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栓塞术与血管夹闭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效果比较

2019-05-04 13:40刘国华周于凡易何娟程志刚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7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急性期

刘国华 周于凡 易何娟 程志刚

[摘要]目的 比较血管内栓塞术、血管夹闭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1组(81例,行血管夹闭术)和观察2组(76例,行血管内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医疗费用、住院用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门诊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观察1组,医疗费用高于观察1组,住院用时短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低于观察1组,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脑缺血、动脉瘤破裂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栓塞术、血管夹闭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治疗,患者的预后效果均良好,前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感染率低,后者医疗费用低、血管痉挛少。

[关键词]急性期;颅内动脉瘤;血管夹闭术;破裂;血管内栓塞术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3(a)-0095-04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以患者动脉管壁异常膨出为特征的颅脑疾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血管炎、高血压、动脉硬化为该疾病的常见诱因,疾病多发于中老年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病变部位主要为脑底动脉环[1]。90%患者在破裂出血前无明显体征,多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才会出现全身性症状、局灶性神经症状,若瘤体破裂急性期不及时治疗可造成脑组织受损,引发脑积水、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使患者的生命安全遭受威胁[2]。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以手术为主,包括开颅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血管夹闭通过阻断病灶血供,不仅能避免再出血发生,还不会影响脑组织正常血运,而血管内栓塞术通过将瘤囊内血液排出,来降低瘤体再破裂出血的概率[3]。两种术式的疗效均确切,但有关两者治疗的优劣尚无定论。本研究选取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血管内栓塞术、血管夹闭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效果,以期为今后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无言语、精神障碍;无手术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者;符合手术指征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存在严重器质性功能疾病、慢性病、传染性疾病;处于哺乳、妊娠期女性;临床资料不全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1组(81例)和观察2组(76例)。观察1组中,男38例,女43例;年龄34~72岁,平均(51.9±3.8)岁;瘤体直径0.3~1.4 cm,平均(0.8±0.2)cm;多发瘤5例(11个),单发瘤76例(76个)。观察2组中,男36例,女40例;年龄32~71岁,平均(51.4±3.6)岁;瘤体直径0.3~1.5 cm,平均(0.8±0.3)cm;多发瘤3例(6个),单发瘤73例(73个)。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瘤体直径、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观察1组患者行血管夹闭术,患者麻醉后以CT定位瘤体,根据动脉瘤位置消毒手术区域后,选择翼点入路,依次切开皮肤、脑膜,注意保护面神经、颞浅动脉,监测颅内压,开放侧裂池、鞍上池,引流脑脊液减压。充分显露载瘤动脉,明确血管关系,对瘤颈解剖,为控制血压可使用临时瘤夹阻断血流,后根据患者的瘤颈宽度、长度及动脉瘤与血管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在调整适当角度、位置后完全夹闭动脉瘤,在止血后对脑膜进行缝合。若患者存在严重脑水肿情况,可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缝合头皮。

观察2组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术前2 h静脉推注5000~7000 U肝素钠,术中肝素钠持续给药1.25 g/h,确保患者活化凝血时间在300 s以上;术中行全麻,经股动脉插管行DSA检查,根据动脉瘤大小、位置与周围血管关系以及瘤颈情况等选择合适弹簧圈,依据DSA选出最佳操作角度将导引导管置于颈内动脉远端,将合适微导管末端置于瘤颈1/3处,前端置入动脉瘤内,将弹簧圈填塞于瘤体内,行DSA检测瘤体栓塞妥善,远端无血管分支后,行水解解脱,撤出导管;术后微量泵注抗血管痉挛药(尼莫地平),以沙袋压迫穿刺部位,要求患者24 h绝对卧床制动。所有患者术后均严密监测神经功能、生命体征,行常规降颅压、控血压、抗感染、抗血管痉挛等。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医疗费用、住院用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感染、血管痉挛、脑缺血、动脉瘤破裂);所有患者均门诊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的预后情况。预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估,总分5分,其中1分:死亡;2分:植物生存(仅存最小反应);3~4分:残疾(清醒,生活需要照料);5分:良好(正常生活恢復)。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

