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话题链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的

2019-05-04 04:28陈红邓仁华
关键词:对比分析主题主语

陈红 邓仁华

〔摘要〕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无论是在语篇的构建还是在语篇的翻译中都尤为重要,话题链是构建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种统摄机制。因此,文章结合汉英两种语言在主语、主题和话题链方面的差异,对柳宗元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及其英译本(罗经国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的英译文基本忠实于原文,但在话题链的衔接方面需要完善,以保证译文的衔接和连贯,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从而提升译文质量。

〔关键词〕 主语;主题;话题链;《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2-0047-06

引 言

话题链和话题结构是翻译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有不少学者研究如何将话题链和话题结构应用于英汉翻译实践,如徐莉娜[1]在对比英汉语类型差异的基础上探索了主谓句向主题句转换的翻译策略,她还研究了英译漢话题句取向翻译模式,并提出了主谓句转换为“话题—说明”句的5种模式[2]。刘富丽[3]探究了英汉翻译中的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规律,指出只有顺应译语主位推进规范,才能构建出衔接得当和语意连贯的译文,再现原文信息结构所产生的交际效果。

此外,孙坤[4]探究了话题链在英汉篇章翻译中的应用策略与模式,指出话题链是汉语篇章组织的核心机制之一,对汉英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钟书能[5]探究了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指出话题链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中以零形或有形的手段统摄整个篇章,因此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在篇章衔接和连贯形式以及文体风格上存在许多差异,对话题链进行解构与重构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话题链的理解和释义直接关系到译文翻译质量的好坏[6]。

可见,在汉英篇章翻译中,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对等,也要注重动态对等[7],即关注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篇章的衔接和连贯在原文和译文中的对等。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如何应用话题链在汉英篇章中的统摄作用来提升译文的翻译质量。不过,相关的研究多属于理论探讨(如孙坤[4]),或只适用于处理单句(如徐莉娜[1][2])。虽然有少数学者(如钟书能[5][6])将话题链应用于汉英篇章翻译,但其分析的篇章主要以游记、人物传记等写景记人语篇为主,对其他类型的语篇(如议论文和叙事语篇等)却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选取古文名篇《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这一叙事语篇及其英译文(罗经国[8]译)作为研究对象,从主语、主题和话题链的角度对其古代汉语原文、现代汉语原文和现代英语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汉英语言在主语、主题和话题链处理上的差异, 特别是探讨话题链在叙事语篇中的统摄作用以及在汉英翻译中的差异,以期为翻译研究和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期望为翻译研究提供另一视角。

一、 主语、主题和话题链

汉英两种语言具有相似性,也具有显著的差异。语言学界普遍将汉语归为主题显著的语言,而将英语归为主语显著的语言,即汉语突出的是主题而不是主语,英语突出的是主语,并且英语的各个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是依据其与主语的关系疏密程度而定的[9]。因此,一般情况下,英语句子的主语必不可少,而汉语则可以省略主语,从而促成了零代词的产生。因此,汉英两种语言若要进行翻译或者语码转换,则必须合理处理“主语”和“主题”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主语和主题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核心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讨论[10] (165),国内外语言学研究者们经常将主语和主题进行对比研究。Halliday & Matthiessen[11] (78)认为主语是命题中的重要成分,也是决定命题真实性的基础和动作的施行者。石毓智[12]认为主语常常居于句首,具有认知上的凸显性,所以可以被看作无标记的主题。但对于有标记的主题,人们常常将其与主语混淆。他认为主题是句子里表示语境中已知的成分和句子其余部分的陈述对象;在英语等多种语言中,主题常常是无标记结构中的主语,当主题和主语不一致时,主题常常带有某种标记标示,英语的有标记的主题结构通常是把一个成分置于句首[12] (166)。主语一般要求是定指的,且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名词词组或名词性从句担任。除祈使句外,英语句子的主语必须是显性的,而汉语句子的主语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如无主句)。

曹逢甫[13] (36)指出汉语主语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主语总是不带介词的;从位置上来说,主语总是动词左边第一个有生名词组或者是紧挨动词前面的名词组;主语与句子主动词总有某种选择关系;主语在同指代名化或删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反身、系列动词结构、祈使和同等名词组删略)。

