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生 刘 利
威海市立医院创伤骨科 山东威海 264200
四肢创伤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1]。骨不连是指经过治疗过后骨折无法正常愈合,为四肢创伤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术后感染、骨折部位血运不佳、骨折缺损以及手术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四肢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主张手术治疗,但临床上可治疗骨不连的术式较多,且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治疗的60 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CT、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并排除临床资料缺失、未签署加入研究同意书以及合并神经损伤、骨质疏松、骨代谢、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均分为2 组。观察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1-68 岁,平均年龄(45.2±7.8)岁;骨不连类型:肥大型7 例,无菌型3例,营养不良型5 例,膜性假关节6 例,萎缩型9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1-67 岁,平均年龄(45.7±7.3)岁;骨不连类型:肥大型8 例,无菌型3 例,营养不良型4 例,膜性假关节6 例,萎缩型9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不连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对创口进行处理,同时进行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后对其患侧作一个15cm 左右切口,逐层切开皮肤、肌肉、筋膜层等组织将病变部位充分暴露,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梯形断面或者横断面方式对骨不连部位实施修复,使用取骨刀凿除硬化的骨质,采用扩髓器予以扩髓处理,扩髓处理完毕后再取自体髂骨块缓慢植入骨折断端周围,复位后以髓内钉进行固定处理,最后冲洗创腔,逐层关闭切口、引流并缝合。
对照组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前期操同观察组,直至适当扩髓后再取自体髂骨块缓慢植入骨不连部位(尽量填满髓腔),选取尺寸合适的钢板打孔后覆盖在髂骨块上方,用皮质骨螺钉锁定后冲洗创腔,逐层关闭切口、引流并缝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相关手术指标。
治疗效果以骨折愈合时间、感染率以及骨不连复发率进行评估,骨折愈合时间越短、感染率越低、骨不连复发率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好[3]。
采用SPSS22.0 软件处理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用±s 表示,t 检验;感染发生率、骨不连复发率用百分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骨不连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表2: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指的是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骨折后6 个月内未愈合或者3 个月内未见明显骨折愈合进展,其发生与患者骨折程度、骨折复位方式以及术后功能恢复不佳均存在着很大关系[4]。骨不连会引发患者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等,同时患者医疗费用支出也会极大程度增加。临床治疗骨不连分为内固定与外固定两种,其中内固定疗法相对而言较为常用。
锁定钢板内固定疗法是对患者骨折部位两端实施直接固定,由于弯曲应力相对较大,导致患者在术后功能性训练期间较容易出现疼痛与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不良情况;同时,此内固定疗法还会对骨折部位产生一定的损伤,导致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术后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另外,在需要较长的钢板时就要做比较大的手术切口,就非常容易破坏骨折血运,钢板加压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骨折愈合的时间;但此疗法在直视状态下进行,操作比较简单,对治疗技术的要求不高,而且治疗费用偏低[5]。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疗法的固定稳定性与强度均相对较高,且临床适应范围广,不仅对骨折部位血管与肌肉损伤较小,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锁髓内钉内固定属于弹性治疗,其生理应力非常好,能够刺激骨痂形成,还可防止旋转、侧移与成角移位等骨折位移动现象的发生,可对骨折部位的固定更加稳定与牢固,因此其对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更理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骨不连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提示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临床优势,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