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视角下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概况

2019-05-06 06:47韩曜松余江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医药文化遗产物质

韩曜松 余江维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艺。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中也列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涵盖的六项内容,前五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界定的五项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之外又列举了第六条“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文化空间”。笔者认为的文化空间既包括横向的地理人文空间又包括纵向的时间历史空间。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生存与发展中创造的和积累的医药文化。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区域化概念 区域化视角是指基于区域的视角,根据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民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类别,并考虑行政区划因素和历史交融迁徙因素,建立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实现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原地活态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具体来说指的是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区域、时间历史区域。在19世纪,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文所指的自然地理区域仅指研究地形地貌对民族医药非遗文化格局形成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主要研究人地关系中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与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包括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在内。本文所称人文地理区域仅指研究民族聚居区、行政区划与民族医药非遗文化格局形成的关系。

时间历史区域是依据《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中第六项的文化空间而衍生出来的,具体指研究各民族在本省时间历史沿革中对民族医药非遗文化格局形成的影响作用。包括民族迁徙史、历史时期聚居史等。

用区域化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在人文学科中已经广泛存在。郭兰瑛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伊犁区域化课程资源问题刍议》[3]一文中,认为开发非物质文化为伊犁区域化课程资源,以课程资源利用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以非物质文化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好的思路和举措。可以通过搭建伊犁区域化教学的平台,编制伊犁区域化课程材料,完成伊犁区域化课程资源开发,并对如何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齐江在《对重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4]中对重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同时,对重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重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李瑞臣[5]也运用了区域化的视角对甘肃省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问题做了相关的调研报告,并分析了通渭皮影戏流传历史和发展现状,探讨了其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想通过调查报告寻求出一条创新与发展的道路。张艳[6]在立足区域化视角下就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拳技艺传承现状研究进行了调查研究,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对苏州船拳历史发展的地域社会环境,船拳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遇到的困难,苏州船拳拳艺的历史演变、技术特征,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发展遇到种种情况进行了整理归纳,加深了人们对苏州非遗——船拳的认识。

区域化视角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历来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重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起了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民族居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中造就了各个民族不一样的民族医药文化。因此从区域化视角研究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合理性。

1.2 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医药是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必要文化技术,对于现代人来说,尤其是少数民族医药,最深的印象或许是“怪诞,神异”等明褒暗贬的色彩,这同各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是息息相关的,以苗族医药为例,由于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只是靠原始的口耳相传,因此难以对古往今来的相关医药技术总结拔高,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我国的民族医药的保护发展,建国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士进行了汇总整编,以期补足临床实践有效理论不足的短板,也做出了很多成绩。《苗医病方集》[7]一书由陆科闵在搜集民间苗医药的资料基础上,总结提出了苗族医学核心理论即以“两纲五经”为指导,从“气、血、水”角度解释疾病病理,按照“以病为纲、以病统方”的体例阐述了内、外、妇、儿等科疾病,共载入近800个验方。景军等在《民族医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8]中用人类学思维讨论民族医学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境遇,包括危机、机遇以及创新发展的可能性,并提出民族医药在现代社会虽然面对各种问题,但是更要积极的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中。

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先民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认识疾病、自身、人与环境关系)不断总结出来的,代代相传的知识、实践和技能,并通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当前文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从民族医药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不仅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民族医药理论的系统认识与传播,也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研究。民族医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民族医药进行研究,既能丰富民族文化,灌注民族医药新的活力,又能增进民族团结,提升民族自信和凝聚力。

对于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并不多见,可能与民族医药当前的窘迫处境相关,在中国知网之中搜索“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仅搜索出相关性文章56篇,其中有46篇与民族医药相关;在图1(为搜索关键词之后形成的可视化图谱)中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对于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逐年增加,相关文献量也在不断增多,其中引证文献更是迅速增加。

目前国内非遗文化的研究热潮正在兴起,人文环境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民族医药非遗文化研究的热潮也在逐渐兴起,图2中可以看出民族医药非遗文化研究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鄢连和在《中国畲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概况与保护的意义》[9]中通过近十多年来中国畲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整理和研究,对现阶段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当前整个医疗公共服务层面,尊重民族感情、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的大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进行了论述;并且就畲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的意义进行了重点的研究。他认为可以通过弄清畲族医学的源与流、主与次的关系,方便我们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同样的云南省通过建立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云南省民间民族医药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主张通过委员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培训与宣传等工作、研究并指导我省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协助并指导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认定工作等方面发挥作用[10]。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进展 目前来看,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重视程度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而越来越高,从知网的数据库中看出,自1997年到2018年期间共有相关文献27063篇,其中大部分文献发表于近十年,占总数的90%;文献主要研究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文献有18994篇,占总数的66%;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多达8223篇,占总数的25%;可见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价值的研究,一个是关于保护性的研究,当然这是必然的趋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以及怎样保持自身的价值性,才是她的主要矛盾。用计算机随机筛选了其中的200篇做了统计,如图3可知文献主题来源于期刊报纸,而作为研究生论文的只占很少一部分,一方面由于当前非遗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广泛的普及开来,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非遗文化的研究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与知识储备,这无形中提高了非遗研究的准入门槛。图4中的是相关文献的来源,其图体现了对于非遗文化研究支持度的哑铃型的结构,俩头大,中间瘦,主要是社会民间与国家层面的支持,而作为研究人员聚中的中间层——省级,及其所属高校,投入程度稍显不足,但是目前来看还有很大的提高。图5中可以看到相关文献的学科占比,主体是文化哲学类学科,这与非遗文化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相关的,但是也可以看到涉及的相关学科种类非常多,这体现了目前非遗文化研究领域多学科交融的现状。

