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辉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0029)
所谓图书馆空间服务,顾名思义,就是图书馆依托自身的馆舍空间所进行的服务。近年来,关于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备受关注。“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空间转型”“空间再造”等成了图书馆学研究探讨的热门话题。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获批98项,就有两项以图书馆空间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项目[1]。在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获批的111个图书情报和文献学一般项目中,以图书馆空间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项目有3 项[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笔者通过CNKI 数据库以图书馆 & 空间服务为主题表达式进行文献检索,经过人工筛选,共得到相关主题论文725 篇(检索日期:2018年10月30日)。以这些研究论文为素材展开深入研究分析,透过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主题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发现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为深化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是笔者研究本课题的主旨所在。
通过对检索结果的统计发现,以图书馆空间服务为主题的725篇论文,分布在1997—2017年这20年间。对其各年度发表数量进行统计,其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统计时间截至2018年10月)。
图1 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发文量年度分布
从图1 可以看出,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即已开始,2005年之前,每年关于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的成果只有寥寥数篇。2005年至2012年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2013年开始呈爆炸式增长,预计此种状态仍将持续下去(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底,预计2018年的发文量至少应与2017年持平)。
通过对725 篇研究成果按主题进行统计,有关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各分主题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主题分布
续表1
由表1可知,检索到的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论文,以“信息共享空间”为主题的最多,占到全部论文的24.1%,其次是以“创客空间”为主题的论文,占全部文章的17.2%。这足以说明信息共享空间和创客空间对图书馆空间服务影响之大。而在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成果中,有6.8%的论文涉及到服务创新或创新服务,图书馆空间服务与服务创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15年开始,有关“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的论文异军突起,把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0年之前,相关研究论文还是以研究如何通过重新规划和调整图书馆空间来加强和改进传统服务为主的。2000年至2005年,关于图书馆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为读者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问题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演进,图书馆空间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要素之一,空间服务也随之引起了图书馆学界的关注。2005年至2012年,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成为热点。2012年开始,国内对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开始过渡到学习共享空间。2015年到2017年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发展的激增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学者不断增加,研究成果也不断向纵深发展。
作为组成图书馆的要素之一——图书馆馆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研究图书馆馆舍空间的成果早已有之。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有关图书馆建筑设计研究成果中,或能提到图书馆的空间问题。当时人们关注的是图书馆空间如何分配才更适应发展的需要。[3-4]将图书馆空间和服务联系到一起展开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的。当时,国内掀起了图书馆建设的高潮,网络信息服务在图书馆从无到有地开展起来,图书馆的空间需要重新规划和布局,图书馆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空间开展好服务的问题。图书馆的馆舍从建成投入使用的那天起,其使用格局和空间配置就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总要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就是馆舍空间的再利用,调整的目的是开辟新的工作项目或新的服务项目[5]。2000年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优美、自然的馆舍环境具有育人的功能。为了给读者一个安静、整洁的读书氛围,图书馆对馆容馆貌进行了重新规划、调整布局,开始规范各类标牌、标识,通过形象设计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形象。[6]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图书馆空间功能进一步深化与发展。2005年吴建中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引入我国,针对图书馆的“人、资源、空间”3个要素,提出发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7],并引发了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热潮。图书馆从狭隘、封闭、静态、被动的服务中走出来,开始考虑为读者提供开放、平等、自由、舒适的学习空间。图书馆越来越注重满足读者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并开始深入思考空间服务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以读者为中心开展服务,通过对读者的学习和研究的支持,促进共享和协作,强调交互式学习的学习共享空间成为研究热点。