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2019-05-05 01:05肖健茹方海霞
现代交际 2019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一带一路对策

肖健茹 方海霞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影响着沿线各国人民的生活。本文将着重分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中的备宴观念、赴宴时间观念和座次方式等差异,揭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原因,阐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102-02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源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一条经济纽带,更是一条文化的桥梁,各国文化可以由此相互融合,而饮食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折射出各国不同的历史和发展。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原因

(1)备宴观念差异及原因。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主人在备宴方面体现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中国人将饮食作为一门艺术来看,讲求菜品的色香味俱全,追求的是饮食的精神享受。由于气候、历史、风俗的不同,中国自唐宋起,便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到清末时,八大菜系便已颇具规模。同时形成的,还有多种多样的烹饪方式,如炒、煎、炸、煮、涮、炖等。西方人受传统科学发展的影响,讲求菜品营养的均衡搭配,营养摄入是他们备餐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色香味则是次要考虑因素,一些西方人甚至会按照营养均衡的菜谱来备菜。

究其原因,中国人偏感性。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黄河流域水源充沛,物产丰富,直接导致了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一种适应型的较为温顺的民族心理。这样的文化熏陶下,我国的饮食文化感性色彩较为强烈,每一道菜都体现着创作者强烈的个人感情。而西方人偏理性。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希腊自然资源不足,生存竞争激烈。随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一种不稳定的生活模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西方形成了强调对事物理性探寻和辨识的理性文化。(蒋艳,2007)

(2)赴宴时间观念差异及原因。中国人对时间的观念比较淡薄,通常赶赴宴会时,会迟到一段时间,一般来说迟到半小时以内被人们视为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卞浩宇,高永晨,2004)反观西方,大部分西方国家的人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赴宴往往会准时或先于宴会的主人到场,以示尊敬,他们将守时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而形成这样差异的原因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教育方式不同。在西方国家,从幼儿园时期开始,人们就要学会如何去认识钟表,学会辨认时间。时间观念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观念,是人先天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而中国是一个数千年以来一直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活动对时间感知能力的要求是很低的。人们从小就很少接受时间观念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他们的时间感就变得麻木,对手头的事情疏于时间上的规划,因而相对来说会感觉到更多压力。

(3)座次方式差异及原因。在中国古代,客人入席时以左为上,被视为首席或者说最尊贵的。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传统与国外礼仪结合发展而来的。主人大都面对正门或坐北朝南而坐,因为传统文化中以南尊北卑,面朝大门为尊,客人的座次按照以右为上的原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主宾夫人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如果女主人在座)。这样的座次显然受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古代正式宴会女性不允许上桌就座,伴随着女性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走出来,女性才步入餐桌上来。

在西方社会,古时最尊贵的客人应该坐在主人的左侧,这是由于当时人们用右手拿匕首,意在保护客人。现如今,安全问题的原因渐渐淡化。主人坐在长桌的正中,夫妻分开而坐。客人的座次则是按照以右为上、以左为下的顺序。由于西方对圣母玛利亚的崇尚,女性的地位是不低的,因而西方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右上方,男女交叉相坐。越靠近主人,说明越尊贵。(卞浩宇,高永晨,2004)

(4)饮食工具习惯差异及原因。中国人一般都会使用筷子进餐。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周朝起便有关于筷子的记载,当时的筷子被称为著,《史记》《礼记》《荀子》中均有写到。同时民间也有不少关于筷子的传说,一种说法是姜子牙由于受到神鸟的启示发明了竹丝筷,还有种说法是妲己为了讨好纣王用玉簪做筷子。用筷子进食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和为贵”的理念,因为筷子不像刀叉那样尖锐锋利,但却胜在灵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种植是主要的农业结构。人们以米面类作为主食,蔬菜及少量的肉类作为副食。主食和副食都可借助筷子食用。熟练之后,十分简单快捷。

由于祖先多以狩猎为生,西方人则普遍使用刀叉进食,使用刀叉进食的历史最多不过四五百年,最开始的时候只使用单一的刀进食,到了15世纪,为了使进餐时的姿势更优雅,改用了双尖的叉。到17世纪末期,三尖的叉在英国上流社会开始被使用,到18世纪才有了四尖的叉。这其中的原因涉及很多方面,首先西方国家的气候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因而自古以来基本上以畜牧业为主,在动物养殖方面技术较为先进,所以以牛羊肉作为主食,用刀切割肉,用叉将其送入口中。面包作为副食,直接用手抓。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对策

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它不仅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更代表了各个国家的本土特色。(齐瑾,2010)但饮食差异也会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仅会给双方带来交流上的障碍,甚至可能阻碍中外双方之间的合作,因此从事沿线商贸及文化交流的人员应该积极应对。

首先要尊重当地的饮食习惯,做到入乡随俗。要多观察中西饮食文化的各自特性,了解中国本土特色与“一带一路”沿线西方国家的异域风格,对于差异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并找到共性,能让双方都处于舒适、愉快的交流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习借鉴沿线国家的优良文化,同时能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从而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其次要积极找到彼此有效的沟通方法,有效化解跨文化交际障碍。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惯性,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往往能无形之中折射出各个地区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深入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民心相通,使双方的合作更加顺利,从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三、结语

掌握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不仅更利于“一带一路”中西方人员的交流,帮助双方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降低沟通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而且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必要的障碍与冲突,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義[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4):61.

[2]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0-51.

[3]齐瑾.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学报,2010(3):69.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一带一路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