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川河岳和历史人文推演“三亚气质”

2019-05-06 16:49萧烟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海南岛三亚

萧烟

纵观海南岛地形,其为中南部崛起,巍巍五指山和鹦哥岭相峙对望,高耸入云。整体山形地势偏向东南倾斜,通过一番沉降,到沿海仍有多条余脉隆起,与海平面存在较大落差,形成一系列海蚀山地,这些山地更多地成为地理分界线和人文分界线。如万宁与陵水交界的牛岭,三亚市吉阳区与海棠区交界的竹落岭,吉阳区与天涯区交界的大会岭和鹿回头岭,天涯区与崖州区交界的南山,三亚与乐东交界的大青岭……

再细看三亚市境内地形,可摸索出其地理总特征:北面多山,数条余脉延伸入海,自东向西分别有龙山岭、牙龙岭、虎岭、鹿岭、马岭、塔岭、南山、青岭等等。这些余脉均由中部山地发散延伸,成为大小河流的分水岭。一条条水流从各个山岭峡谷的深处流淌出来,冲积出一片片平原,贮留了一个个潟湖,与大海交织出众多的海湾。在这多样化的空间,绿色植物在山地平原间恣肆蔓延,水流在江河海湾里畅快奔涌,蓝绿交织,在明亮欢谑的阳光照耀下,地理线条跳跃灵动,拼凑出一幅幅优美图景。

三亚境内的河流,大致保持了向南流淌的主方向,在诸山之间形成的一个个小冲积平原,其规模与河流的大小基本成正比。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宁远河冲积平原、藤桥河冲积平原、三亚河冲积平原。三大平原,形成三亚境内的三个人类主要栖息地,也将发展成为三亚的三个城区中心。

这些地理特征,让三亚的地貌显得异常丰富多样,有山地、沟谷、台地、盆地、平原、潟湖、湿地、海蚀崖岸、沙地海岸、珊瑚海岸等等,是海南省地貌最丰富的市县。尤其三亚河出口,地理更加多变,集萃山、海、河、城四大主要元素,动静交织、蓝绿分明、云海相映、山河生辉,呈现出灵动的大自然景观和人间情境。

三亚地处北纬十八度地带,是中国大陆最接近赤道的市县,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5.7°C,日照时间2534小时,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三亚东、西、南三面与广袤的南中国海相邻,其海岸线是海南岛南端由东向西的过渡带,三亚河就处于这过渡带中央,成为海南岛地理的南部轴心,在这地带兴起了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

漫长的日照,常年的高温,加速了海水蒸发。大量水汽升腾至空中,形成蓄有充沛水汽的云朵。因为海风的干扰,这些云朵多独立抱团贮留低空,彼此呼应,以一定速度飘移,一般难以形成大面积遮空蔽日景象。临海多湿的空气,有效抑制了尘土的飞扬,因而三亚的空气异常洁净,通透性极好。云团与天空的界线也很分明,使三亚大多时候呈现出蓝天白云的景观。在阳光作用下,蓝天和白云的颜色也极其明朗;天空蔚蓝如洗,云团洁白无尘。因为良好的通透性,云团也因为自身重量而拉近了与大地的距离;即使夜间,在月光和城市灯光的漫反射作用下,蓝天白云的景观依旧明显,这在海南其它地区或者内陆大部分地区都很难见到。

受海陆对流影响,空气流动频繁,风速增大,空气有了频繁的交换,且经过海洋的过滤,品质极其优良。有了这风速,天空中的云团总会不断地飘移,增添了灵动感觉。因为缺乏微尘的附着,就很难形成厚重的降雨云团。直到这些云团吹至北部山地,或者越过牛岭及其北面的亚热带山岭,与弱冷空气相遇才形成小规模降雨。因而,在非台风季节,三亚大多时候雨水稀少。即使下雨,持续的时间也极其短暂,疾骤痛快地下一阵,天气即刻转晴,雨后的空气也更加通透。

这些气象景观,使大自然的色彩特别明朗,加上热带海洋的自然气候,使这一区域鲜花绿叶的种类异常丰富,在自然界容易形成富有层次感的种群,处处生机盎然,让这区域拥有一份轻灵浪漫的情境,天然具备一种诗意。

三亚的雨季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周期性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总为三亚带来充沛的降雨。三亚年平均降水量1347.5mm,大部分集中在这季节。雨水过分集中,平时晴朗少雨,促使地方加强对降水的均匀使用,各沟谷多被筑造成水库,饮用水和灌溉用水对这些水库也多有依赖。

阳光充足,水源充足,让这块土地上的草木得以蓬勃生长,动植物快速繁衍,因而这块土地一年四季都不会缺乏食材。生活于斯的人们多是安逸的,吃穿不用太花功夫,人们的进取心多少受到影响;且因为这里气候少变,对大自然的感知和思考也多少受影响。这种四季常夏,少雾水阴霾,长年高温的天气中,人们的心情大多敞亮,直率,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天性,以及豁达乐观的情怀,也更多地塑造出纯朴善良的地方性格。

