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芹 罗 燕 张 华 刁永书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成都,610041
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中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血液透析治疗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替代疗法,但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在透析过程中易发生低血糖、高血压、低血压等并发症,对透析效果产生负面影响[1]。糖尿病肾病患者3年及5年生存率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提升而明显增加,但患者的生活质量却持续偏低[2]。如何促进慢性疾病患者适应角色改变,使他们最大程度的回归社会是目前临床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3-4]。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超过3个月以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社会回归状况及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参考。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2015年3月-2017年2月在成都市某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诊断标准,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超过为3个月以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为98.26%。
一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透析时间、学历水平、婚姻状况等。
社会回归分级。按照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将社会回归程度分为4级,等级越高表示社会回归程度越好[4]。
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编制、中国学者修订的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SF-36)[5]。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共36个项目,每个维度得分为0-100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karnofsky 活动指数[6]。共11个项目,得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活动能力越好。
113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73(67.68±5.48)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平均病程5.4-37.3(17.1±2.5)年,病程≥20年者多于病程<20年者;平均透析时间为5.8-76.3(16.4±3.7)个月,其中以5-15月所占比例最高;以初中及高中学历居多。
社会回归程序评分中1级13人(11.50%),2级29人(25.66%),3级62人(54.87%),4级9人(7.96%)。
不同社会回归分级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精神健康各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限制各维度的生活质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回归3级和4级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精神健康各维度的得分均明显高于社会回归1级和2级者(P<0.05),提示随着社会回归等级的上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有明显的增高(见表1)。
表1 不同社会回归分级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注:△与1级、2级比较,P<0.05;▲与1级、2级比较,P>0.05。
不同社会回归分级患者的karnofsky 活动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社会回归2级、3级和4级患者的karnofsky 活动指数均显著高于1级患者(P<0.05)。社会回归3、4级患的karnofsky 活动指数均显著高于2级患者(P<0.05),但3级和4级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不仅仅只限于生命的维持及临床症状的缓解,而是通过一定干预治疗手段,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处于舒适状态,最终达到社会回归[7-8]。本调查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低社会回归级别(1级与2级)占37.16%,超过三分之一,表明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社会回归问题,应采取应对措施,促进患者的社会回归。
调查发现,随着社会回归等级的上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也明显增高。社会回归3、4级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精神健康各维度的得分均明显高于社会回归1、2级患者。透析是否充分、营养状况、活动能力等因素均影响血液透析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水平。持续蛋白尿及肾功能损伤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降低了社会回归。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临床工作者除提高透析效率、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保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外,还应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纠正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调查还发现,社会回归2-4级患者的karnofsky 活动指数均明显高于社会回归1级患者。可能是因社会回归1级患者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依赖周围人群的帮助,容易产生悲观、心理依赖而丧失基本活动能力。有研究表明,社会回归1级人群的年龄大多是超过60岁[9],对于社会回归1级患者,临床工作者在考虑医疗干预的同时,还应帮助患者尽快实现角色转化,鼓励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和社区活动等,让患者意识到人生价值,坦然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社会回归及生活质量水平。
随着糖尿病肾病患者社会回归等级的上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也明显增高。因此,通过不同方式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提高活动能力,是促进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