曹逢甫[13]还提出了“主题串”(即“话题链”)的概念,认为“主题串”是在同一话题统摄下,由一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确保某一旨意得以连贯的语段(段落)或篇章,是主题句与述评句组成的连贯性篇章(段落),其中主题是几个分句的“公分母”[13] (40)。杨彬[14]认为话题链是(叙事性)语篇建构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由具有同指关系的NA(名词性回指)、PA(代词性回指)和ZA(零回指)等三种形式的话题引领的单个或多个小句联缀而成的话语链条。可见,话题链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回指,其中包括名词与名词、名词与同义词、名词与代词、名词与零形、代词与代词和代词与零形之间的回指。也就是说,作者在重提前面提到的人物、事物、事件、概念、现象等可用名词、代词、同义词、或零形来指代这一事物。

在汉语中,主题总是占据主题串(“话题链”)首位,且可以由四个停顿语气词[“啊(呀)、呢、嘛、吧”]之一将其与句子其余部分隔开,它必须是定指的已知信息,可由名词、代词和名词词组充当;主题是语段概念,具有延续性,常常可以将其语义范围扩展到一个句子以上,并且它在主题串中控制同指名词组代名化或删略,但它在反身、被动、同等名词组删略、系列动词和祈使化过程中不起作用(除非它在句中本身也是主语)[13] (38-39)。

由于话题链涉及一个以上的分句,同一主题往往以原形、变形或零形三种方式映射到各分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在第一分句(即主句)的主位上,汉英主题一般都以全称名词或代词的形式直接投射,并且经常与主语实现重合;从第二分句开始,英语主题往往以变形(以代词为主)的方式映射到主语或宾语位置之中,而汉语主题经常诉诸零形的方式(偶尔使用变形)投射到各分句的主语或宾语位置之中。主题与主语或宾语常常发生重合之后蛰伏在一个话题链上,确保主题的连贯一致。

汉英篇章段落意识往往是不同的,因此汉英语的段落结构也不同[15](6-8)。Bander[16]和Quirk et al[17]指出英语的一个段落只允许容纳一个话题,一个段落基本是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而汉语的一个段落可以容纳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话题,因此一个段落也就可以包含几层意思[18][19]。也就是说,汉语中的一个语段往往蕴含一个以上的话题链,而英语中的一个语段仅存在一个话题链[18] (59)。陈伟英[18](59)认为“篇章是多重主题链(即“话题链”)的组合”。

总的来说,主语是句法概念,强调结构形式特征,而主题是篇章概念,突出语用语义特征;主语与谓语动词有某种选择关系,主题与各句子的主语有某种转喻关系;主语与主题虽然不同但可通达。主题有时也是主语,主语有时也是主题,尤其是主语与主题同时处于主位位置时。主题统摄主语,但主题寄生于主语之上;主语可以单独存活,但主题必须在两个分句以上(即靠两个以上的主语)才能存活。两个不同的话题链之间一般用全新名词或名词词组来标示。同一话题链中,主题的延续依靠转喻投射的认知机制,第一次投射往往使用全称名词,第二次以后的投射经常使用代词或零形。第二次以后的投射若还是使用全称名词则一定是有语用意图。

二、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原/译文

对比分析

汉英篇章段落意识存在显著差异,汉语的一个段落可以容纳几个主题(即汉语的一个段落可以包含几个中心思想),而英语的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题(即英语的段落基本上只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英语的一个段落可以依靠主题句和辅助句清晰地得到识别,而汉语的一个段落可以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主题,因此要完全依靠读者的语感加以识别。英语语篇中的主题必须以名词或代词的方式映射到各分句中,但以零形的形式进行映射却比较少见。汉语的主题则可以以原形、变形或零形的形式投射到话题链上各分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有鉴于此,汉英篇章翻译中通常需要重新组织段落结构。下面将通过《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的原/译文的对比分析来说明在翻译中如何通过话题链的统摄作用来重新组织译文的段落结构。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古文名篇,作于公元 812年。柳宗元时任永州司马,其上司刺史韦宙,乔迁之时,邀其为新居作序。此序文笔巧妙,洋溢出韦使君的乔迁之喜和清明之治,使人心生一种顺应自然的美感和积极向上的情怀。《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的原文如下: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奧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因《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的篇幅较长,所以我们将选取其中主语、主题和话题链较为明显的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古代汉语原文、现代汉语原文及其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第三段。

古代汉语: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现代汉语:

永州位居九嶷山的山脚下。那些当初整治规划此地的人,围绕着山修建了永州城。城中满是山石,被深草丛遮蔽着;城中有山泉,却被泥土所埋没。毒蛇在这里穿梭盘踞,野兽在这里追逐出没。茂盛的树与样子丑恶的树,好看的花与有毒的草,杂乱地生长在一起,因此永州被称为污秽的荒凉之地。

罗经国译:

Yongzhou is in fact at the foot of the Jiuyi Mountain. The earliest planner built the city around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There are rocks, but they have been tangled in thick weeds. There are springs, but they have been choked in thick mud. It has become a place inhabited by venomous snakes and frequented by wild cats. Luxuriant trees intermingle with rotten trees and beautiful flowers with noxious weeds. They contend with each other in violent confusion. The place is indeed a rubbish heap.

