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璐
摘 要:艺用人体造型解剖学是每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所必备的一门研究课程,重视与熟知人体解剖及其变化规律,便可具备扎实的人物基本造型功力。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对人体解剖结构有着深刻研究,准确地体现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当谈到 20 世纪最重要的画家时,我们不得提到抽象肖像始祖级的大师人物,那就是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文章从艺用人体解剖学的角度来分析与探索培根的人物画,以此作为理解解剖在绘画中所起的作用的一个视角,探究艺用人体解剖知识在培根人物画中的作用。
关键词:培根;艺用人体解剖学;人体造型;人物画
1945年,培根的《三幅十字受刑架上的人物习作》,在著名的伦敦拉斐尔画廊第一次公开展览,此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仅一个月的时间,人们带着战争结束后的平静、感恩的心情走进画廊。培根的画引起了广泛的震惊,人们不知道培根画的是什么,而且人们也不能找出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看到培根画的感受。在培根的画中,虽然作品的名称是与人物画有关,但是形象不再是按照人物准确的造型结构刻画出来的,他通过扭曲、变形,包括一些不同寻常夸张的表现手法去描绘人物形象,这样变形的人物给人们带来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让观者感受到培根的绘画中那充满怪诞和恐怖的人物形象。培根就是通过独特的作画手法向人们展现了命运被遮盖了的景象。
培根的人物画中对人体的变形程度,已经无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结构来分析与研究。但是,他人物画又是从准确的人体造型结构中变形而来的。这说明在绘画创作中准确的人体解剖结构与艺术作品之间是相似而不相同的。绘画创作不单纯是对人体解剖结构或真实人物的再现,不是单纯的复制与粘贴,而是特定的环境对艺术家心理和情绪上的影响。透过作品向人们展示对世界的探索、观察和感悟,对人本身有了独特的观察与表现视角,从而对人体结构进行重新的改变和诠释,这就是伟大艺术作品诞生的重要途径。
一、培根肖像画中的面部解剖结构分析
从培根1964年所画的三联画《乔治·戴尔肖像三习作》(图1)中可以观察到,虽然作品名称是普通的肖像画名称,但是作品并不是单纯的肖像画写生。培根很少以真人模特现场写生,他会利用人物的照片,通过一些记忆或者抓住一些人物能吸引他的瞬间,从而描绘人物的样貌、形体、姿态。这幅三联画中的模特是培根的知己挚友乔治·戴尔。培根会运用一些类似摄影技巧中的叠合影像和影像持续移动的动态,很巧妙地保存住动态的画面。画中的脸部形态扭曲,看似模糊不清的面部肌肉形体结构,也用培根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表达出面部肌肉的走向。左边这张,较为深邃的眼眶与颧骨,概括化地突出了人物的样貌特点。中间这张,那两笔明显的白色笔触,简单、概括并且夸张地表达出眼轮匝肌与颧肌的位置,另一笔则是一笔带过咬肌。右边这张结合了前面两张肖像画的作画特点,稍作细致的刻画,但是又不同于前两张,加上了不知在看什么的眼神刻画。面部肌肉都属于表情肌,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引起整个皮肤或者五官的形态发生变化,使得我们有了丰富的表情。培根将这些细节化的东西全部简单化。他在乎的是一瞬间人的面部变化,并把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这种介于完成和未完成的笔触,模糊又简单的面部肌肉结构,成为他肖像画所具有的独特风格。这些看似扭曲、夸张的人体形态结构,和人物的瞬间表情,带给观者一种似懂非懂的暧昧感觉,就如同莎士比亚的文学中所表达的那种是与非、去与留以及生与死的深刻的人生问题。
二、培根人物画与人体造型结构的联系
培根经常描绘坐着或者躺着的人物,这些人的姿态透露出一种“无止境地等待着什么,却又好像无可期待”的感觉,与培根的肖像画相同,似乎也有着目的不明确很暧昧不清的画面感。培根从未说起过画面中的人物身份,除了某些标注了人物名字的作品外,其他的都是用“三联画”或“人物画”作为作品的名称。
我们可以在培根1974年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坐着的人物》中观察到,整个人物画中是姿态极度不适、扭曲的人体,结合着培根画面所特有的空间色彩,在画面中已经完全看不出准确的人体造型结构,只有一些模糊的、被重新组合的人体结构。在《坐着的人物》中,作者所表现的是,画中的人整体的躯干是完全扭曲并且看不出清楚结构,胸部以下被无限地放大,失去了人准确的身体比例,搭配着灰黄色的躯干皮肤颜色,形成了皮肤紧绷的感觉。头部向后转,看不清的模糊的脸部在头部的位置极不协调。画面中的人眼神歪斜,嘴张开得较大,像是在含糊其辞地说着什么话,脸部朝着右肩的位置与臃肿肥大的右肩膀相呼应,右肩像是另外一个漂浮在空中的脑袋。现实中模特的姿势与培根画中的人物姿态相对比,很清楚明了地体现了培根对人体造型解剖结构的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作了变形的处理。众所周知,不管照片中的模特如何按照画中那样吃力地扭动他的身体,都不可能做到培根绘画所表现出来的变形程度。