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花 刘芫 胡健
摘 要:[目的/意义]基于知识付费的中介效应视角,以在线社会网络为研究对象,分析知识个体的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机制,以期对促进在线社会网络运营主体充分调动知识个体持有者主动共享其隐性知识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方法/过程]基于对314名样本的数据采集结果相关性分析,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并通过MPLUS7.0软件对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结论]1)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2)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3)知识付费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影响会被削弱,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会被削弱。
关键词:在线社会网络;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自我效能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知识付费;中介效应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5.011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9)05-0080-09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knowledge payment,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of knowledge on the intentions of tacit knowledge share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in order to inspire the online social network operators to fully mobilize knowledge holders to actively share their tacit knowledge.[Method/Process]Based on making a related analysis on 314 samples datas,the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ables was stimulated by MPLUS7.0.[Result/Conclusion](1)Psychological ownership of knowledge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2)Self-efficacy fu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of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3)The higher knowledge payment was,the positive impact of self-efficacy on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would be weakened,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fficacy on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of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would also be weakened.
Key words:online social network;psychological ownership of knowledge;self-efficacy;tacit knowledge;sharing intention;knowledge payment;mediating effect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在线社会网络规模的极速扩张,并逐渐成为人们开展知识交互的重要媒介,它使得人们可以摒除时空的限制来进行各类知识共享。目前基于对各类在线社会网络交互平台的调查发现,网络交互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涉及多种知识形态,主要以文本、图片、视频等显性知识共享为主体,而对于具有较强个人感知所有权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交流共享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金辉认为社会组织中交互主体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是建立在知识个体持有者感知的所有权与自我效能感的相互作用结果,即知识个体持有者感知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特别是对于具有无形性特征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交流,获得知识获取者的认同,从而给其带来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在无任何回报的情况下愿意与他人共享自身拥有的隐性知识[1]。但随着“2016知识付费元年”的开始,知识付费这种模式能否给知识共享带来活力,特别对具有更高潜在价值的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认为知识付费可以刺激内容生产者们更加乐于分享自身的知識[2],而也有部分学者则持有相反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并不能有效地激励知识生产者们采取更多的分享行为[3]。
在这一背景下,当知识个体持有者在感知自身隐性知识所有权越强烈时,则会在多大程度上权衡共享后所带来的物质激励(知识收费)与精神激励(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来说,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个体隐性知识共享意愿?自我效能感在作用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过程中会不会受到知识付费等因素的干扰?基于此,本文在知识付费兴起的背景下,深入探究在线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个体持有者的共享意愿的作用要素,着力从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视角,分析知识付费调节作用下的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中介效应。
1 理论与假设
1.1 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
由于个体知识所有权是一种心理所有权而非法定所有权,主要依赖于个体对知识所有权的主观感知,基于这一认知角度,Jones P等学者对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进行了界定,认为其是个体对自身所持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技巧等隐性知识,有权选择保留或共享的认可程度[4]。从解析这一概念可知,个体知识所有权的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知识分享行为。目前,关于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于知识共享意愿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研究结论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知识共享意愿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研究结论的得出是基于自我利益认知视角,认为存在竞争关系的组织或团队内部,个体之间因利益上的冲突,会使个体知识所有者产生一种排他的心理,将知识共享作为使其失去竞争优势的诱因,从而导致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知识共享产生抑制作用。Jones P等认为个体倾向于对知识拥有情感上的所有权,当个体感觉到知识属于自己时,会把知识作为一种交换资本,从中获得收益和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把知识作为权利基础而不愿与他人共享[4]。而有些学者则指出“知识的私有化”会对组织内部知识交互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即个体分享属于自己的知识,预期结果损失与自身的剥离感会阻碍其做出这种行动[5-6]。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有助于提升知识共享意愿。这一研究结论得出主要是基于自我心理认知视角,当知识持有者相信拥有属于自身的专长知识(隐性知识的表现形式)时,认为共享知识能够得到自我心理满足感,即知识供给者与他人共享自己所拥有的专长知识,会获得自尊、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等隐形收益。Constant D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持有者与他人共享专家知识的意愿更高,原因在于共享属于自己的专家知识,可以让他们觉得被需要、被欣赏,从而得到自我表达和身份一致性的激励[7]。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融合在线社会网络环境中隐性知识供需主体间的关系特征,即隐性知识供需主体的交流共享,不受现实身份的束缚,两者之间的知识共享是基于新知识、新创意的产生而自愿开展的,因此,在没有现实利益关系驱使的作用下,当知识持有者感知自身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属于自我所有时,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以此获得自我满足感。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显著正相关。