从这一段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可以分析得出,该段的主题是永州城,第一句的主语是永州,主题也是永州,主语和主题重合。后面的“城和 ”则分别以全称名词和零形的形式回指永州城,形成完整连贯的话题链。在英译文中,从第一句的主语Yongzhou ,到后面以 the city, it, the place 来回指主题Yongzhou。但值得注意的是译文中的两个“there”只是表达存在意义,并不指代具体的地点。因此罗经国译文用“there”并不能达到衔接话题链的作用,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可以在两个“there”引导的存在句前加上“in the city”来保证篇章的衔接与连贯。英译文中插入了wild cats, trees, rotten trees, flowers, weeds 这些主题则将话题链的连贯性切断了。按照英文的习惯,一个英文段落中只能包含一个主题,因此这一部分应当另起一段。而汉语一个段落中则可包含多个主题,该段中“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似乎将主题的连贯性打断了,但是后面的“号为秽墟”则以零形回指的方法将主题又回归到永州城。

因此,考虑到话题链的连贯性以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可将“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这一部分译为:“In the city there are rocks tangled in thick weeds and there are springs which have been choked in thick mud. It has become a place inhabited by venomous snakes and frequented by wild cats. Moreover,there are luxuriant trees intermingling with rotten trees and beautiful flowers with noxious weeds, which contend with each other in violent confusion.修改的譯文中Moreover之后的零形与前面的“(In) the city”,“It”和后面的“The place”,形成完整连贯的话题链,从而保持译文的连贯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四段:

古代汉语:

①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 ②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 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③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该段只有一个总主题即韦公新居,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

①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

现代汉语:

①韦公到永州担任刺史,已过了一个月,政事治理得很好,辖区内太平无事。他查看了当地的地形,觉得很奇怪。于是他让人割掉丛生的杂草,铲去那里的污泥。割掉的杂草堆起来像小山一样,清除了污泥后的泉水透彻清亮。

罗经国译:

①Wei Gong had made great administrative achievements a month after his arrival at the post. There was nothing more for him to do. He was surprised at the sight of this neglected wilderness. He gave instructions to clear the ground of weeds, sweep and clean the paths, heap the weeds into a manmade hill, and cleanse the water of the springs to make it crystal clear.

从第一部分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主题是韦公,第一句的主语是韦公,后面的四个 以零形的方式回指前面的主题,使该部分形成完整连贯的话题链。而英译文中则以Wei Gong, his, him, he, he 来将该部分的主题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话题链。值得注意的是,“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 ”这一部分可改译为:He gave instructions to clear the ground of weeds and sweep clean the paths, heaping the weeds into a manmade hill and making the water of the springs crystal clear.即用连词and , heaping 和making 作结果状语来使文章衔接得更加得当,相比于罗经国先生译文更加符合英语段落的习惯,同时也更突出该段的主题He(韦公)及他下达的旨意产生的效果。

接下来看第二部分:

古代汉语:

②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

现代汉语:

②焚烧了杂草,疏通完河道之后,奇特的美景便一一显露出来了,清泉与浊水分开流淌,好看的与难看的景物也不再混在一起了。看那些树木生长得苍翠清秀,繁茂舒展;看那蓄积的水微波荡漾,曲折环绕。奇异的石头森然而立,散布在四周,有的似排成队列,有的如跪拜之状,有的似站立,有的像卧倒。洞穴蜿蜒幽深,土堆石山耸立。

罗经国译:

②Once the wild rubbish is burned off, the water of the springs flows unobstructed, and beautiful scene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Cleanness has substituted filthiness and fine scenery replaced wilderness. Look at the trees; they are tall and graceful, their branches and leaves spreading in all directions. Look at the streams; they run in a tortuous course, gently rippling. All around are rocks of grotesque shapes and appearance, looking aweinspiring, some arranged in rows, some kneeling, some standing, and some lying prone. The caves are winding and deep, and the small hills rise up abruptly.

