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模仿,行走在博采众长的道路上

2019-05-08 03:30李晶
求学·素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三棵树合欢树两棵树

李晶

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阅读与感受、学习与模仿、思考与创作都是必经的阶段。其中,学习与模仿是非常高效的提升手段,同学们可以尝试在日常学习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名篇中汲取营养,采撷一路芬芳,行走在博采众长的道路上。

在这个春回大地的时节,我们一起来欣赏三篇与“树”相关的文章,找寻各家所长,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1   触景生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推荐篇目:[日]东山魁夷《一片树叶》

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为此固然有必要出门旅行,同大自然直接接触,或深入异乡,领略一下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然而,就是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叶,只要用心观察,有时也能深刻地领略到生命的含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夏日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了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吱吱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棵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日本散文家东山魁夷的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既然是译文,文字上不免会出现版本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感受作者的思路与思想。

全文整体的逻辑顺序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这样的思路符合人们的日常认知,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开篇第一段写道:“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叶,只要用心观察,有时也能深刻地领略到生命的含义。”眼前的“一木一叶”引发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在描述树叶生长的过程中,作者加入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全文的前半部着重叙述,后半部则重在议论。作者以“树叶生长的过程”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关于“生命轮回”的哲理思考。春来时,“你这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夏日中,“你迅速长成了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秋风起,“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冬雪至,“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作者先用第二人稱温柔地道出“一片树叶”在四季中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从而强化自己的观点“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再由其他生命观照自我,得出了独特的思考,“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这一结论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回味的空间。触景生情,由感性到理性,思路清晰,意境深远。

2   寻一线索,试以不变应万变

推荐篇目:史铁生《合欢树》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在本文中,“合欢树”既是文题,又是线索。这一物象串起了作者散落在脑海中的记忆,引起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文中画线部分是直接提及“合欢树”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文章的线索“合欢树”贯穿全文,感情的抒发集中且强烈,带给读者的,或是低回的沉思,或是奔涌的思绪。文章写到了“合欢树”的缘起,因其是母亲手植,所以有着特殊的意义。母亲对于合欢树的美好期待,其实寄寓着对作者的未来期许。树的长势也许隐喻着人的命运,周遭环境的变化或许也与人的心境紧密联系,这一切,都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去感悟,而线索,就是解开谜底的钥匙。

作为线索的“合欢树”始终在院子里,而种下它的人却已不在人世,围绕在其周围的人也换了一批,这种“空间上的静止”与“时间上的运动”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带给人物是人非、今夕两别之感。在时间与空间这个层面,作者探讨了“变与不变”的关系,阐释了永恒的亲情。这种以微小的现象得出大道理的方法,平实中见新意,可以给予读者丰富的人生启迪。

3   发散思维,融入想象与象征

推荐篇目:苏童《三棵树》

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于是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唯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长。

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一九八八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我是个幸运的人。两棵树弥合了我的整个世界的裂痕。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树把鸟也带来了,鸟在我的窗台上留下了灰白色的粪便。树上的果子把过路的孩子引来了,孩子们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叶便沙沙地响起来。

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树只是凝视着我。七年的时光做一次补偿是足够的了。窗外的两棵树后来有点疲惫了,我没有看出来,一场春雨轻易地把满树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门回家踩在石榴的花瓣上,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不知道,我的两棵树将结束它们的这次使命,七年过后,两棵树仍将离我而去。

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推土机将一个名叫上乘阉的地方夷为平地,我的阁楼、我的石榴树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着重感受作者发散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随着作者自由奔涌的意识流动,我们体味到了他一步步探寻“三棵树”的过程。从“三棵树车站”开始,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依次写到想象中“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我没有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忽略了树”“我的石榴樹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一直写到“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最后落脚在“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从“三棵树”车站名的联想,到实实在在的“三棵树”对我产生的影响,整个篇章可以形成一个“环形结构”,收放有度,带领读者跟随着作者的思绪一步步审视内心,从而带动读者更深刻地思考。

作者直接呈现出内心的无奈之情,“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在追寻的道路上,作者向读者阐释着“遗憾”之美。文中对“树”的渴望,也许象征着对“美”和“希望”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这种明明因为渴望而拼命追求,得到后却不甚珍惜的态度,每一个人恐怕都不陌生,而作者非常善长挖掘这一普遍的情感,并以此向读者诠释“追寻与遗憾恐怕只在一念之间”的意义。平实中见新意,平静中见真情,日常小事中饱含人生道理,这样富有想象力的思考于我们的日常写作非常有益,大胆打开思路,多多留心生活,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猜你喜欢
三棵树合欢树两棵树
两棵树
三棵树:危险的应收与消失的经销商
Aibizia Julibrissin合欢树
三棵树能增长到天上吗?
我养了两棵树
三棵树
合欢树
冬天的雨
两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