1.2 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自我效能感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
自我效能感最早见于Bandura提出的行为——认知理论,学术界将其定义为:为实现特定的绩效目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的判断。知识管理情境中,自我效能感主要侧重于个体对自身知识共享行为能力的判断[8]。当个体感知知识所有权强烈时,其对目标物,特别是隐形目标物(隐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控制欲望,这将导致个体对目标物(隐性知识)产生“占有”的动机,而这种个体知识所有感能够使知识持有者自身产生一定的效能感,从而形成对自我的积极评判。简言之,当知识个人所有权观念被接受时,知识共享已经摆脱理所当然的共享,此时,个体将知识共享出来的过程往往会给知识持有个体带来更多的自我效能感[1]。基于在线社会网络环境中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更倾向于表现出此特征,知识共享者认为自身在在线社会网络中交流共享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属于个人所有,这种虚拟环境下形成的隐性知识“占有”的动机,能够使个体产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在这种情况下,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能够给知识持有者带来更多的效能感。
与此同时,知识共享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激励知识个体与他人进行知识共享。在Kollock P将自我效能归因为人们是否愿意将知识共享给他人的重要因素后[9],Quigley N R等人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认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让知识持有者个体的知识价值得到他人认可,进而产生更为积极的共享态度[10]。同时,也有部分研究成果基于权力视角,指出获得专家权力可以驱使知识实现共享。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高自我效能感的知识持有者共享自身的隐性知识能够让其拥有更多的知识位势,如若对自身能力具有较高的自信,则会更愿意进行知识共享,以此来得到知识需求方的认可[8,11]。而有些学者则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员工自我效能感较低或者自我无效能时,为避免暴露自身缺点、降低自己价值,更有可能隐藏自己的知识或不愿意共享知识[12-13]。
综合以上分析,高自我效能感的知识持有者对自身掌握的知识主体及其知识分享能力都更加有信心,分享知识即能获得专家权力,也能实现帮助他人的目的,从而使其更加愿意进行知识共享。特别是在在线社会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中,知识供需主体之间的隐性知识交流都是建立在背对背的状态下开展的,具有较强的知识个人所有权认知的交互主体,更容易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获取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分享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于知识本身就会更加自信,从而促进其在社会网络中积极共享自身持有的隐性知识。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和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
1.3 知识付费、自我效能感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
作为当代全新的信息交互模式,知识付费被理解为公众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闲置资源(认知盈余),从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其中认知盈余主要包括共享者拥有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等。基于对这一概念的解析不难得出,知识付费的目标在于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因此,本文将其看作一种对知识持有者的外部激励形式。而前文中提及的自我效能感作为能对知识供给方提供心理满足感的要素,则被作为对知识持有者的“内部激励”。有文献研究成果表明:在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模式并存的情况下,外部激励对内部激励将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挤出效应”。有学者等通过实验验证了“过度辩护效应”[14],该效应强化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共同作用于人行为时,如若外部原因的作用强度增强时,内部原因的作用力会被弱化[15]。同時,德西的索玛实验也证实了人们为了兴趣做事和为了报酬做事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效应,主要指出:当员工感受到外在激励时,员工行为发生与否的关注点集中于外部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在激励的影响程度。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金辉学者在开展知识共享领域研究中同样发现,当知识持有者对物质激励的期望越强时,其自我效能与知识共享态度之间的作用关系越弱;反之亦然。总的来说,知识共享中的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之间的“挤出效应”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外部激励阻碍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在外部激励条件下,个体的行为控制感会受到削弱,从而影响了知识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激励效果。另一方面,外部激励蕴含的丰富信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特征,知识个体对于这些信息的积极或消极的解读,往往会形成相互叠加效应,最终决定知识共享激励的挤出效应的强度和方向。
综合以上分析,当知识付费这种外部激励程度较高时,人们在在线社会网络分享知识时,会更多地去关注知识本身能否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而此时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关注便会相应被削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知识持有者的共享意愿;而当知识付费这种外部激励程度较低时,人们对自我效能感的关注度会得到提升,从而带动其主动共享自身所持有的隐性知识。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知识付费调节着自我效能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间的关系:知识付费程度越低,自我效能感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间的关系越强;知识付费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的关系越弱。
