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以苏州为例

2019-05-05 03:44陆杰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苏州市增加值

□陆杰

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促进工业技术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产品及生产模式的关键环节。本文全面分析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关性分析及与国内一线城市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微笑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布局中,设计和研发,以及物流与销售主要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控制,我国只能做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这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苏州是全国最大的制造业城市之一,但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仍不发达,需要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有效嵌入制造业价值链,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综述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苏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服务业新兴技术蓬勃发展,金融、研发、物流、信息、软件、商务等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也逐渐从制造业剥离,成为促进工业技术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产品和生产模式的关键环节。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动园区提高集聚发展水平,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通知》提出: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软件、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业,力争到2020年,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5%以上,生产性服务业配套齐全、特色鲜明,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生产性服务业开始进入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Machlup(1962年)率先较为明确地探讨了生产服务的概念,认为生产服务业必须是产出知识的产业。Browning和 Singelman(1975年)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那些知识密集,为顾客提供专业性服务的行业,如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济等。Hubbard&Nutter(1982年)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相对,凡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行业均属生产性服务业。Gruble&Walker(1989年)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而其产出包含着大量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所以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提高资本和知识密集度,促进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侯学钢(1997年)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也可称为厂商服务业,它随着西方“工厂制度”的确立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为社会物质生产提供各种非实物形态的、服务业产业。

由于研究的背景和侧重点的不同,国内外理论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并不一致,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基本达成共识,即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们进入经济各个部门和组织的生产活动中,并且一般具有相当的知识含量。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界定

2015年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制定印发了《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为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和分析提供了统一的标准。《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标准(2015年)》中,关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范围的定义是: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相关活动的产业。

综合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和统计概念的科学性,通过参考各地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初步界定,本文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作为行业类别选取依据,以《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标准(2015年)》作为概念选取依据,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F),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G),批发业(H),金融业(J),租赁和商务服务业(L),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M)”等六个行业作为研究苏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范围。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性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比重持续提高

2017年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5277.4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041.4亿元,年均增速达10.3%,比GDP增速高2.7个百分点。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7年占比达30.5%,比重比2013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呈稳步上升的态势。

(二)新兴服务业持续发力,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苏州产业升级速度不断加快,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分别以年均26.4%、16.8%的增幅领跑各行业,五年来占比分别提高2.7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以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在下降,分别以6.1%、6.0%的增速在各行业排名垫底,五年来占比分别下降7.1个百分点、2.2个百分点。金融业保持平稳,年均增速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为各行业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保障。

(三)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拉动贡献率日益提升

2017年,苏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8.2%,是全市三大产业中发展最快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2017年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66.5%,比2013年提高8.9个百分点,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贡献率稳步提升,分别比2013年提高7.1个百分点、8.3个百分点。批发业贡献率17.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贡献率1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贡献率11.7%,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行业。

表1 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情况

表2 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贡献率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为了验证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关性,选取了苏州2012年~2017年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与制造业增加值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一)相关系数分析

从相关系数来看:制造业与各行业相关系数都较高,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关系数最高达0.98,除与金融业的相关系数较低以外,其余各行业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9,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行业与制造业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反之,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两者具有很高的契合度。

(二)回归分析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为进一步验证各行业对制造业的推动力,通过建立线性模型的方式,制造业增加值作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的六大行业作为自变量进行模拟线性回归分析。线性回归方程如下:Y=C+aX1+bX2+cX3+dX4+eX5+fX6,Y代表制造业增加值,X1、X2、X3、X4、X5、X6分别代表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C 为待定系数,a、b、c、d、e、f为估计参数。

经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发现批发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不显著,对批发业进行剔除,最终拟合结果如下:

(三)结论分析

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力最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每上升1个单位会拉动制造业增加值1.475个单位。苏州是制造业大市,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与制造业息息相关,正处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苏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对工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强大的拉动力表明苏州制造业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工业互联时代,苏州制造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有力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2.金融业拉动力仅次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每上升1个单位将拉动制造业0.569个单位。金融业增加值总量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很高,是制造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器,也是保持苏州制造业发展的基石,金融业的平稳增长有助于为制造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保持金融业稳定对制造业意义重大。

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拉动力分别为0.305、0.263、0.107,相对较弱,商务服务与制造业发展有较高的关联性,制造业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相对较小的拉动力说明了苏州市科研成果转化与工业制造的结合还相对薄弱,后续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制造业的保障行业,对工业的拉动力有限,后续应加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提档升级,为制造业提供优质的基础性保障。

生产性服务业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比较

(一)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低、上升速度慢

从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比较来看,苏州市与这些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与北京相比,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差27.6个百分点,与深圳、杭州相比也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从比重上升情况来看:5年间杭州上升17.1个百分点、上海上升了5.9个百分点,苏州只上升了3.4个百分点,2012年比重苏州市还高于杭州,到2016年比重远远落后于杭州,与这些城市相比,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占比低,上升速度慢的走势。

(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几乎全面落后

从行业占比来看: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批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处于中等水平,作为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都是5个城市中最低的,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还不小。2016年苏州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只有2.5%,与最高的杭州相比相差12.8个百分点,与倒数第二的上海还有3.3个百分点的差距。2016年苏州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只有1.4%,与最高的北京相比有8个百分点的差距,与倒数第二的杭州、深圳相比还有1.3个百分点的差距。

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一)加大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扶持力度

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国内一线城市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方面,与这些城市相比已全面落后。下一步要加大对新兴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对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加大财税优惠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行业发展,同时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成长型、初创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要围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规模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合作对接。要进一步引导大中型科技企业的研发机构为行业提供集成化研发服务,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面向社会的独立研发机构,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追赶。

(二)稳定金融业发展,提升金融业发展水平

金融业是苏州生产性服务业的短板行业之一,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是苏州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基石。要围绕建设“对接上海、服务苏州、延伸辐射”的苏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目标,深化金融改革,高质量对接上海金融中心,发展金融创新,加强金融合作,实现金融的融合与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要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和通道,定期组织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对接,实现好的项目有资金,好的企业有政策,及时解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瓶颈,为企业的成长创造支撑条件。

(三)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围绕重点打造的制造业集群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以促进工业和服务业融合互动为导向,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交通、医疗、旅游、金融等重点领域,着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体验经济,集聚提升服务业载体,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制造业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上向研发和营销等“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将一些生产性服务环节尽快剥离出去,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帮助建立和发展特色鲜明、集聚效应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集聚区。

(四)加快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

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现代物流、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流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要进一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GPS等技术,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扶植一批重点物流企业,为实体经济提供强大的服务保障。要完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不断完善细分的商务服务业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快商务服务业品牌建设,提高品牌影响力,来提升商务服务业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生产性苏州市增加值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