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崴 罗玲丽 于秀玲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肾内科,朝阳,122000
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该疾病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对生存时间造成威胁[1]。我国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逐年增多,本文探讨朝阳市农村地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预防与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提供参考。
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朝阳市农村地区选取4所三甲医院60岁以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96例,其中男328例,女268例,年龄60-80岁,平均(68.5±4.7)岁。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患者心功能分级均为II-IV级,且无意识和沟通障碍。发放调查问卷596份,回收57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问卷由患者以不记名方式自行填写,回收问卷后由调查人员进行统一整理、统计分析。
1.2.1 一般情况调查。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类型、日常生活能力、病程、心功能分级、主要照顾者身份、照顾者健康状况等。
1.2.2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总共14个条目,且单个条目选用级评分,通常测定被试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16分为日常生活能力正常,16分≤ADL<22分为自理能力缺陷,ADL≥22分为自理能力显著缺陷[2]。
1.2.3 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该量表包括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共8个维度、36个问题,每个维度评分为0-100分。生活质量总分是每个维度的平均值,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3]。本研究中SF-36 Cronbachα系数是0.883。
使用 EpiData3.1软件校正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心力衰竭患者的SF-36总体评分为(30±20)分,国内常模评分为(72±21)分。心力衰竭患者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国内常模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受年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照顾者身份、照顾者健康状况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农村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单因素分析(分,
将影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自变量进行赋值,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日常生活能力、主要照顾者身份及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见表3。
表3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本研究显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30±20)分,低于国内常模,生活质量比一些研究结果差[4-5],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后,心功能不全症状严重,生活质量较差。此外,李婷指出,患者日常活动受局限,同时因该疾病死亡率较高,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不断降低,同样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做好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工作,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程燕等研究显示,年龄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5]。年龄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6-7]。随着年龄增长,患者的机体功能也随之衰退,社会功能减弱,生活质量越来越差。因此,需普及疾病知识,树立患者自信心。
本研究表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与Sigurjonsdottir等的研究一致[7]。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减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同时日常生活能力减弱使患者无法独立生活,造成患者心理压力过重。医护人员需针对此问题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再次入院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9]。
本研究发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受主要照顾者影响,与主要照顾者关系越亲密且照顾者身体越健康,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这与有关研究一致[7],说明家人尤其是配偶的照顾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家庭是减少患者心理压力、改善不良情绪的关键,家庭支持能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有文献报道,照顾者的健康状况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大部分患者无法接受健康状况不佳的照顾者的照顾[10]。护理人员在提供专业护理的过程中,应考虑患者与照顾者两方面,重视照顾者的身心健康,为照顾者提供一定的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