在培根的这幅作品中,人物的身体把自己的脊柱做为一个纵轴,躯干隨之旋转过来,好像脊柱只是单纯的一条中轴线,与躯干肢体完全松散开。培根画中没有表现出人脸后部的头颅,因为画中的人物想要含糊其辞地说话,并且表达出他的乐趣,从而伴随着原本应该附着在头骨上的面部肌肉扭曲变形。颈部变得粗而短,表明头部稠密的液态物质之下有强壮的肌肉支撑着。胸骨闭合乳突在耳后界定清晰可见。较小的下颌、不明显的双唇、黑色的鼻沟以及左脸颊和左眼旁边的黑发,勾勒出向上的曲线使人物的面部肌肉带动整体的头部,看起来笑意更浓。与动态的头部和肩部相对比,整体的躯干保持着平稳不动的状态,躯干下部的肋骨好像要冲出皮肤极力向外部凸现,像是在努力地做着深呼吸,肿大的躯干很明显受到了束缚。有一个黑色的绳子沿着椅子悬挂下来。不明显的右臂扁平,结实地横压在胸膛上,双腿扭曲地盘绕在椅子上,两腿纠缠交错,双腿与手臂不同,看上去虽然很沉重但是却没有骨骼的感觉,本应该支撑重量的双腿因没有骨骼,身体重量的支撑全部转移到了椅子上面,两个膝盖周围的椭圆形的黑线约束双腿的活动,腿部和头部一样,左脚逐渐被隐没在墙内壁的深色阴影中。通过这样一个极度变形和扭曲的人体,培根丢弃了所有的视觉上的真实,将人内心中真实的自我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培根把作品的表达重点放在直接准确地表达内在的心象,而不是外在的表象,不仅是表现人物的行为和动作,同时更是像表达一种“挣脱表象的动态”。这些让人看起来不安的形体,也表达着一种过人的活力。培根想让人物去直接面对自己的恐惧和欲望、无助和彷徨后,又感觉到了自己很陌生。就是这样的表达形式,培根把两种极端的情绪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个画面中,这就是为什么培根的画总是让我们感到困惑和不安,却又没有办法去描述那模糊不清的感觉。
三、艺用人体造型解剖结构在培根人物画中的作用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培根的人物画,不单纯是简单的艺术中的写生或临摹,而是上升到内心和精神意义上的人物,是培根对现实的再创造,是超越现实存在的,是培根对人物心理和精神本质的准确洞察。培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独特的空间画面感,在战争后的时代是最新颖与独特的,正是因为培根画中的“独特”与“典型”非常符合社会性、实质性,才使培根的人物形象跨越了时空阻碍,他的作品被赋予了永恒的意义。
“我想要做的是歪曲事物的外在,但是在曲解下却呈现事物真实的面貌。”培根的绘画完美地人体造型解剖变形的内容证明着自己所说过的这句话。我们能在培根的绘画中感受到一种绝望与希望并存,但这种希望又是渺小无助的,这种感觉源于二战后的暴力与现代人内心的空虚感。我们可以把他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模糊不清的“人体造型解剖结构”肉体看作其具象的人物形象之一,对具象的人体造型进行破坏,把一些超出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放在画面中。培根绘画中变形扭曲的人体没有一个部位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画面那些看似扭曲的人物是用一种培根特有的方式来拷贝的真实世界,培根更想突出人物的内在精神。这是利用准确的人体解剖来进行一种隐喻,它象征着这样一种内心世界的情感。医用人体解剖需要做到精确,而艺用人体解剖则需要艺术家对艺用人体解剖达到完全的理解与运用。培根就是如此,他所表达的形象是从外表直至内心,虽然使得现实完全变形,却也能让观者走进画面中人物的与培根的内心世界。
培根用扭曲、夸张的人物造型特点,还有他对人体解剖独特的理解,突破了准确的人体解剖结构,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纵观20世纪的西方艺术,各种艺术潮流起起落落,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让人来不及欣赏。然而培根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现象,他在尊重传统人体造型解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他的一系列作品更加证明了人体解剖结构基础课的延展性和重要性。培根的作品使得艺用人体造型解剖学有了一个新的突破,使人意识到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生机勃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大衛·西尔维斯特.培根访谈录[M].陈品秀,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社,1995.
[2]何政广.培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3]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艺术来自何处及原因何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张宝才.人体造型解剖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5]约翰·拉塞尔.弗兰西斯·培根[M].罗健,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
[6]刘阳.有无至境——解读弗朗西斯·培根绘画[J].才智,2010,(8).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