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传统文化艺术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渗透

2019-05-08 03:35张予林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美术课程传承

张予林

摘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承担起幼儿启蒙教育的重任,将中原传统文化艺术渗透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既是民族传承的需要,又是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不仅对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增强底蕴、促进幼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积极意义,更能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中原传统文化艺术;传承;高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原传统文化艺术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渗透”(2019-ZDJH-581)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遗弃了就切断了精神命脉。”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传统文化艺术以原生态的样式表现出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并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比如:豫北安阳殷墟、甲骨文,浚县泥咕咕,滑县锡器;豫西洛阳的龙门石窟、剪纸、唐三彩;豫东开封的《清明上河图》、朱仙镇年画、汴绣,淮阳的泥泥狗;豫中的禹州钧瓷(乃至于宋代的五大名窑有三个都在中原河南,除了钧窑外,还有汝窑和官窑);豫南的皮影戏、花鼓戏、民歌等。以及享誉全球的豫剧和传统典故,比如《岳母刺字》《司马光砸缸》《子路问津》等,都浸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醇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渗透中原传统文化艺术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②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承担起幼儿启蒙教育的重任,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既是民族传承的需要,又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中原传统文化艺术,以原生态的样式表现出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开发、利用这一优秀的美术教育资源,使其渗透入当代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增强底蕴、提高幼师人文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现状

首先,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尤其在美术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评价的标准都一味强调技术性,而忽略了文化内涵,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其次,部分学前教育工作者,他们普遍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且多是专业院校毕业,很多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缺乏传统文化底蕴。

最后,自西式教育理念进入中国后,挤压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以至于目前中国学前教育出现了“非本土化”的倾向。所谓的双语、西式、蒙氏、外教等教育方式,成为当下许多幼教机构流行的招牌,幼儿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西化,并未立足于本土,立足于乡情、民情。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渗透中原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法和途径

(一)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将审美欣赏和审美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认识中原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贡献、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教学:

1.各类文化艺术进课堂,真听,真看,真感受

中原傳统文化艺术种类多样,形式丰富,涉及面广。美术课上,可以通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触、了解、欣赏、品评各类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知道其时代背景,了解其艺术表达、造型色彩线条、材料运用、艺术价值、人文意义(如吉祥祝愿、消灾避邪、祈福纳祥)等,以达到提高未来幼教老师美学修养的目的。从而更加认识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例如,在介绍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时,我们将作品实物带入课堂,让学生与这些生动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艺术品零距离接触。他们在欣赏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对家乡的亲切感、亲近感会油然而生。

朱仙镇木版年画,线条苍劲有力;造型古朴、稚拙;色彩鲜艳热烈,以红、黄、蓝、黑、白为主,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五色观,而五色又与五行相关,“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门神(秦琼、敬德怒目圆睁,祛邪避灾)、财神(招财进宝)等图,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年画中的许多题材都是宣扬、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风格淳朴,更具独特审美价值。

在介绍瓷器艺术时,我们以河南钧瓷为代表。钧瓷的特点在于丰富的窑变,绚烂的釉色具有色彩斑斓的效果。将宋代古钧瓷片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上手去摸、去看、去接触、去感受,并与南方瓷器的清秀进行比较。这跨越千年的握手,拉近了学生与时空的距离,仿佛在与古人进行着对话与交流。

在介绍绘画艺术时,我们以北宋画家张择端著名作品,反映东京汴梁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让学生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感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厚重、精彩,回望与领略古城开封的昨天与今天。

2.寓教于乐,美育德育相结合

许多美术作品创作题材都来自于中原传统文化历史典故,比如机智救人的《司马光砸缸》;精忠报国的《岳母刺字》等。从观念形态上看,这样的传统题材选择一方面来自于群众喜闻乐见,源远流长,但更重要的则是“助人伦,成教化”,劝人向善、自强不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可深入探究运用这一美术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资源,把这些内容、背景知识、本土文化、历史典故,讲给学生们听,培养学生道德感、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

(二)加强实践操作,强调继承创新,突出动手能力

通过中原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程中的渗透,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掌握和运用。

课程设计要强调中原传统文化艺术的渗透,如结合中原本土文化开发一些美术课程:欣赏、评述领域的课例有《泥塑大世界》《乡里乡亲看皮影戏》;造型、表现领域的课例有《开封秋菊名天下》《故乡的铁塔》;设计、应用领域的课例有《变废为宝-麦秸的新变化》;动手、实践领域的课例有《火红的剪纸》(剪切);综合、探索领域的课例有《欢欢喜喜过大年》。

实践证明,只要课程设计合理,课堂教学是很容易达到理想效果的,气氛活跃,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感动。

利用多种美术手法,如绘画、书法、雕塑、泥塑、版画、剪纸、篆刻等,通过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将中原传统文化艺术渗透入美术课程中。

例如用绘画创作表现不同的中原传统文化艺术。我们可以通过故事配画、童谣配画、诗配画的形式,把中原传统文化艺术形象地表现出来,体现了传承创新的时代潮流,在传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发展!

故事配画,故事配画是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表现不同故事情节或意境。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受到教育和启发,如根据历史典故《司马光砸缸》《岳母刺字》等,让学生发挥想像,用绘画的形式反映故事情节,通过师生互动,把所画内容整理编撰成连环画或组画,再配上文字,一本自制连环画就完成了;

童谣配画(儿歌),童谣所表达的是孩子最单纯、最开心的游戏生活 。读童谣、画童谣,拉近了文字与绘画的距离,例如,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寓教于乐,情趣盎然;

诗配画,将诗词美好的意境通过绘画来展现,这种诗画的结合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能形象地展示诗中的意境,如,古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另外,通过了解甲骨文、临摹拓印学习书法,比如写春联,家门口写“出门见喜”“恭贺新年”,压水井写“川流不息”,米缸面缸写“五谷丰登”,猪圈鸡圈写“六畜兴旺”;折叠剪切、继承创新剪纸艺术。

请进来、走出去。如聘请艺术、考古、文博、非遗传承人等专家学者,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设中原传统文化艺术专题讲座;校内为学生建立、提供各类美术工作室和实践场所,或建立校外美术实践基地,聘请美术家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担任指导,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

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可以“校内不足校外补”为原则,充分用好、用足中原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它们最大功能。学生除了在美术课堂上学习中原传统文化艺术知识外,还可通过课外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接受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例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美术课外活动,参观当地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民俗活动,并通过环境的创设、参与性的手工任务、体验性的活動等多种方式去拓展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传承。

四、结语

由于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加大了传统文化课的力度,使学生的知识面和人文素养得到提高。所以在2018年教师资格考试中有关传统文化部分的试题,学生都能准确答出,合格率显著增加,我们的努力初见成效。

总结起来,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是中原传统文化艺术渗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重要方法论。在我们追赶潮流,向世界看齐的同时,能够立足本土,不忘传统,兼容并蓄显得更难能可贵。这是民族的底色、情感上的认同。

上述举措将进一步丰富、充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内容,促进中原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提高美术课程效率。我们要继续努力,用最优秀的中原传统文化培养最优秀的人,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讲话。

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讲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04-02)[2018-02-10].http://www.moe.edu.cn/.

[2]于小盼.学前教师职前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7,(9).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4]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杨作龙.中原文化景观[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6]倪宝诚.大河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美术课程传承
新课标下美术课程教与学的探索与研究
素质教育下中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作用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研究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