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致知力行”的德育生活

2019-05-08 03:27周汉斌
中小学德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力行品德德育

周汉斌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00年,汇集了宁波市区内外一大批品德骨干教师。成员都是通过特级教师带徒考试择优选拔而来,其中不乏全国优质课获得者、省教坛新秀、省级教改之星、市学科骨干等优秀学科教师。怀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下,一群德育人聚集在了一起。

多年来,工作室秉持“致知力行,人人皆行”的理念,不断集聚智慧,勇于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德润先行”的发展特色,在“致知力行”的德育生活中成就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求是五问”,丰富“力行”课堂之教学形态

在多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知是基础,行才是关键。只有“致知力行”,培养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才不是一句空话。“致知”出自先秦经典《礼记·大学》之“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致”意为得到,“知”意为知识。“力行”出自《礼记·中庸》之“力行近乎仁”,意为努力实行,亲身实践。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认为,行动是获得知识的方法,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工作室在品德课堂的研究实践中,汲取先人的思想精髓,并赋予“致知力行”新的内涵:即以“力行”为导向,遵循“人人参与、尊重倾听、实践体验、适度留白”的原则,重构“尊重差异(理念基础)、实践体验(过程特征)、人人皆行(必然结果)”的课堂教学,力求让德育课堂充满生命力。

为此,工作室针对品德学科“知”“行”脱节的弊端,拓宽教学途径,从五个方面层层“追问”,即“True—What—Why—How—Relation”,构建起项目设计—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的“力行”德育课堂教学策略,并应用于学校的各门课程,摸索出五大类“力行致知”的教学形态:

形态一:总讲式大单元学习

根据学科素养要求,工作室采用大单元备课的形式,带领老师们重组教学内容,探索基于任务驱动的深度学习方式。总讲式大单元学习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学生汇报预习所得,教师借此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第二阶段,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大单元主题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第三阶段,学生汇报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整个过程与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异曲同工,两头的“总”(作为评价依据),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分享。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工作室设计了如下大单元主题教学:

1—4课时:学生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教材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围绕“哪篇文章、哪个段落、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痛恨战争、渴望和平”这一问题,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认识。5—8课时: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功勋》《请把我埋得浅一点》等8篇文章。9—10课时:召开班级阅读分享会。11—13课时:吟诵展示、背诵《经典诵读》之《乡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歌。14课时:巩固练习。

总讲式大单元学习引领教师将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视为一个系统,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整体教学。由此,老师们走出一篇课文“散敲碎打”的局限,以整體性视野理解和重构教材,深度挖掘“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德育价值。

形态二:积木式项目学习

这一教学形态基于“因时(时机)、因境(环境)、因人(参与者)和因知(原有知识经验)”的原则,运用“积木”式选择与组合方式重构教材内容,确定核心主题下的研究子项目。由此,带领学生通过实地探访、观察研究、综合分析等,开展实践学习。

例如,“绿色城市”课程以“绿色城市”建设为核心研究项目,下设太阳能、风力发电,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绿色建筑立体绿化,家庭智能控制等子项目。学生选择并确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后,通过调查、采集、分析、参观、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生态城市”的整体概念和功能,及其对城市发展、日常生活的影响。接着,通过实地探访、模拟实验、设计制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选研究主题的相关知识,并合理运用于实际生活。如此,将想象转化为实物,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激发了学生对“绿色城市”生态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形态三: 打卡式社区学习

众所周知,品德学科的许多落脚点在“行”,即引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实现社会性发展。因此,工作室尝试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加强学校教育和社区生活的联系,开展了“打卡式”社区学习。

以“小志愿者”课程为例,我们以“立足校园,奉献社会,服务他人,锻炼自我”为宗旨,力求让学生了解志愿者工作的光荣使命和重要意义,学习志愿者服务的专业知识,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参与公益服务,并通过“打卡”小程序记录学习过程,并进行积分认证评价。在社区服务实践中,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感恩与体谅,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提高了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成为“社会人”,多方位、多渠道培养服务意识、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形态四:职业式基地学习

即让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基地单位参与职业体验,通过真实情境的实践体验,习得丰富的知识,从“品德小课堂”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例如,工作室创设了“老宁波美食”课程,邀请东福园的厨师走进校门为孩子们讲述宁波美食的种类、起源和特色等知识,而后,带着他们来到东福园饭店的厨房,手把手教孩子们包宁波汤圆,做咸菜黄鱼,包油炸响铃等。孩子们亲手制作,亲口品尝,体验烹制美味佳肴的苦与乐。

如此,从“致知”到“力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书本知识和生活锻炼、知识积累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形态五:牵手式生活学习

工作室根据品德学科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倡导由社会、教师和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应用于生活实践。

工作室整合道德与法治和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开发了“小鬼当家”课程,将“技能指导、实践操作、服务生活”作为教学重点,分年级有梯度地开展学习。一年级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二年级以参与家务劳动为重点,三年级则强化志愿者服务劳动。我们引进社区、家长和教师志愿者,牵着学生的手进行生活技能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和学生之间友好牵手,互助合作,分享收获,共同提高,实现知行合一。 通过牵手式生活学习,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交际素养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力行”课堂的实践,将抽象的品德素养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教师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提炼真问题,分析其本质;进而结合本学科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开发教育资源,寻找解决策略,开展生动的学习实践;最终,回到实际生活中去指导、规范、提升学生生活。

