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出:失眠通常指病人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由于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面临心理应激、生理疾病、环境改变时更易出现情绪障碍。述情障碍又称“情感表达不能”,有研究者认为述情障碍是情感认知、加工和调节过程中的一种损害,这种损害作为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在各种心身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患有失眠的老年人的述情障碍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其治疗提供帮助。
1.1 对象 课题组于2016~2017年在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精二科门诊及病房,通过方便取样对152例伴有失眠的老年人(观察组)进行调查,并另选取1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入组标准: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对失眠的诊断标准[2]。由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级医师进行诊断。排除标准:情感性、神经症性、器质性疾病所致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所致睡眠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睡眠障碍,精神分裂所致睡眠障碍等。入组前无精神科药物服用史或至少停药半年。所有入组病人均对本次调查表示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2组分别进行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6)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测验(PSQI)。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人口学资料。
述情障碍,又称“情感难言症”或“情感表达不能”,以不能适当地表达情绪、缺少幻想实用性思维为特征。TAS-26分为4个因子:因子Ⅰ表示描述情感的能力;因子Ⅱ表示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因子Ⅲ表示缺乏幻想;因子Ⅳ表示外向型思维缺乏透露内在态度、感受、愿望和欲念的能力,执着于外界事物的细枝末节。
PSQI:用于评定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由18个条目组成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0~3分等级计分,累计各因子成分得分为PSQI的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该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52例病人和150例志愿者均完成了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本研究得到石家庄市第八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152例病人中,男68例,女84例,年龄60~68岁,平均(64.50±2.68)岁;受教育年限为6~12年,平均(7.83±1.61)年。对照组150例志愿者中,男64例,女 86例,年龄60~70岁,平均(66.00±2.61)岁;受教育年限为6~15年,平均(9.33±3.13)年。2组间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TAS-26量表各因子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因子Ⅰ、因子Ⅱ、因子Ⅳ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TAS-26量表各因子评分的比较分)
2.3 观察组TAS-26评分与PSQ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伴有失眠的老年人PSQI量表得分与其TAS-26量表因子Ⅳ评分呈正相关。见表2。
表2 观察组TAS-26量表与PSQI量表的Pearson相关分析
2.4 2组PSQI量表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观察组PSQI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间PSQI量表各因子得分的比较分)
研究表明,我国有45%的人群存在睡眠问题,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失眠者高达56.7%[3]。睡眠障碍的发生除了与病人增龄、衰老、生物钟老化、躯体的基础疾病、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相关,还与很多的精神因素相关。述情障碍反映了个体对情感认知过程和调节的缺陷,是一种长期存在、稳定的、超越文化背景的人格特质。本研究结果显示,患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其述情障碍因子Ⅰ、因子Ⅱ、因子Ⅳ较对照组得分高,提示患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这与甘景梨等[4]对驻高原官兵的睡眠情况的调查相同。睡眠障碍的病人相对缺乏情感描述、对情绪和躯体感受识别的能力,内在愿望和情绪及感受的表露也比正常人差,导致病人难以对他人的情感反应予以正确的辨识,并且难以对他人需要与愿望予以设身处地的理解。这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一致[5-6]。
本研究还发现伴有失眠的老年人其PSQI量表得分与TAS-26量表因子Ⅳ外向型思维缺乏透露内在态度、感受、愿望和欲念的能力,执着于外界事物的细枝末节呈正相关。即PSQI量表得分越高,述情障碍越重。病人常不能正确表达躯体症状及精神痛苦,缺乏幻想和想像力,思维过于具体而僵化。国外研究发现,外向性思维是述情障碍指标中唯一不被消极情绪状态和完美主义混淆的人格因子[7]。高外向性思维者容易忽略内在的精神体验,而将全部精力放在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上,更敏感于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从而加重睡眠障碍。
可见,述情障碍在睡眠障碍病人中均存在,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对睡眠障碍病人抒情障碍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