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勇 秦徳广 杨灵 陈检根 黄志鹏
[摘要]目的 探析手工压迫、血管压迫器和血管缝合器三种止血方式用于脑血管介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我科收治的102例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历号将其随机分成手工压迫组(40例,手工压迫止血)、血管压迫器组(40例,血管压迫器止血)与血管缝合器组(22例,血管缝合器止血)。术前与术后1 d及3个月检测穿刺部位及附近3 cm内股动脉最小内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观察三组患者是否出现血栓、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等,并比较三组患者的并发症(血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的股动脉最小内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缝合器组患者术后1 d及3个月的股动脉最小内径均显著小于手工压迫组和血管压迫器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均显著低于手工压迫组和血管压迫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动静瘘及假性动脉瘤。血管缝合器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手工压迫组和血管压迫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压迫器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手工压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行股动脉穿刺术后予以血管缝合器止血方式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舒适度更高,起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術;血管缝合器;血管压迫器;手工压迫
[中图分类号] R4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3(a)-0084-04
脑血管介入治疗最常见的穿刺入路是经股动脉途径,但术后易发生出血、血肿、血栓、假性动脉瘤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且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也易出现排尿困难及腰酸背痛等不适感觉[1-2]。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如何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等问题备受医务人员关注。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析手工压迫、血管压迫器和血管缝合器三种止血方式用于脑血管介入的临床效果,以期探索一种更加安全、有效、舒适的股动脉止血方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我科收治的102例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7例,女45例;年龄54~70岁,平均(64.5±3.2)岁。纳入标准:年龄<80岁;经股动脉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信息化交流能力;患者或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智力障碍者。按照病历号将其随机分成手工压迫组(40例)、血管压迫器组(40例)与血管缝合器组(22例)。手工压迫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4~70岁,平均(64.5±3.4)岁。血管压迫器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4~70岁,平均(64.6±3.2)岁。血管缝合器组中,男性12例,女10例,年龄54~70岁,平均(64.6±3.2)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仪器
TUS-A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日本东芝公司)。
1.3方法
手工压迫组:在穿刺点上方5~10 mm股动脉搏动明显处逐渐加压,拔出鞘管,根据右足背动脉搏动和下肢紫绀情况,调整压力使其大致保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压迫15 min左右后抬手,穿刺点无出血、渗血后加盖敷料,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 kg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 h,12~24 h后下床活动。
血管压迫器组:选用天津怡美公司生产的YM-GU-1229动脉压迫止血器,先将鞘管适度外撤2~3 cm,找准血管穿刺入口位置,在穿刺入口上方覆盖约仿生压板面积2倍的无菌纱布垫,将压板压紧穿刺点,固定两侧胶带,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6~8周后拔除动脉鞘管,通过透明基座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并旋转手柄加压到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为宜,用胶带固定基座。嘱患者在止血器压迫2 h后,制动肢体可平移,6 h后可缓慢侧身,8 h后解除压迫器在床上坐起或下床活动。根据足背动脉搏动强弱每2小时可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1/2~1周进行减压1~3次。
血管缝合器组:选用由雅培公司生产的Perclose缝合器,经鞘管送入直径0.035英寸J型导丝,拔除鞘管,手压穿刺点止血。经导丝缓慢送入Perclose操纵杆,直到观察孔搏动性喷血。张开缝合翼,操作环柄送入自动缝合针后,拉出缝合线,收回缝合翼。撤除Perclose操纵杆和导丝。缓慢逐渐用力牵拉渔夫结一端,收紧结扣,缝合穿刺点。将打结杆沿缝线送入血管穿刺口附近,进一步收紧结扣。穿刺点不出血后盖敷料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者卧床制动4 h后,可逐步下床行走。
1.4观察指标
①术前与术后1 d及3个月采用彩超(彩超由专人负责)检测穿刺部位及附近3 cm内股动脉最小内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并查看三组患者是否出现血栓、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等;②比较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血肿(小血肿:平均血肿直径2~5 cm;大血肿:平均血肿直径>5 cm)、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止血时和(或)止血后24 h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需快速补液和(或)阿托品、多巴胺等治疗。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及3个月股动脉最小内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的比较
三组患者术前的股动脉最小内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工压迫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股动脉最小内径小于术前,术后1 d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压迫器组患者术后1 d及3个月的股动脉最小内径均显著小于术前,术后3个月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縫合器组患者的术后1 d及3个月的股动脉最小内径均显著小于术前,术后1 d及3个月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缝合器组患者术后1 d及3个月的股动脉最小内径均显著小于手工压迫组和血管压迫器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均显著低于手工压迫组和血管压迫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三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
