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河南省郑州市 450044
脑梗死发病急,多于休息时间发病,出现症状后数小时到1d左右短时间内达到发病严重期。临床治疗中多伴随头痛、耳鸣、肢体瘫痪以及说话不清等症状,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梗死病灶不断增大引发患者昏迷,陷入危险状态[1]。发病后给予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理想,成功率极高,当然整个溶栓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高度配合,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目前临床中针对溶栓的报道较多,但是对于超早期溶栓的护理工作研究却未受到相关重视,我院在2017年10月—2018年5月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过程当中,使用针对性优质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纳入标准: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文件,无心肝肾器质性病变,具备正常沟通能力。排除标准:对干预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栓塞严重需其他干预或死亡的患者[2]。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56.9±2.1)岁,脑梗死发病时间1~15h,平均发病时间(5.6±1.4)h。研究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56.59±2.5)岁,脑梗死发病时间1~16h,平均发病时间(5.5±1.5)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方案:本次使用药物有依达拉奉、甘露醇、尿激酶、硝酸甘油、血塞通等药物,对患者溶栓、扩血管、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神经细胞等方面加以干预。
1.2.1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遵照医嘱进行溶栓护理,给予正确饮食、健康宣教,及时解决患者提出问题。
1.2.2 研究组采取针对性优质护理:(1)超早期溶栓前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最佳溶栓时间。其次明确后开始溶栓干预,首先完成2条静脉通路的建设工作,保障输液和抽血可同时进行。抽取血样对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型进行检验并在获取数据后及时反馈,抽血后立刻行颅脑CT诊断,检查过程中需给氧、心电监护并做好对应急救措施,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情绪。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惧感以及身体不适感,会伴随各种焦虑抑郁情绪,医护人员在干预过程中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将患者现状及溶栓重要性给予讲解,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另外医护人员还需告知患者溶栓过程中注意事项,以便患者缓解不良情绪,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2)溶栓中的针对性优质护理,在使用尿激酶前,护理人员需对其神志、血压、肌力进行检验并做好记录,在固定范围内给予尿激酶使用,医护人员及时调节输注速度,确保在患者正常状态下最短时间内输注完成,该过程需要及时查看患者是否具有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需及时停药并给予对应干预,另外还需对患者心电监护加以定期观察[3]。与患者交流过程中需注意语气和措辞,给予对应的鼓励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4]。(3)溶栓后的针对性优质护理,结束后需每隔1h对患者生命体征数据、肌力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或者病情加重需及时联系主治医师。每隔15h对其血压进行1次检查,每隔2h对其凝血功能进行1次检查。另外对患者吞咽、语言及感觉进行对应检查,评估好转情况。另外需要密切关注观察皮肤、黏膜以及消化道是否存在出血,患者反映头痛或者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异常时需及时排查是否出现脑内出血或者再次栓塞,给予对应检查并在检查过程中给予对应优质护理。(4)康复护理内容:溶栓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演示教育,下发护理训教卡片和资料,并告知患者需每2h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并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功能锻炼等被动运动。最后是饮食护理内容,确保充足热量的情况下,食物应该选择低蛋白质但是高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少用植物蛋白,多食用动物蛋白,因动物蛋白不仅氨基酸多还能确保患者机体处于弱酸性水平,改善颅内血肿情况。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入院、出院时间及肌肉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另外对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进行测评,评分总分42分,其中0~1分表示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1~4分表示患者存在轻微或轻度卒中,5~15分表示患者存在中度卒中,15~20分表示患者存在中—重度卒中,21~42分表示患者存在重度卒中。肌肉恢复情况其中Ⅰ级:可见肌肉收缩;Ⅱ级:肢体可平行移动;Ⅲ级:肢体可克服重力抬离床面;Ⅳ级:肢体进行抗阻力运动;Ⅴ级:正常肌力。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对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肌肉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肌肉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及NIHSS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及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脑梗死作为临床治疗中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梗塞后脑部组织缺少正常血氧供给,长时间缺氧缺血会对患者脑部神经造成一定的损伤。大部分患者发病后会丧失部分肢体功能或者失去语言能力,患者需承担较为沉重的精神压力,另外该疾病的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干预,患者还需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尤其是针对中老年患者,在多重担忧下,大部分患者在最佳治疗时间选择回家治疗,错过早期最佳干预时机,对其治疗效果产生巨大影响。脑梗死的临床治疗需选在最佳时间,确保治疗时效性,患者越早治疗,效果越理想,因此临床治疗中选择超早期静脉溶栓干预方案,使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的脑组织及时得到血氧支持,保护神经功能,减少肢体功能损伤程度,但是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药物种类多,患者在溶栓过程中需实时关注其生命体征和并发症状,确保患者安全,对护理工作提出严峻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表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及NIHSS评分对比分)
超早期溶栓常规护理工作多由一名护理人员独立完成,工作繁多加之精力、能力有限,患者无法得到充分的护理,护理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不仅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对医院整体声誉也会产生影响[5]。本次我院对超早期溶栓患者采取针对性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仅对其溶栓前、溶栓中及溶栓后的各项事宜进行流程化护理,还指派专门护理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结果显示,研究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肌肉恢复情况作为脑梗死患者重要预后评定指标,不仅仅反应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还间接明确患者脑部梗死情况,是本文中的重要指标。为超早期溶栓护理以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本文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及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针对性优质护理工作针对溶栓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进行全面护理,实时监控患者溶栓情况。本次选择的护理方案是在护理人员共同探讨研究下制定出的最为标准化的护理内容,并依照超早期溶栓干预时间计划性给予各个阶段的具体指标性管理方案,给予患者更为针对性的优质护理,确保护理满意度,提升医院信誉度。
综上所述,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采取针对性优质护理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确保肌肉恢复情况,减少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护理中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