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辅导员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9-05-05 01:05潘架丹
现代交际 2019年5期
关键词:困境高校对策

潘架丹

摘要:高校心理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中特别的一支队伍,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还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从高校心理辅导员现状入手,从高校心理辅导员的非专业性、多角色身份、心理状况等角度分析其困境,研究有效解决其困境的对策,有助于拓展高校心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关键词:高校 心理辅导员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145-02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提到“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很多高校專职心理咨询师占比较低,为充分发挥辅导员群体力量,鼓励学校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

一、高校心理辅导员发展现状

(1)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承担着重要任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实施十三年来,全国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都积极开展了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平台建设等,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同时仍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矛盾。

辅导员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在选聘时大部分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其专业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同时高校缺乏对辅导员特殊工作性质的科学认知和系统规划,使得辅导员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给辅导员带来了角色定位上的困惑。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是某一个部门或组织努力的结果,更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在制度建设、理论探讨、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

(2)高校心理辅导员发展现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于辅导员的能力要求里明确指出,辅导员需要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是由辅导员兼任,心理辅导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将高校心理辅导员定位为半专业助人者,他们主要承担学生心理状况排查、统计、沟通、危机监护等职责,在日常学生工作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独一无二优势,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工作范畴,是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现状而采取的重要管理模式之一。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专业理论知识欠缺、角色冲突等。

二、高校心理辅导员的困境

(1)高校心理辅导员具有非专业性。在国外从事心理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教育学、哲学等相关专业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经过系统的培训、督导,有1年以上的临床实习训练,并通过资格考试后,才能独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对从业者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心理咨询是科学的工作,如果没有科学的助人知识来帮助求助者,会对受助者造成伤害。而我国高校目前辅导员招聘要求中多对专业没有特别要求,或者要求是思政专业,少数会招有心理学背景的。目前辅导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人不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专业知识背景,多数人凭经验、直觉工作。所以高校心理辅导员的非专业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亟待解决。

(2)高校心理辅导员的多角色身份。辅导员在高校中拥有教师、管理者、德育工作者等多重角色。心理辅导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整个辅导员工作目标体系中属于基础层次,它的成功实施能为其他学生辅导工作创造良好的内在心理环境。[1]但由于辅导员长期具备多角色身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容易采用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法,把心理咨询工作当作思想教育。不仅如此,辅导员与学生间存在着多重关系,这会在心理辅导员开展咨询工作时影响其对来访者客观的评估;影响咨询的公正和真实性等。

(3)高校心理辅导员心理状况分析。高校心理辅导员由于专业性的缺失、多角色身份、工作职责的不明确、培养体制的不完善等问题,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作者最近对淮安市内5所高职院校的70名心理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调查的心理辅导员中,2.8%在问卷中选择了“有轻微抑郁”选项,15.2%选择了“幸福感低”选项。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大多数心理辅导员暴露出了自身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有如下症状:厌烦、焦虑、困惑和挫败等。高校心理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咨询,自身心理不健康的辅导员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改善高校心理辅导员困境的对策

(1)健全高校心理咨询师建设制度。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配比偏低,兼职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员专业化不足,是高校目前的困境。通过扩大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比例和提高团队专业水平等途径健全高校心理咨询师建设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增加心理专业咨询师加入辅导员队伍,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非专业出身辅导员在兼职咨询师过程中明确角色职责和发展,通过培训、专业学习、资格考试、督导等方式提升专业素养,在咨询过程中尽量避免多角色身份影响。随着团队的专业化,进入团队的要求自然提高,辅导员在加入团队前必然会顺应要求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当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得到更可行的规划,并落到实处,辅导员也更愿意将心理咨询专业化,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需要指出的是,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模式应以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解决问题的校本培训模式。在设计培训内容上要结合当前学校心理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求,从危机识别、危机干预、预防性能力、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几个阶段体现出层次性。健全高校心理咨询师建设制度,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提高高校心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员的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密切相关,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2]在工作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其中职业发展路径是影响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除了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建设、专业培训外,高校还需要明确职业需求,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建立长期的心理咨询督导机制,帮助心理辅导员更好地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此外,高校心理辅导员除兼职心理咨询师外,还承担着其他学生工作,能够和负责其他工作的辅导员密切配合,把工作延伸到学生常规管理、党建、团建、就业指导等其他工作领域,实现心理辅导与学生辅导其他工作的对接,主动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及隐患。这不仅能够提高心理辅导的成效,也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心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辅导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道重要屏障。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问题,心理辅导员在职业发展方面也面临着巨大困境。建设专业化的高校心理辅导员队伍,是解决高校心理辅导员面临的困境的重要方式,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符合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迫切需要。[3]

参考文献:

[1]颜农秋.辅导员队伍心理辅导职业化建设研究[J].辅导员新论,2007(8):78.

[2]王玉花,赵阿勐,胡灵佳,蔡珍珍,崔光成,闫凤武,王海娜,庞宇.北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2016,3(7):626.

[3]颜农秋.辅导员队伍心理辅导职业化建设研究[J].辅导员新论,2007(8):78.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困境高校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跟踪导练(一)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