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田寻古韵

2019-05-05 02:43慧心
闽南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曾氏古井土楼

慧心

与一个地方有缘,真的不需要任何理由。去时,也许对它并不了解,可当你走近它,它的气质,它的韵味,又无不触动你的心弦……

初冬时节,当我游走在全国传统古村落——山水画般的漳州市平和县黄田村时,我的眼光就被那经受岁月洗礼的土楼群所牵引,而脚踩着鹅卵石、青石条,目睹那黄泥垒就的沧桑古墙、独具特色的古井,更让我感到仿佛在穿越中与一位老者对话,那典雅古朴、内敛沉稳的气质,让我不得不在敬佩与迷离中,多了一份对它了解的迫切,也多了一份对它的敬重……

黄田无疑是美的。

有山有水。

黄田村坐落在闽南博平岭南段,大芹山西侧,紧邻古平和县治九峰古镇,西南临近诏安县、广东大埔县、饶平县,自古即为闽粤边陲要地和交通要道。它南面靠山,临水而立,随意流泻的碧溪、霞峰溪呈U字形把整个村子挽住,不喧哗,不招摇。

从远处观赏古色古香的黄田村,它虽然没有江南古镇的宽宏和奢华,也没有苗乡山寨吊脚楼那样别致的风韵,但它却确确实实是生态和谐的——以詠春楼、联辉楼、拱峰楼、龙见楼、南阳楼、衍庆楼、老碧楼七座土楼及上闱家庙、上老家庙、上敦家庙等十一座家祠为核心的传统各式建筑群,集中连片、类型丰富,是福建省少见的现存集风水布局、传统建筑以及建筑细部协调统一的村庄。越走近它,那独特的古朴风貌,那保存完好的、结构形式丰富多变的土楼,那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厝—埕—塘”格局的家祠……让我仿佛在穿越岁月,见到了那年那月的一村繁华。现实中的它,被列为福建省首批传统古村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子虽被冠上了各种荣誉称号,但丝毫没改变这里的生态环境和古朴风韵,也没有打扰了这里村民的安居生活。这里的人们,惬意的生意照做,安逸的生活依然,而那来往的游客就如家里多了些客人似的。

黄田村元代开村肇基。古老的太阳在这里已经照耀了800多年,现在依然那样美丽而又和蔼地照耀着。故事和传奇便从这人文景观里生出。自明代开始曾氏一支便在这里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清早期开始,曾氏通过广置良田种植贩运烟草等方式,成为平和的望族,给这个古老的村落带来富饶和喜悦。自古以来,就有“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说法。直到现在,依然实行着科教兴国的国策。黄田曾氏有远见卓识,在繁衍发展中非常重视文武兼修,在不同聚居地都创设书院、创设武馆,聘请名师授业。三世祖妈“八婆太”的书田制度,更激励莘莘学子习文练武。被曾氏后人敬称为“八婆太”,是曾宗琼的夫人张氏。她贤淑、通情达理,佐夫辛苦起家,膝下无子,族人纷纷要以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她,但是她思虑再三,恐怕嗣子今后不务正业,挥霍无度,荡尽家产,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于是张氏婉言谢绝各位族人立嗣过继的建议,毅然决定把巨大家产均分三份:一份用于设立书田制度,奖励后裔子孙有功名者,“文全武半”;一份用于每年春秋两祭及清明为公婆扫墓费用;一份用于九峰县城西门外五公埔建立“崇文家庙”,奉祀宗琼公和张氏太。张氏不立嗣,献巨产,设置书田,育才树人,给黄田曾姓后人很大鼓舞,造就许多人才。清以来有过文武举人21名,即文举10人,武举11人,其中进士3人。可谓人才辈出,盛极一时,素有“黄田府”之美称。黄田曾氏因在清代兼有文武进士而被乾隆皇帝敕赐“文武世家”荣誉称号及匾额。

这个村子不是很大,我徜徉在街巷里弄,听着黄田村书记曾凤荣说着村子里的前世今生,发生在村子里的旧事,土楼的故事,就像梦一样。在村落巷弄里,遇见许多写生的学生,他们依着墙角,在石板上坐着,静静地凝望着土楼、高墙、老旧的门,凝望那些镌刻着时光碎片的静美。