一面高山,三面大海,境内多山……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三亚河流域这种被山川河流分割成众多小块的地形,就没那么容易建立陆路交通,族群的迁徙也就没那么频繁。因而,除了极少的平地或港口才形成了远道迁徙而来的汉族或回族的聚落,其它地方更多作为原住民的黎族聚集。因为丘陵密布,地块狭小,三亚除了宁远河平原,其它地界即使有汉族进驻,也很难有一个群体独大,而一个个小聚落在逼仄的空间中就会更加亲密团结。因而,三亚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民系在海南最为丰富多样,是研究中国区域族群迁徙、分布规律的一个极好样本。

在三亞河下游的河海地带,即今日三亚的中心城区,形成一个多水网冲积的美丽小空间景观。这里西有马岭、两王岭,北有乌石岭、荔枝岭、高岭,东有南丁岭、海螺岭、虎豹岭、大会岭、狗岭,南有南边岭和鹿回头岭。三面青山环抱,一面大海开敞,东西岛链在海平线上围合,各自呼应,起伏绵延,有极强的立体感。且伴有海浪喧腾,椰风吹拂,声学美学俱备,构成一个以山、海、河为主要元素的自然场境。在此兴起的城市,也有意识地融入自然山水中,形成浑然一体的情韵,铸造出三亚城区的浪漫气质。

在海南岛西南部,大海与群山相挟着一块狭长平原,形同一个走廊。当庞大的汉族人口向岛南迁徙时,都会避开东南山地,而多走这西南走廊。因此,西部驿道异常繁忙,直到宁远河冲积平原,才驻留脚步,经营家园,建立行政中心。有着边沿概念的崖州城,最终就落在了这平原。平原以东,则多山多河网,北面山地更是舟车难行。这地理,注定三亚境内的崖州区多汉族聚集,北部山地基本属于黎族聚集区,杂以苗族村庄;而东南部,则是多民族杂处,汉族也是多民系共存的族群分布格局。

在南北朝以前,整个海南岛都属于黎族先民活动区域,虽屡有设立行政机构,也很难做到有效管理。南北朝的梁陈年间,因为王朝只剩半壁江山,汉族生存空间变得拥挤,促使岭南汉人开始对海南岛进行开拓,便有了大片的汉族聚集区;这样,对治理官员的需求也就日渐多起来。隋唐以及两宋时期,海南岛等同于极南边鄙,安排到此的官员多带有谪贬和流放性质。大量官员带着落寞的心情来到海南,为这片土地浸入了沉郁苍凉的基调,弥漫着伤感落魄的情绪。而随着朝廷谪官的频繁到来,边民们得以直接嗅到王朝文化的空气,从而形成尊文重教的传统,催生出具有明显进取特质的崖州文化。受崖州文化影响,海南岛的历史名人比例要远远高出很多同级别的内陆州府。而作为崖州最终的治署所在地——三亚,其地方性格又融入了文明进取的一面。

因为直面海洋,属海上交通航线的要冲,三亚自古就与众“番”联系密切,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大陆的终点,也是海洋的起点,海南岛因此一直沾染着遥远大陆的商业气息。当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型时,海南岛又能开风气之先,最先拥抱到现代文明,从而培育出开放、包容的情怀。随着商业社会的深化,三亚凭借几个优良的港口与世界接轨,更快捷地融入到现代商业社会中。尤其升格地级市和海南岛建省,三亚更是凭借独特的热带海洋资源,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大量吸收各地人口和各地文化,同时更充分地与世界融通。开放包容的情怀,是三亚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三亚的气候、环境、空气,与北方的寒冷、尤其东北和西北极地的天寒地冻形成了最大的互补,从而成为广大北方居民的避寒胜地。大量“猫冬”人群往返三亚,形成独特的“候鸟”景象,促进三亚高档房地产和高星级酒店行业的发展,三亚由此成为亚洲高星级酒店最密集的地区。而在房地产方面,往往因为发展超速而几次走入误区,也导致地方政府对这行业过分倚重。最终,这个城市更多表现为趋迎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體的空间受到挤压,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阶层分布、经济结构和消费习惯。

来自各地的移民,将各地文化都带到三亚。三亚以固有的开放情怀,兼容并蓄的心胸,让各地文化样式均能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又因为地处旅游岛的精华地带,经过历届政府的推介,三亚因此在国际上具有了极大的知名度,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度假地。于是,众多的世界前卫的休闲方式和生活主张均舶来三亚,让三亚具备了浓郁的国际色彩和贵族心理。在某些休闲文化领域,三亚甚至走到了国际前沿,这让三亚在中国旅游界显得别具一格。

三亚气质,在于山川河岳的培育,历史人文的积淀,世界文明的熏染,从而凝聚成了乐观豁达、开放包容、多元荟萃、浪漫轻灵的基调,且具备一定的文明锐进之心,突显出整体感极强的一种地方文化气质。

编者注:由本文作者主持的“三亚的母亲河——三亚河”人文地理科考经过两年多实地考察,已形成《三亚河人文地理纪略》一书,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本文摘自书中一个小节。

猜你喜欢
海南岛三亚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尚赫训练营燃情三亚
海南岛上石風流
碰撞:海南三亚与河北迁西
三亚的海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三亚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关于海南岛战役作战方针的考察
回忆海南岛渡海登陆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