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军, 陈芸,徐强,孙建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肝胆外科, 山东 淄博 255000)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ncarcinoma,ICC)是一种常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这可能与我国乙肝感染率较高有关[1-3]。目前ICC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4-5]。术中进行化疗可直接、及时作用于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尤其对具有双重血供的肝门静脉系统,可使药物广泛分布于肝脏内,并作用于残留的肿瘤细胞,清除微小病灶,降低术后复发率[6-9]。大网膜静脉属于门静脉系统,位置表浅,分支较多,术中容易识别及穿刺注射,经大网膜给药操作简单易行,无明显副作用。本研究选取术中大网膜静脉作为化疗给药途径,旨在探讨肝切除术治疗ICC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预防肿瘤复发的价值,报告如下。
选取淄博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ICC患者,其中36例术中采用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mitomycin)的患者设为观察组,43例患者术中未接受任何化疗药物的患者为对照组。
1.2.1 纳入标准⑴ ICC的诊断主要依据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⑵ 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⑶ 术前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各项资料完整[10]。
1.2.2 排除标准月⑴ 合并其他部位严重疾病或肿瘤疾病患者;⑵ 合并精神病史、痴呆的患者;⑶ 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⑷ 资料不完整的患者[11]。
观察组患者术中切除肿瘤后,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10 mg(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786),将大网膜固定于腹壁腹膜外的皮下,暴露少许,于此处静脉持续性注入丝裂霉素10 mg。对照组患者术中未使用任何化疗药物。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采用电话、门诊定期随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自手术日开始,全部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率达100%。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3年肿瘤复发率。采用生存分析法计算两组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计算IC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12]。
数据分析使用SAS 9.3软件包进行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中位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秩和检验。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⑴ 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51.4±9.9)岁。⑵ 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3.2±10.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术后6个月、1、2、3年观察组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5.56%、80.56%、88.89%、94.44%,均低于对照组的62.79%、90.70%、95.35%、100.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8.5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5.7个月(log-rank χ2=3.927,P=0.048<0.05)(图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无瘤生存率比较[n(%)]
图1 两组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比较
使用Kaplan-Meier分析对与复发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cm、淋巴结转移、病灶数目及术中注射丝裂霉素4个因素与肿瘤复发有关。随后将单因素分析中与肿瘤复发相关的4个因素纳入多因素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ICC患者手术后出现复发的危险因素,最终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cm、病灶数目多发是IC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术中注射丝裂霉素与术后复发无关(表3)。
表3 影响ICC患者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ICC是指起源于二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的腺癌,约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10%~15%,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时机,恶性程度高,目前其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不能完全清除,术后容易在肝内残留微小病灶,故术后复发率较高[12]。分析其原因主要与肝癌易侵袭门静脉进而形成静脉癌栓有关,而肿瘤侵袭血管是导致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原因[13]。由于肿瘤常以癌栓为中心向肝内实质进行扩散进而形成肝内转移灶,且手术操作可能会造成癌栓的脱落及种植,因此即使行肝癌根治性手术也可能遗留微小的病灶,导致术后早期复发[14-15]。研究[16]显示,肝癌术后的复发率与肿瘤直径密切相关,直径>5 cm的肿瘤发生血管侵袭及在肿瘤周围发现微小病灶的几率大大增加。术中化疗能够直接作用于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本研究选择术中经门静脉系统给药,可使化疗药物均匀分布于肝脏内,并直接作用于残留的肿瘤细胞,尽可能清除肉眼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减少术后肿瘤复发的几率[17-19]。
大网膜静脉作为肝门静脉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静脉位置表浅、分支较多且容易识别及穿刺等特点,因此可作为化疗的常用给药途径[20]。经大网膜静脉注射化疗药物要求药物属剂量依赖型,丝裂霉素即为剂量依赖型药物,通过与细胞DNA双链形成交叉结构,进而使DNA双链解聚,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复制。丝裂霉素可作用于G1、G2、M期细胞,因此对增长迅速的肿瘤细胞作用较为明显,且大剂量的丝裂霉素对各个细胞周期的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21-23]。Bunsiripaiboon等[24]研究显示,丝裂霉素以剂量及时间的方式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并使癌细胞的生长停滞在G2/M期。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1、2、3年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5.56%、80.56%、88.89%、94.44%,且均低于对照组的62.79%、90.70%、95.35%、100.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8.5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的5.7个月。结果表明,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可较为明显地抑制肿瘤复发率,降低肿瘤复发率,并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
手术切除术后肿瘤残留是导致复发最主要的原因,相关因素包括: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肿瘤体积较大,且大多数肿瘤发现较晚,不能彻底切除,术后肝内容易残留微小病灶[25-28]。Poon等[29]研究发现肿瘤侵犯血管是早期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陈荣新等[30]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由于肝癌细胞易侵犯门静脉,且易形成静脉癌栓,故肿瘤细胞侵袭血管是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cm(RR=1.984)、病灶数目多发(RR=1.276)是IC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术中注射丝裂霉素与术后复发无关。这与张小红等[31]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结果证实,肿瘤直径与术后复发几率密切相关[32-33]。
综上所述,肝切除术治疗ICC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有助于延长复发时限,但对肿瘤复发率的影响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增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肿瘤最大直径≥5 cm、病灶数目多发是I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文编辑 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