与手工压迫组同期比较,*P<0.05;与血管压迫器组同期比较,#P<0.05
2.2三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血管缝合器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手工压迫组和血管压迫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压迫器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手工压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脑血管经股动脉介入术后以手工压迫止血、血管压迫器止血、血管缝合器止血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术前的股动脉最小内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缝合器组患者术后1 d及3个月的股动脉最小内径均显著小于手工压迫组和血管压迫器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均显著低于手工压迫组和血管压迫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动静瘘及假性动脉瘤。血管缝合器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手工压迫组和血管压迫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压迫器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手工压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景伟等[4]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目前临床常用的股动脉穿刺点止血方式有手工压迫法、血管压迫器压迫法和血管缝合器缝合法等。手工压迫法应用最为广泛,优点在于经济、节省费用,其他止血方式失败最终仍需该方法解决和补救[5-6]。但其缺点也突出,表现在医生和护理工作量增大,止血操作时间长,长时间制动卧床导致血栓性疾病等发生率明显提高,发生血管迷走反射的概率也显著增加[7-8]。与手工压迫方法比较,血管压迫器最大的优点是不增加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且可在初次穿刺后5~7 d再作为穿刺路径,且该装置未完全阻断股动脉血流,不会导致严重的肢体缺血,但持续较高的压力压迫仍有迷走反射发生的可能。为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和减少穿刺局部的并发症,各种以缝合和胶原为基础的动脉穿刺闭合器(arterial puncture closing devices,APCDs)已用于临床[9-10]。分析显示APCDs与手工压迫法均能对局部穿刺处有效止血,且能够明显缩短止血时间和患者制动时间,进而缩短住院天数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接受APCDs的患者腹股沟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并不低于手工压迫法[11-12]。另一项关于APCDs的包括37 066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手术压迫法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PCDs,手工压迫法比APCDs更安全[13-15]。本研究分析探讨了三种止血方法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效果,笔者认为应根据股动脉鞘的粗细、手术时间长短、患者病情需要或者患者的医嘱遵从性来决定术后的压迫方法[16-17]。
综上所述,脑血管行股动脉穿刺术后予以血管缝合器止血方式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舒适度更高,起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艳杰,钱玲玲.不同止血方法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应用效果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2012,15(10):147-148.
[2]王旭,屈伸,万定,等.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预防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7,34(1):161-162.
[3]罗宁,戚微微,崇王霞,等.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路径改变对选择性插管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21(12):177-185.
[4]张景伟,李海涛.脑血管病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7(2):126-143.
[5]王春明,谭晓,于雷.血管缝合器在股动脉穿刺病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16(2):161-162.
[6]宋松林,熊斌,郑传胜,等.评估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7,9(7):177-185.
[7]陈章强,姚薏,戴军,等.血管缝合器和血管封堵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临床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6):696-699.
[8]季欣桐,马小二,范云智,等.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血管缝合器、动脉压迫器止血效果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31):93-95.
[9]陈章强.双把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主动脉DebakeyⅢ型夹层介入治疗中疗效[J].中国循环杂志,2015,9(Z1):177-185.
[10]刘诗梦,慈红波,方清波,等.不同止血方式在腹主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21(1):116-118.
[11]Nikolsky E,Mehran R,Halkin A,et al.Vascular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arteriotomy closure devic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procedures:a meta-analysis[J].J Am Coll Cardiol,2004,44(6):1200-1209.
[12]沈鑫,李军荣,李圣华.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脑血管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4):353-355.
[13]杨楠,王伟,杨素红.手工压迫止血与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脑血管介入术后止血效果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5,36(12):1952-1953.
[14]李玉芳,叶荣珍,刘爱叶,等.改良国产YM-GU型动脉压迫器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7):599-601.
[15]沈鑫,李军荣,李圣华.Angio-Seal血管封堵器与人工压迫止血在脑血管介入诊疗术中的作用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6):736-738.
[16]周娜,宋其琴,黄岸容.围手术期护理支持对择期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5):112-115.
[17]吴卫东,李菁华,杨莉.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对股动脉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22(27):76-77.
(收稿日期:2018-09-10 本文编辑:任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