基于以上假设分析,为了更加全面地剖析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作用机制理论模型。具体见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文的实证数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主要采用两阶段问卷调查方式来保证研究内容的信度和效度。首先,通过梳理回顾已有相关文献,结合本文研究重点,形成预调研问卷,并开展小样本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此完善初始设计形成的问卷;其次,利用修正后的问卷展开正式的问卷调查,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删减相关问卷条目,形成最终量表;最后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本文建立的模型和假设。由于本文主要针对在線社会网络中的知识持有者的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知识付费、自我效能感和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因此,问卷调查样本主要选取在线社会网络隐性知识的分享者,发放方式为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两大类。共回收问卷314份,有效问卷252份,有效回收率为80.25%。
2.2 变量测量
基于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并根据初测问卷填写情况,修改问卷相关题项,形成本文所度量变量的调查量表。其中,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这一自变量的度量根据金辉开发设计的量表,共包含3个题项,主要测量知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感到知识属于自己独有,如“我认为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属于我个人所有的”;而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的度量维度设计主要参考学者Davis等人现有的研究成果,共包含4个题项,主要测量个体对于自身知识共享能力的判断,如“在线社会网络中我拥有解答别人问题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诀窍、经验”;调节变量—知识付费度量维度重点借鉴学者张帅的研究成果,共包括6个测量题项,主要测量个体对于在线社会网络知识付费情况的看法,如“如果能够提升自己,我愿意选择付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这一因变量的度量主要依据学者Ajzen等编制的量表,共包括5个测量题项,主要测量个体的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例如“我认为在在线社会网络中贡献隐性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想法”。问卷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题项设置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数越高代表同意程度越高。
3 数据结果分析
3.1 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度量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知识付费、自我效能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测算结果可知,本文指向所有潜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7,这表明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回收的样本数据的KMO值为0.863,χ2值为2215.562,Sig值为0.000,这表明样本数据有效性良好,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共析出特征值大于1的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039%,且各测量项在其对应因子上的负荷均大于0.70,在其他因子上的交叉负荷均小于0.4,这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同时,各潜变量的复合信度值(Composite Reliability,CR)均大于0.7,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平均抽取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都大于0.5,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基于实证研究的基本要求,本文对节选的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知识付费、自我效能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这4类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相关性进行检验,具体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本文节选的4类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表明它们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测算出的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相关系数为0.258(p<0.001),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系数值为0.429(p<0.001),自我效能感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相关系数值为0.281(p<0.001),知识付费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间相关系数为0.467(p<0.001)。这些测量结果仅能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但几者之间是如何作用的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3.3 假设检验
基于上述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本文参照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的实证模型检验步骤,通过构建不同的回归模型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综合关系。
由表4可知,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间的中介作用受到知识付费的调节,即知识付费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越小,反之亦然。
3)知识付费对自我效能感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通过将隐性知识共享意愿(Y)、自我效能感(W)、知识付费(U)3个变量标准化,再对三者间的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Y=0.258W+0.453U-0.202UW(6)
当U取高、中、低值时,分别构成了一个关于Y与W的方程,将3个方程表示在相应图形中(见图4)。由图4可以发现,当知识付费程度高时,方程直线的斜率最小,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最小;而当知识付费程度低时,方程直线的斜率最大,说明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最大。
4 结论与分析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以在线社会网络中的隐性知识共享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知识付费视角,构建了该变量调节作用下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对模型检验结果可知:1)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2)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3)知识付费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影响会被削弱,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会被削弱。
4.2 理论贡献
