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菊芳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机械工程教研室,湖南 长沙 410208)
“中国制造2025”是基于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而制定的行动纲领.作为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会全方位影响国内制造类产业的发展方向,高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类企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出于调整产业链结构、改进制造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需求,企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1].在这种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须加快建设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实行集约化管理、分层教学和资源整合,以此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人才素质的提升.
高校围绕某一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使其成为核心专业,并集合其他几个相关专业组建在一起,这就是专业群[2].值得注意的是,核心专业必须具备较高的就业率、较强的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而选择的相关专业应具备相同的工程对象、相似的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技术领域.以长沙南方职业学院为例,在建设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时将五个专业囊括其中,如图1所示.该专业群具备的特征如下:第一,行业发展背景相同.就外部因素而言,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建设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包括模具工具、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以及机电设备等产品的制造,在此基础上将类似专业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就内部因素而言,作为工科院校,长沙南方职业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属于王牌专业,具备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发展较为成熟,为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第二,课程内容相同.由于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是基于现代化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其内部各个专业的服务对象具有一致性.课程基本涵盖以下内容:编制机械制造工程加工工艺;操作与维修机电控制设备及数控机床设备;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CAD/CAM);开发新产品;设计与制造模具;引进和改造新型机械制造技术等.通过分析上述课程内容得知,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安排的课程在技术、理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无论是核心课程、基础课程还是实训课程,都可以统筹安排、统一进行.第三,实训设备、实验设施相同.由于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课程内容相同,理论知识与技术相同,因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各专业的通用设备设施也比较多,能为学校节约建设资金,有利于加快专业群建设.第四,教师队伍相同.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具备相同的行业基础背景、相同的理论知识与技术、相同的实训教学设备,因而可采用同一批教师团队.高校基于专业群构建专业教师群,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研究环境,实现师资水平的有效提升.第五,具备核心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一般作为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将核心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利用核心专业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发展,通过打造品牌专业实现高校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能够助推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工作的开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化发展.
图1 建筑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专业
2.1.1 产业转型升级,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凸显
首先,制造业属于传统产业,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该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将会取代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机械设计制造会采取优化流程、精细化生产等方式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但会改变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会改变这一行业对岗位人才的要求.除此之外,高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人才的供需关系也会产生变化;其次,制造类行业的发展呈现新的方向,对相关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这对于高校教育改革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同样是一次重大机遇.“中国制造2025”要求培养的专业人才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新能源、信息科技、航空技术、数控技术、船舶工程、轨道交通、尖端医学、农业机械设备、高新技术材料等等,这些行业领域对尖端人才、技术人才、高素质人才等需求量非常之大[4].相较于传统技术人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机械制造行业对技术人才提出更高、更多要求,不但操作技能熟练、精湛,还要深入理解及应用智能化网络、信息化技术,因而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开辟了新思路.
2.1.2 企业智能化发展,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变
首先,“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由此会出现大量无人工厂、智能工厂,部分人的工作将由机器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技术人才会逐渐被机器人应用人才所取代,高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需要更多地涉足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领域,以此满足现代化制造业的岗位要求.其次,现代制造业具备动态化生产流程,生产批量小且个性化突出,生产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最终形态.崭新的业态会使得设计者、制造者的身份界线愈发模糊,最终融为一体,一线制造人员要对产品各方面知识有着全面的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复合型专业人才将会受到大量制造类企业的欢迎.最后,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简单劳动会由智能生产系统完成,而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人才不但要具备纯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有效管理及维护智能生产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实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2.1 专业群建设落后,教育资源存在很大缺口
首先,“中国制造2025”已经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高校尚未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确定课程标准及专业标准、规划专业发展、发布人才需求报告等等.在专业群建设方面还处于理论化探索阶段,未能付诸于实践,也很少涉及该专业的新领域与新的发展方向;其次,教育资源存在较大缺口.对于机械设计制造类人才的专项培养工作,实训基地、实习场所、教师团队等都属于关键性教育资源.作为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该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工作,包括引进人才、加大考核力度、提供深造平台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但是这种提升是有限的,与“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作为一门较特殊的应用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中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但是通过研究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设施、实训基地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设备与基地都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观念上较为落后,未能深入而全面地认识到智能制造、智能化生产的内涵及意义,这些都属于教育资源方面的缺口,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
2.2.2 能力培养单一化,人才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
首先,当前高校在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包括培养层次低、技术少、接口单一,导致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在高校顶层设计中,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内部各个专业之间存在极为明显的界线,未能对市场需求及其动态发展进行有效把握,远无法满足现代化制造产业的升级、转型速度,因而专业设置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此外,专业分工、岗位分工属于传统制造业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其次,对“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教育模式的理解较为片面,落后的技术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高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课程倾向于教授传统技术、技能,而现代制造类产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二者之间的差距慢慢拉大,导致学生只能习得单一技能,缺少完整的知识结构,很难有效培养出适合“中国制造2025”的复合型技术人才[5].