黄田的美是自然的,不夸张,不外露,有一股不显声色的底气。

提起黄田村的底气,不能不说曾萼。

曾萼(1721-1797),为平和曾氏13世裔,清乾隆庚午科(1750)举人、辛未科(1751)进士,官至知州。相传他一生公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孝告老,服务桑梓,忠厚好义,让后人称颂的遗闻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曾萼于乾隆年间中进士,解甲归田后建起了詠春楼,当时的吏部尚书谭尚忠为之题额。谭尚忠是清代文学家,官至吏部左侍郎,入仕前和曾萼是同窗。据说,谭尚忠文章略胜曾萼,但是曾萼却以忠厚好义领先科举,为官后曾萼经常接济谭尚忠,谭尚忠才得以文星大显、金榜题名。后来,曾萼厌倦官场、告老还乡还是由谭尚忠帮助促成的。

詠春楼盖楼背后的两个方角处修为圆式,形成前方后圆,因此当地人称为“半月楼”,詠春楼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与土楼相映成趣,宛似一轮满月,取“花好月圆”之意。楼是双层的。顺木梯上到顶层,隔扇窗打开着,朝外望,入目的是田园风景。若是老天多情,在斜斜细雨密织之中,倚着雕窗外望,一派郊野荒古意,别有情调。赏景之外,喝上曾氏阿婆的热茶,聊些闲散的话题,虽只是片刻,也可抵十年塵梦。

清嘉庆元年(1796)曾萼重修了聚顺堂。聚顺堂是以祠堂为中心的土楼建筑,以祭祀为主要功能,同时具备居住功能。聚顺堂十分讲究风水营造,不但布置月塘、大埕、楼背等传统祠堂建筑的平面格局要素,还利用传统园林组景手法,将远处的九峰文峰山框入内门楼圆漏窗、楼门面方漏窗中心,与内门楼联对横批呼应。“面山秀出文峰锐,襟水环流玉带宽”,寓意文星高照,可谓匠心独运。

一座土楼,一道历史的镌痕,一个往昔的故事,它给人们以许多遐想。

古井是黄田古韵的平滑接续与延伸。“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中国的传统观念视井为命根子,把“背井离乡”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中国古人安土重迁,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一位老阿婆蹲在八卦井边择菜,周边一片宁静。没有谁来打扰她,她有滋有味地过自家的日子。头上的插花,是这一带妇女的饰物。我对她脚旁的圆润的石头发生了兴趣。老阿婆说,这是清代的东西。我没有理由不信。黄田古村的历史悠久,在漫漫岁月里,形成并保留了不同类型的古井。八卦井是清代曾氏在黄田大兴土木筑基建村时选取风水位所建,既是全村重要的风水位,又是全村重要的生活用水取水点。古井由石砌筑而成,呈八卦形,最外一圈条石上按找卦位留有孔眼。全井与道路有两石阶连接,村民可按顺序排队打水或离开。除作为风水位的八卦井外,黄田另有清代古井8口。多数古井为土楼建造时为保证土楼在遭受匪害封闭时取水而建。古井均为石刻块石覆盖井面,鹅卵石砌筑井壁及周边。井眼有一眼井、三眼井等不同类型。井,充盈着人们追思怀古的激越情怀。

土楼、古井使古村落显露出一种历史的纵深,一种文化的渊厚,一种乡间文化的积淀和折射,可以说,古村落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足迹。

离开黄田村已是傍晚,我的眼睛随着落日而移动。就这样,我看到了最美的景观——一片金灿灿的光笼罩着村落,晚霞洒在土楼群,使之变成美丽的宫殿。这也是黄田古村落留给我的暖暖的记忆。

(本文图片由平和九峰镇摄影家协会提供)

猜你喜欢
曾氏古井土楼
“美味”的土楼
All Is Well
古井里的青蛙爷爷
“红美人”的故事
古井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客家土楼:坚不可摧的神奇堡垒
山村除僵尸
苍老的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