挖掘读者潜在需求,提供支持学习的环境,根据读者不同的需求进行空间的划分,配备不同的家具布局、资源、设备和人员等空间服务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图书馆作为一个空间的价值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8]现代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不仅能进行文献收藏、整序和流通,还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启发人的智慧和灵感,开拓人的视野和胸怀。图书馆的空间和环境,乃至其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结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图书馆设计经验,提出在设计新图书馆时,应该扩大读者使用面积,增加对外活动的面积,以便开展多种内容的服务。1999年,Donald Beagle 发表了题为《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的论文,其在文中通过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方式的对比,第一次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构成元素以及服务方式等[9],很快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自此介绍国内外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空间研究和实践的论文不断增加,涉及到的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韩国、芬兰、澳大利亚、瑞典、日本、印度、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at Bloomington)[10]、香港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11];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Da La Ma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中国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浩然图书馆的创客空间[12];德国康斯坦茨大学(Konstanz University)[13]、加拿大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14]等的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经验被推介出来。2009年在意大利都灵召开的国际图联会议提出了“作为场所与空间的图书馆”和“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两个命题,标志着后现代“空间转向”思潮已经开始对图书馆空间观念和空间服务理念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诸如列斐伏尔(H.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爱德华·索亚(Edward W.Soja)的第三空间认识论、雷·欧登伯格(R.Oldenburg)的第三空间概念被国内学者引入,并作为理论出发点分析图书馆空间价值[8]。“空间再造”是实体图书馆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107所高校图书馆有64.49%的图书馆把“图书馆空间”作为战略规划的重点之一[15]。各图书馆不断改善自身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即是翻新物理空间,以致力于打造一个共享空间,创造一个有吸引力和包容性的环境,促进教学、学习、研究、创新与合作,提升图书馆的空间服务水平[16]。国内高校也积极跟进,把“空间再造”列入图书馆“十三五规划”之中,相关研究渐成热点。
为提高馆内活动空间的利用率,提升读者的使用体验,图书馆需要对原有空间进行调整。在传统图书馆中,图书馆空间的功能比较单一,所提供的主要是外借和阅览服务。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已经大大扩展。图书馆要通过空间再造推动服务创新。图书馆提供的空间服务应该有所突破和创新。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充分调查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空间提供的设备及服务,合理规划,构建了多元化创客空间。空间以创意为引领,以资源为保障,以服务为手段,设计了创客大讲堂、创意工作坊、创客加油站、创意交流区、创意展示区、经典诵读(微课录制)空间、学术报告厅、音乐鉴赏空间八大功能区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交流提供专业设备、交流空间和展示平台。通过资源整合,读者可以在统一的界面上,方便、快捷地获取和利用资源[17]。
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推动空间服务必须与本馆特色紧密结合,不能流于形式,或跟风随大流。图书馆要根据其所服务的读者类型特点,开展有特色的空间服务。如普洱茶文化资源是云南省图书馆文献收藏的重点,也是云南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云南省图书馆吸纳传统茶馆中的文化休闲元素,打造古朴高雅、独具特色的图书馆阅读空间。读者置身其中,图书、期刊以及与普洱茶相关的实物触手可及,既可以阅读,又可以近距离观察实物、静思、上网、看视频,还可以品茶,与茶友交流叙谈,享受云南特有的普洱茶文化。[18]
图书馆空间服务有利于培育和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媒介使用能力以及知识运用与创造能力。关于这一点在我国图书馆学界和业界基本已达成共识,但究竟图书馆空间服务能够给读者带来哪些真正的益处?图书馆空间服务究竟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图书馆空间服务会对阅读学习工作研究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影响到什么程度?关于这些问题目前仍没有明确的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对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评价结果是决定图书馆空间服务是否具有价值以及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依据。国外图书馆非常重视空间服务数据统计和评估,运用各种方法调查用户的需求、使用模式、满意度和运行成效[19]。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图书馆空间服务效果评估领域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成果比较少见,但实行空间服务的图书馆应注意在“空间实体的规划和建设”“信息资源的提供”“读者(或用户)使用效果”等方面做好相关评估工作。
综上所述,空间服务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时代的发展给图书馆空间服务赋予了新的内涵。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开放的技术和社会环境,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改进传统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推动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