2.2.3 教育模式有待完善,创新教学未能落到实处
首先,未能将校企合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国家针对企业的教学义务有着法律层面上的强制性规定,能够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教育优势.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又能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实现双方合作共赢.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人才的教育及培养责任需要由高校承担,同样需要由企业承担.但我国尚未出台针对企业教育教学责任的法律法规,企业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仅靠学校单一的力量,无法将校企合作的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实践教学缺乏创新理念.创新是各个行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动力,制造类行业亦是如此.“中国制造2025”对创新进行了重点强调,尽管高校对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技能性训练较为关注,但训练方式往往属于重复式、单一性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理念、创造性思维无法得到锻炼,这对于制造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囊括五个专业,即工装设计与制造专业、机床操作与机械零部件制造专业、自动控制专业、机电设备安装维护与维修专业、(工艺)制造工程师专业.其中前三个属于核心专业,后二个则属于相关专业[6].这些专业具备相同的行业发展背景、课程内容、实训场地以及教师队伍,其服务对象也具有一致性.因此,高校在建设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时,必须深入研究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
图2 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建设方案
如图2所示,基于“中国制造2025”制定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建设方案及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公共技术平台与专业模块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核心专业的基础上,依托公共技术平台建立核心专业课程群、专业技术实训平台;在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托专业模块构建不同专业课程群、综合技术实训平台.就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而言,公共技术平台主要提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较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设置公共技术平台时,需要对学科特点及发展要求、专业技术共同点进行综合性考虑,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公共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两类课程.公共课程的服务对象是机械设计制造类全体专业,旨在实现该专业群中所有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职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涉及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知识、控制技术理论与技能方面的知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设置上述课程,为高校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持基础.公共技术平台提供的课程需要学生在两年时间内修完,学习结束后,学生能有效掌握该专业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在这之后学生可进入专业模块学习,基于自身就职需求或爱好特长,在专业群中选择一个专业进行重点学习.高校采用这种模式可以根据职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展开针对性教育,对于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内部每个专业的发展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需要对区域实际情况及发展要求、制造类企业岗位要求等进行综合考虑,并在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构建专业模块.专业模块的课程学习与公共技术平台的课程学习可以相互融合、交叉进行.专业化教学必须贯彻始终,因而需要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特色化课程,同时这些课程需要覆盖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的所有专业内容.在教学手段上可采用工学结合、职业导向、项目实训等,为学生亲自感受、参与生产制造过程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
在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层次的设定上,高校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建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基于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模块体系.本专业核心课程有《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设计》、《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械CAD/CAM》、《可编程控制技术》、《工业产品造型》等.在专业群内针对不同专业构建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如图3所示,第一,机床操作与机械零部件制造岗位专业对应以下课程模块:机械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机械零件的检测;普通机床的装配与调试;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零件加工工艺的制定;机床的安装与维修;数控机床的编程与加工.第二,工装设计与制造岗位专业对应以下课程模块:机械制图与识图;零件工艺设计与工艺实施、机械产品的装配工艺设计与实施;机床专用夹具的设计及应用;组合夹具的组装与应用;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编程.第三,机电设备安装、维护、维修岗位专业对应以下课程模块:机械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机械零件的检测;普通机床的装配与调试;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零件加工工艺的制定;机床的安装与维修;数控机床的编程与加工;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维护维修.第四,自动控制岗位专业对应以下课程模块:机械制图与识图;工控元件选着;电路识图、电路接线;机床电气液控制部分的安装、调试;机床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核心专业的确定需体现行业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核心专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现代制造类产业体系相匹配,以此为基础对专业群进行总体规划.以长沙南方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以机械装备产业为导向建立专业群,对先进的光机电气一体化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人才技术含金量的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观摩式学习,基于当前机械制造类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专业群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程及拓展课程;基于岗位要求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打造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相融合的课程平台,体现了开放、共享的课程设计理念.
图3 专业群内针对不同专业设置课程模块
基于岗位要求建设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实践体系,对职业资源以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扩充、完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专业群,实现各种专业群建设资料、教学资料的开放共享,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及效益,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有效满足.专业群内部的各个专业存在相同性,也存在差异性,通过各专业融合交叉、相互渗透的方式实现互补.这样一来,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及实验设备成本投入会大大减少.此外,高校在开展专业群实践活动时,可以积极主动地联系相关企业,与企业展开合作,实现企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对专业教师、企业员工培训平台进行有效夯实,全方位提升专业群的工作成效,包括培训教师、更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鉴定技能、维修设备等等,这不但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制造类企业进步发展[7].依托专业群实践平台进行实训场地、实习基地的分类建设,不但能对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的共同要求进行有效满足,还能满足专业群内部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就具体建设方案而言,以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为核心展开实训基地建设,包括3D打印研究室、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室、智能机床实训室等等;在校内进行工作室的组建,人员可由优秀专业教师与行业骨干构成,以“传帮带”的形式促进实践教学,组织项目研发、技能培训等教学工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进行产教融合平台的打造,构建科学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机械制造专业群与产业链之间的科学对接.
综上所述,作为国内版本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对于我国制造类行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我国制造类行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建设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必须全方位考虑该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适合现代制造类行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机械技术人才.基于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基于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机械制造专业技术群,基于岗位要求建设机械制造专业群实践体系,不断优化专业群结构,综合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准,将高校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