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无论学校还是工作室的每一个成员个体,只有求真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求是五问”。“求是”,既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我们以“求是”精神,从学生生活中提炼真问题,分析其本质;进而结合本学科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开发教育资源,寻找解决策略,并开展生动的学习实践;最终,回到实际生活中去指导、规范、提升学生生活。由此,不断赋予学科德育课堂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德润童心,丰厚“力行致知”之德育生活

“力行”课堂教学形态的实践研究,让工作室成员对于“致知力行”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德育应该将抽象的品德素养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技能学习和情感体验,才能从知到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由此,我们开始探索各种新路径、新措施,力求用常态化、系列化、开放化和专业化的德育活动,丰厚“力行致知”的课堂生活,用丰富的体验实践,让每一个孩子绽放生命活力。

生活的课堂:一花一物皆德育

生活是德育课程的基础,也是孩子德性学习的课堂。德育人应该对生活充满热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成长契机。工作室成员各展所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学校组建了多种活动项目:

花之语、书之味、节气探秘……和孩子们一起搜集资料,调查走访,邀请专家出谋划策。我们还开展了各个活动项目组之间的交流、观摩、互助活动。茅燕琴老师酷爱养花,便带领班里的孩子争当小小园艺师。孩子们寻找养花资料、去植物园参观访问、建苗圃、养花草、做观察记录、发班级公众号……身边的花花草草,一叶一物,乃至惯常被忽视的节气都变得精彩无比,孩子们在投身劳动中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也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行走的课堂:收获的不止是眼界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室挖掘本地资源,成立了拓展课程“研学”项目基地。包括“鼓楼”研学活动、“盒马鲜生超市”研学活动、“地铁”研学活动……

活动前,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先了解研学基地的相关知识,自行设计研学方案。之后,孩子们带着思考展开体验。活动后,一份份研学总结和建议展示了孩子们的研学心得与成果。

孩子是活动的主人,不一样的活动体验,培养了孩子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更培育了孩子的探索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社会的课堂:小手大手绿色行

“致知力行”强调知识是基础,行动是关键。多年来,工作室注重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自主调查发现社会问题,想措施、提方案,努力去解決社会或者社区公共问题,从而提升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例如,调查身边垃圾分类的现状,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了解水污染现象,研究节水方法,评比节水家庭……借助社会实践活动,挖掘和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这样的“力行”实践中,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形成了德育共识:做德育的有心人,用自己的爱心、智慧,滋润童心,浸润德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些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活动引领下,孩子们像花儿一样尽情绽放出活力和精彩。

“众行”致知,丰盈“力行致知”之成长内涵

从“力行”课堂教学形态的研究到系列化德育活动的拓展实践,“致知力行”的理念逐渐走进了师生的内心,并转化为行动的指引。而总讲式大单元、积木式项目等教学形态,以及走进自然与社会的德育行走,都让老师们深刻体会到同伴互助、抱团成长的力量。工作室开始从“致知力行”走向“众行”致知,真正成为了教师德育成长的共同体。

工作室倡导学研结合,将理论熏陶与实践磨砺融为一体,创设了“共读课程标准,感悟教育精髓”名师工作室在线学习平台。我们先后邀请省教研室柯孔标、邬冬星等专家对工作室建设做专题指导;邀请省内外特级教师做课堂教学示范,开展学科核心素养专题讲座等,引领成员更新理念,开阔视野。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更是率先引领,以“基于学情分析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讲座,与老师们分享、探讨“力行”课堂的价值内涵。在这样的抱团学习中,老师们逐渐实现了“致知力行”教学研究与课程标准的融会贯通,对于教育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积极为成员提供广阔的展示与交流舞台,通过“特级教师送教下乡”系列活动,开展了“活动体验,悟道践行”主题教研。

如围绕一年级“健康过冬”单元,由工作室三位学员进行同课异构,并请主评学员从学生、老师和教材等不同视角进行观课汇报。同时,利用网络进行实时联动,为观课教师提供思维碰撞、提炼教学智慧的平台。

多年来,工作室积极为老师们创造交流展示的机会,推选成员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如“千课万人”全国小学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课堂教学观摩会、宁波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展示。学员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展示了自己的专业自信与成长。课例《秋天的保健》《交通连四方》获评国家教育部“一师一优课”,《美好的家园》获评浙江省小学品德优质课……工作室成员在精品教学的道路上绽放着独有的精彩。

如今,工作室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带领学员们开始了“致知力行:小学课程方案的重塑与实践”“致知力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等课题探索。我们希望,用“力行”课堂引领老师们走上研究提升的高端专业发展之路,过“致知力行”的德育生活,做有心人,用爱心、智慧与恒心滋润童心,浸润德性,实现“人人皆行”。在德育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力行品德德育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力行近乎仁”主题作文写作指导
身体力行
学校党支部构建力行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好学者贤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婚姻里的骗局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