第一,以往关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虚拟社区(学术虚拟社区等)、产学研联盟间、企业(组织)内部、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具有某种特定利益关联主体之间展开的,而本文的研究范畴则区别于此,将研究主体定位在在线社会网络中的不同未知个体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机制,对于挖掘沉淀于在线社会网络中的大量隐性知识更具有理论价值。
第二,随着知识付费元年的开启,订阅式、赞助、付费专家咨询等形式的知识付费类APP纷纷上线(如人大经济论坛中出现了在线付费下载资料这些形式),这种知识付费能否以及如何对在线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产生影响,成为本文尝试探究的知识管理领域的新问题。引入知识付费视角对隱性知识共享意愿进行研究正是本文重要的理论创新之处。
第三,知识所有权作为知识本身的一个重要表征,其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仅得到了部分学者的重视。本文力争进一步深入探究知识所有权这一变量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不仅研究“什么因素影响了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更重视对其影响机制的分析,即“为何以及如何影响”,从而充实了知识的社会属性(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在隐性知识共享研究领域中的理论基础。
4.3 实践意义
1)作为对于自身知识所有权保留或共享的认可程度,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结论,但本文研究发现,在在线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个体持有者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意识越强,即感知知识为自身所有,会大幅度提升知识分享者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其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基于此,在线社会网络运营主体在推动知识交流共享过程中,应强化并尊重隐性知识持有者的知识个人所有权意识,大力保护知识的原创性,使得原创性的隐性知识更好地得到知识需求主体的认可,从而更加愿意贡献自身所持有的专长隐性知识。
2)作为一种内在激励(心理自我满足感),自我效能感在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驱动因素。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可知,重视在线社会网络隐性知识分享者的自我效能感提升,有助于网络知识共享主体的共享意愿提高。基于此,作为在线社会网络平台的运营主体,应针对隐性知识个体持有者,完善相应的激励措施用以引导其在共享知识时产生更大的自我效能感,获得更多平台交互主体的认可,以此促使知识持有者主动共享,最终达到提升知识交互主体在平台的沟通频率和效率的目的。如建立不同类型隐性知识专家库,既可以引导隐性知识需求主体对接途径顺畅,又能够增强隐性知识持有者的对外影响效力,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3)知识付费对自我效能感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产生了挤出效应。随着知识付费现象增多,在线社会网络参与者们会更多地关注知识付费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这时平台知识交互主体可能会因权衡共享知识带来的经济收益与自我效能感,而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产生一定影响。基于这一研究结论,在线社会网络平台运营商应在引导知识交互主体的知识付费行为时,区别不同知识类型。对于具有尚未显性化,隐藏在知识个体持有者的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应提供更多便捷沟通途径(定期线上、线下专业知识领域交流分享会),引导与激励知识个体持有者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愿意主动且无偿分享,以此促使知识交互主体之间实现沟通交流的广泛性与深入性,引导平台储备的大量隐性知识价值实现最大化的同时,提高在线社会网络平台的运营效益。而通过知识交互主体自身努力,将这些隐性知识显现化可以具体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后,应充分考虑知识持有者的知识创造成本,保护其形成的知识成果,鼓励个体持有者通过知识收费方式来体现其知识本身的价值,从而促使知识生产者更有动力进行知识产品的生产,以此满足更多知识需求者的需求。
4.4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1)本研究解析知识付费的题项仅考虑了态度、规范等主观方面的因素,并未考虑到环境这一客观因素的重要影响,对知识付费维度的分解需更加深入探究。2)本研究尚有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因素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信任、助人愉悦感、利他主义等,这些要素均是后续研究的重点。3)由于精力、成本的限制,样本虽然涵盖了高等院校、政府机关、企业等不同参与主体,但高校的样本所占比例是较高的,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保证样本来源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金辉.内、外生激励因素与员工知识共享:挤出与挤入效应[J].管理科学,2013,26(3):31-44.
[2]刘周颖,赵宇翔.基于语音互动的付费知识问答社区运营模式初探——以分答和值乎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7,(4):38-46.
[3]王歆舒,郭珺,周红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知识付费产品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5):19-25.
[4]Jones P,Jordan J.Knowledge Orientations and Team Effective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16(1):152-161.
[5]冯帆,章蕾.感知的知识所有权与知识共享—激励的调节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2):97-103.
[6]潘伟,张庆普.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知识权力视角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28(3):25-35,46.
[7]Constant D,Kiesler S,Sproull L.Whats Mine Is Ours,or Is It?A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Information Sharing[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4,5(4):400-421.
[8]Wang S,Noe R A.Knowledge Sharing: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0,20(2):115-131.
[9]Kollock P.The Economies of Online Cooperation:Gifts and Public Goods in Cyberspace[J].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1999.
[10]Quigley N R,Tesluk P E,Locke E A,et al.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 of the Motivation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1):71-88.
[11]周密,劉倩,梁安.组织内成员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10):1545-1552.
[12]甘文波,沈校亮.虚拟社区用户知识隐藏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11):168-174.
[13]张帅,王文韬,李晶.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0):94-100.
[14]邱敏,胡蓓.内/外在激励、心理所有权与员工敬业度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5,29(12):87-91.
[15]谢荷锋,刘超.基于多元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员工知识分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2):38-48.
(责任编辑:陈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