从该部分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可以看出,该部分的主题是描写韦公新居内的景物,主要写了清泉、美景、树木、怪石和洞穴小山。虽然每个句子主语不同,但它们反映的主题都是韦公新居内的美景。该部分英译文的总主题是“beautiful scenes”,这幅美景以Cleanness,fine scenery, trees,streams,rocks,the caves和 the small hills这一话题链构成,但在这个总主题之中又包含了两个局部(突出)的主题“trees”和“rocks”,分别统摄两个次要的话题链(trees和their branches and leaves;rocks,some,some,some和some)。总话题链和两个次话题链将主题贯穿起来,从而促进了译文的连贯。

接下来看最后一部分,

古代汉语:

③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现代汉语:

③于是韦公在这里修筑了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里的所有景物,没有不与原有的地形地势结合起来的,在厅堂之下显现出自己的特色。厅堂外面是连绵起伏的峰峦,还有林木笼罩的山麓,她们融为一体,若隐若现。近处连接着碧绿的原野,远处天地交融,一片碧蓝。这些所有的景物全都汇聚在望城楼门内。

罗经国译:

③Wei Gong then has a tall built for his pleasure. Since all things are designed in compliance with the terrain, their beauties are displayed before the main hall and the west and east wings. Outside, there are uninterrupted mountain ranges and high land as well as precipices and the foot of the forestclad mountains. All intermingle with one another. They are sometimes visible and sometimes hidden from view. The green fields stretch far into the distance in union with the blue sky. The watchtower of the hall commands a good view of this scenery.

從该部分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可以看出,该部分的主题是韦公新居的外景,主要写了峰峦、山麓、原野和蓝天这些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该美景的赞叹与喜爱。虽然零散,但是紧扣主题,使篇章具有连贯性。而英译文则用all things,their beauties,Outside,mountain ranges,high land,All,They,green fields,blue sky和this scenery 这些词汇来将文章的主题连接起来,使篇章衔接得当,更加忠实于原文,体现原文要表达的意义。

不过,笔者认为原文“厅堂外面是连绵起伏的峰峦,还有林木笼罩的山麓,她们融为一体,若隐若现。”这一部分的英译文可以修改为:Outside, there are uninterrupted mountain ranges and high land as well as precipices and the foot of the forestclad mountains,all of which intermingle with one another andare sometimes visible and sometimes hidden from view. 修改的译文中的uninterrupted mountain ranges and high land as well as precipices and the foot of the forestclad mountains,all of which 和零形构成一个话题链,使篇章衔接更加紧凑,从而增强语篇的连贯性。

三、 结 语

本文以柳宗元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及其英译本(罗经国译)为研究语料,以主语、主题和话题链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汉英两种语言中主语、主题和话题链的差异对比分析《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及其英译本(罗经国译)。研究表明,把古代汉语翻译成英语时,不仅要注重体现原文的意义,也要注重文章的段落形式是否符合英语的段落习惯,以及词汇的衔接与搭配是否符合英语的惯常表达。汉英两种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处理其主语、主题和话题链之间的差异,以使汉英两种语言的转换更加顺利。本研究从主语、主题和话题链的角度对比分析汉英译文,为翻译质量的评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徐莉娜. 主题句和主谓句的比较与翻译[J]. 外国语,2009,(5):75-82.

[2] 徐莉娜. 英译汉话题句取向翻译模式研究 [J]. 中国翻译,2010,(3):63-69.

[3] 刘富丽. 英汉翻译中的主位推进模式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309-312.

[4] 孙坤. 话题链在英汉篇章翻译中的应用策略与模式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70-74.

[5] 钟书能.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 (1): 85-91.

[6] 钟书能,肖倩玉. 中华文化典籍翻译中话题链的解构与重构机制研究——中华文化典籍英译探微之四 [J]. 外语研究,2018, (1) : 75-80,93.

[7] 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 J. Brill, 1964.

[8] 罗经国. 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9] Li, C. N. & Thompson, S. A.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 Berkeley & Los Angele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10] 石毓智. 漢语语法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11] 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n.) [M]. London: Routledge, 2014.

[12] 石毓智. 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 [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13] 曹逢甫. 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 [M]. 谢天蔚译.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4] 杨彬. “话题链”的重新定义 [J]. 当代修辞学,2016,(1):72-78.

[15] 聂仁发. 汉语主语和话题问题研究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16] Bander, R. American English Rhetoric [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8.

[17] Quick, R., Greenbaum, S., Leech, G. & Svartvik, J.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85.

[18] 陈伟英. 现代汉语主语省略的认知语用研究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19] 秦洪武,王克非. 英汉比较与翻译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主题主语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