观察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观察1组,医疗费用高于观察1组,住院用时短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低于观察1组,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脑缺血、动脉瘤破裂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诱发脑血管意外的高危因素,动脉瘤破裂后不仅易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急性期出血还会造成颅压上升、血肿形成,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若治疗不及时可致脑干损伤、猝死等,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疾病临床致残、致死率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4-5]。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中血管夹闭术为早期疾病治疗常用显微手术。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1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9.1%,与观察2组的7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管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较好,均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手段。栓塞术为临床新型技术,具有微创优势,其通过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栓塞,以达到阻止出血再次发生的目的,同时术中采用DSA检查,不仅能定位病变、评估病情,还能明确瘤体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使得介入治疗安全性提高[6-7]。夹闭术中开颅在直视下操作,能有效清除脑内血肿、出血,同时术中夹闭动脉瘤,可避免再次出血发生、减少血管痉挛,故患者预后效果良好[8]。

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观察1组,医疗费用高于观察1组,住院用时短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2%,與观察1组的9.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低于观察1组,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栓塞术术中无需开颅,不仅术后感染率降低,且对人体创伤小,术中对脑组织、血管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适用于对开颅不耐受、年龄较大以及瘤体位置较深者[9-10]。但此术式治疗费用较高,同时由于术中操作主要通过微导管将弹簧圈填塞瘤体,后期出血复发率较高,且不能解除颅内血肿、大动脉瘤占位效应,术后血管痉挛发生率较高,故不适用于载瘤动脉严重迂曲、血管痉挛严重、颅内压高等患者的治疗,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还有形成血栓的风险[11-12]。血管夹闭术可直接清除脑内血肿、出血,夹闭动脉瘤,有效改善血管痉挛,后期复发率低、治愈率高,但开颅手术对人体创伤较大,同时由于人体颅内情况复杂,行血管夹闭术不仅对手术者技术要求较高,且术中操作耗时较长,还易损伤血管、脑组织,加之术中患者颅内暴露于空气中,以引发感染,故该术式适用于瘤体较大、颅内血肿形成、载瘤动脉位置复杂者的治疗[13-17]。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在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综上所述,血管内栓塞术、血管夹闭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治疗,患者的预后效果均良好,前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感染率低,后者医疗费用低、血管痉挛少。

[参考文献]

[1]曾庆,周国平,曾宪强,等.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 20(21):75-79.

[2]李爱国,刘之彝,龙晓东,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和颅内夹闭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外科杂志,2018,26(7):497-500.

[3]邹亮,王伟,李双.动脉瘤颈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5):70-72.

[4]林通,谢庆海,彭涛,等.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影响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7):123-124.

[5]呼铁民,于淼,张继伟,等.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夹闭术与介入治疗的近期预后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6):3192-3195.

[6]赵平,王雄伟,汪雷,等.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 21(5):281-282,316.

[7]游文良,张海涛,姚小峰,等.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6,25(5):367-369.

[8]吴毅,刘成辉,陈旭,等.血管内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8,8(7):213-216.

[9]冯大勤,黄玮.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14(2):173-175,179.

[10]伍杰,杨铭,李俊,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相关并发症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 19(4):196-199.

[11]药天乐,赵学明,郝解贺,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41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1023-1024.

[12]张应春,时国兵,肖世勇,等.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6):15-16.

[13]黄清海,杨鹏飞.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11):606-616.

[14]陈志华,邹振亮,毛国华,等.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6, 45(21):2962-2965.

[15]郭金满,胡火军,王雄伟.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8):1600-1601.

[16]魏海亮,李翠君,刘吉祥,等.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近远期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8):84-87.

[17]曹彦鹏.血管栓塞术及显微手术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2):160-162.

(收稿日期:2018-10-22  本文编辑:任秀兰)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急性期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急诊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CT定量测量老年COPD急性期患者支气管壁厚度的价值
CT联合MRI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臭氧治疗对急性期脑梗塞血清谷氨酸浓度的影响研究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