2.1.1 关于非遗文化的研究进展 在众多的相关文献中,占主体的是关于非遗文化自身价值的文章,其次是关于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研究。姜倩[11]在其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工艺在现代珠宝设计中的应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工艺理论与技法的价值研究出发,提出了将传统花丝工艺技法与现代珠宝设计融合,在“简”与“新”的应用研究中,将传统花丝工艺与现代珠宝设计的结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条路径。重新定义了花丝工艺的现代用法,在剖析其自身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侯海燕同样在其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周家拳的保护与传承研究》[12]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江门五邑周家拳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面周家拳虽然受到政府等相关机构的保护和传承,但也存在对传承人保护力度弱、资料库不够完善以及国内传承力度不够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同的问题。并且对其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贾丽《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的传承与保护——以民间剧团为例》[13]的文章中,同样就藏戏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社会调研,认为藏戏在娱乐多样化的今天,要想更好地传承下去,仍然困难重重;并且阐述了藏戏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民间剧团在传承与保护藏戏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吴师彦认为[14]传统工艺类非遗更应该保持其核心技艺与核心价值、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并投入市场竞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研究——以锦州“吹糖人”和“糖画”为例》[15]更是用现实性的市场调研结果赤裸裸的向人们展露出非遗的生存艰难,哪怕已经申遗成功,其生存空间依旧没有根本性改观。

就研究保护性的方法来看,主要集中在依托新媒体与数字化来发展保护,但根本性的保护还是依托与经济产业的相结合。卜羽等的《智能设备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研究——以皮影戏为例》[16]一文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智能设备游戏表现的主题,通过实践的方式,以皮影戏为例,针对智能设备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非遗的保护。谢园也在《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17]中通过梳理新媒体多元化、互动性、超文本性等特点,综合分析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库与交互平台,通过技术与文化创新,在保留其本真的同时使它更好地发挥其独有的文化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新的方法。温敏真的《基于境外游客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18]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游客的参观和体验,从而激发非遗文化在市场中的活力,使其获得更加持续的发展能力,来达到保护的目的。

2.1.2 关于民族医药的研究进展 笔者在知网的数据库中共搜索到相关文献3783篇,如图6,民族医药类文献在我国的研究历史相对较久,只是长期处于一个比较冷偏的局面,自2004年之后,发展呈现迅速,笔者认为是在非典中,中医药的疗效再一次得到了实践的证明,这使得人们对传统医药的研究兴趣被提高。目前对于民族医药的研究中的药物功效主治研究有261篇,如周顺关于《土家药藤草乌的炮制规范研究》[19],藤草乌是土家药中很常见的一味药,其炮制方法和临床应用具有独特的土家医药特色和用药习惯。作者研究了土家医药的文化,考证综合整理了“藤草乌”的炮制方法,并制定出了炮制的规范草案,对于民族医药的药理规范化发展做了贡献;对于民族医药研究其医理的文献有201篇,周祖亮的论文《壮族麽教经书医药文化透视》[20]就是在通过对壮族民间所信奉的一种原生型民族宗教——麽教的经书《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研究,从中探寻壮族医药的发展与内涵;更多的是对于民族医药的现代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当下民族医药的出路的探寻,总计有文献1696篇,有韩艳丽的《云南彝族医药活态传承现状调查》[21],揭示了云南彝族医药的传承现状,有《苗医发展简史的梳理与探讨》[22]中关于苗医学历史发展的脉络的分析,有《“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医药学的价值潜能》[23]中关于民族医药“走出去”意义的分析。对于民族医药的研究时下正在摆脱传统研究的束缚,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就民族医药的保护性研究的方向,从查询到的文献看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对自身价值的挖掘整理,不断从民族医药自身的内涵出发,探寻对人类社会有益的方面;《傣医古籍整理与保护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角度出发从傣医古籍包括贝叶经和纸板经中开展傣医古籍整理和保护研究,一来达到保护的目的,二来为傣医药的科研研究奠定基础[24]。对外在保护的完善,包括依托相关法律法规来达到保护的目的,而非遗的申报,正是其中一种较为有影响力的方式。赵艳凤在《土家族医药立法问题研究》中充分利用我国对于中医药立法研究高度重视的契机,以完善的立法技术为基石,对土家族医药的立法保护作出探索性、系统性研究[25]。

2.2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由来已久且成果丰富,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定以及更好的保护与相关管理上,这同国内的研究方向大致相同。如Barrio等[26]通过对文化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评估,概括出了节庆类活动最高效的运营模式,并且作者认为非遗活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Andrea Báez[27]专注于研究瓦尔迪维亚城市文化遗产,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与成本效益法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恢复文化遗产的相关对策。Silverman[28]研究关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人权问题。Yang的《韩国文化保护法》[29]、Londrès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巴西经验》[30]、Morsi 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研究与保护方案》[31]等文章研究了关于韩国、巴西、埃及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研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但是对于民族医药的研究国外大多数处于一种批判性研究中,即通过研究得出民族医药非遗文化在实用性上不科学等。

3 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当前文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从民族医药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不仅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民族医药理论的系统认识与传播,也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研究。民族医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民族医药进行研究,既能丰富民族文化,灌注民族医药新的活力,又能增进民族团结,提升民族自信和凝聚力。伴随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何通过传播来保护、传承、弘扬这些宝贵遗产,对这些宝贵遗产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怎样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国家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方法上有待改进,内容上有待明确和侧重,意义上有待宣传,效果上有待推广等,都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应注重如何凭借“非遗保护”工作执行过程中的特殊机会,对深藏民间的民族传统医药进行更好的收集、挖掘和系统地整理,把民族医药的保护和弘扬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医药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