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俊敏
摘 要:本文通过实验发现了光电门实验的误差,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光电门实验;误差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3-0054-2
光電门经常与气垫导轨配合使用,能较好地完成多个中学物理实验。常见的光电门由发光管与光敏管组成,如图1所示,发光管与光敏管正面相对,它发出的光使光敏管感光。当滑块经过时,其上面的遮光条把光挡住,与光敏管相连的数字计时器就记录了遮光时间的长短,从而可以算出滑块经过时的平均速度。其时间测量可以精确到0.001 s,又叫数字毫秒计,有效地消除了人工计时的反应时间的影响,是保障中学物理实验结果准确的基础。
怎样才能发挥它的优势,更好地完成相关的实验呢?下面以“碰撞中动量守恒”为例,如图2所示,分析光电门的误差。
1 碰撞实验
在气垫导轨上,让m1去碰撞静止的m2,取滑块m1=m2=223.1 g,以尼龙扣为粘结体, 碰后粘在一起运动。若动量守恒,则mv=2mv1,即mL/t=2mL/t1,得到 t1=2t。当L=0.8 cm时,测量数据如表1。
可见,实验测得的数据(平均2.50倍)和理论值(2倍)有较大的误差。
将挡光条的宽度调到L=3.6 cm,如图3所示,重新进行实验,测量数据如表2。
实验测得的数据(平均2.11倍)和理论值(2倍)的误差缩小了。顺着这个思路,将挡光条的宽度调到L=12.9 cm,如图3所示,重新进行实验,测量数据如表3。
实验测得的数据(平均2.04倍)和理论值(2倍)的误差又缩小了。
2 误差分析
通常LED发光管的直径为5 mm,有一定的发光面积,如图4所示,光敏管的受光面积与其相当,也有一定的受光面积。挡光条自右向左通过光电门时,挡光有个过程,只有挡住大部分光线,使光敏管感受不到足量的光,即达到光敏管的闭光阈值,才开始计时。同理,挡光条通过光电门时,只要有部分光线到达光敏管,使其感受到一定量的光,即达到光敏管的起光阈值,就结束计时。这样,开始计时与结束计时不在光电门的同一个位置,形成了图4中的d值,这就是产生计时误差的原因。且d与L的比值大小,直接影响到计时误差的大小。
3 对 策
为了验证上述结论,采用逆向思维,将挡光条的宽度减小,再进行实验。如图5所示,当挡光条的宽度减小到2.2 mm左右时,挡不住从发光管射向光敏管的大部分光,此时光电门记录不到挡光时间,失去了光电计时器的作用。证明了前面的猜想。
因此,要发挥好光电门的作用,并且尽可能减小计时误差,必须选用恰当宽度的挡光条。碰撞实验中,因碰撞前后滑块都做匀速运动,挡光条的宽度尽可能宽一些。上面的测量结果说明,较宽的挡光条进行实验时,计时误差较小,一般要求10 cm以上。当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加速运动时(如测加速度、验证机械能守恒等实验),要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太宽的挡光条又会产生系统误差,一般取2 cm左右即可。
(栏目编辑 王柏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