓦黄墙。
一切皆似往昔,却又不同于往昔。空气间有微尘颤动,而我的心也在颤动。
不曾想,当日“无意穿堂风”,如今已是“孤倨引山洪”。涟漪已成骇浪,震撼占据心灵。
明灯留言
谈及信仰,论心不论迹。作者被寺庙的瑰丽庄重震慑,而这些精美的修缮,正是仰赖千余年来千万人积累下来的信仰作为支撑。作者之后的“让人害羞”,是否源自之前些许的忽视?我们可以心无旁骛高歌猛进,也可在人生旅途上觅得一份虔诚,让内心有所安放。在不信仰的同时,要对信仰保留一定的尊重,时而换个角度反观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