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汽车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产业融合重点、未来生产生活新模式,未来对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人才需求量大。高职汽车服务类专业需紧跟汽车智能化发展,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坚定不移走德技并修育人之路,重视通识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育人之路,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师资建设全面与智能汽车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坚定不移走专业集群发展之路,以专业群龙头专业为依托开发新专业,以专业群师资为基础发展核心教学团队,以专业群课程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以专业群基地资源为基础完善实训配套。
关键词:汽车服务类专业;汽车智能化;人才培养;专业开发
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汽车技术、汽车商业模式、汽车后市场相关的汽车维修、营销、维修接待、技术支持等岗位要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对汽车服务类人才的能力素质以及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相关汽车服务类职业教育严重滞后于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比如开设相关专业少、相关应用服务人才培养数量少、能力素质不够全面等。因此,作为开设汽车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急需跟进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新形势,全面考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师资结构等资源供给要素,不断改革或重构教学体系,以进一步推进汽车专业发展转型与升级。
一、汽车智能化发展的现状
(一)智能汽车已成为汽車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智能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智能汽车涉及汽车、交通、通信、互联网、电子、测绘等多个行业[2],集成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多项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目前已成为各国新一轮产业布局的必争之地。
(二)智能汽车已成为产业融合的重点发展方向
传统汽车企业快速转型升级,不断与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等企业融合发展,传统的汽车产业链、技术链和价值链被打破,产业边界日趋模糊,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特征日趋明显。[3]
(三)智能汽车已成为未来生产生活新模式的载体
汽车产品功能和使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步转变为智能移动空间,兼有移动办公、移动家居、休闲娱乐、数字消费、公共服务等功能,已成为车联网数据服务、共享出行等生产生活新模式的重要载体。[3]
二、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人才需求趋势
(一)对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人才的岗位需求数量巨大
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要达到50%[4],中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市场化应用。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国内汽车销量将达到3 000万辆,那么智能汽车将会有1 500万辆,假定汽车行业应用服务人才需求与汽车销量呈正比,比例约为1:2.5,到2020年将会需要600万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人才。
(二)对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全面
智能汽车是车辆、机械、电子、信息、通信、控制、计算机等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要求相关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汽车结构和原理、汽车智能电子技术及系统,还需要掌握智能汽车整体技术架构,传感器的安装、标定、维护,以及油门、刹车、转向等底盘线控技术等,即要求相关应用服务人才具备更宽的知识和技能,很显然,当前职业院校培养的汽车应用服务人才的能力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尚不能满足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服务市场的需求。
(三)对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凸显
智能化的发展使得职业分工由精细化逐步向通用化转变,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具备某项特定的技术,还需要个体具备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适应能力、职业流动能力、职业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和素养。[5]通过调研企业表明,企业在对毕业生要求中更多是素质素养要求,进入企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任务、工作氛围、人际交往,在工作中有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智能化汽车发展趋势对服务人才需求亦是如此,未来汽车技术服务不可避免与人打交道,高素质不但是职业发展需要,也是职业本身需要;同时,维修与检测的相关技能一定是有动脑的技能,简单的技能势必会被机器取代。
三、高职院校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对智能汽车后市场服务关注度不高
国内职业院校智能汽车相关专业,主要在高职院校已经设置并招生,尚未有中职学校开设。高职院校主要设置相关专业为 “汽车智能技术”,截至2017年底,有1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截至2018年底也仅有24所,增长非常缓慢。专业设置主要瞄准ADAS产品开发、智能驾驶系统测试、嵌入式软硬件开发与测试等汽车前市场岗位,针对智能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岗位几乎没有涉及。
(二)对汽车服务类专业自身发展定位不准
由于目前《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与智能汽车相关专业只设置有“汽车智能技术”,因此不少院校只能以此专业来应对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专业。“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在高职专业目录里属于电子信息大类,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汽车智能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具备汽车智能电子系统及电器设计、测试、装配,以及电动汽车维护与测试等能力,从事智能汽车制造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6]可见“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涉及汽车智能电子技术及智能电子系统的研发、辅助设计、测试及维修等, 是瞄准汽车零部件制造,与汽车车辆本身生产、测试和维修关联度不大。对以服务汽车后市场的职业院校,可能要更多去思考如何去瞄准相关车辆本身维护、测试和检修岗位,面向智能汽车后市场服务去开发课程体系,同时也需主动积极申报相关对口专业。
四、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坚定不移走德技并修育人之路
反思已经走过的路,到底是在“制器”多还是在“育人”多?汽车智能化发展是产业革新的结果,职业教育理应跟上时代和产业发展步伐,面对智能汽车是挑战,但更是发展机遇,职业院校应该重新出发,不忘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的初心。
1.重视通识博雅教育。在保障文化基础课开设基础上,要重视通识教育,注重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学生多学科、多思维的能力。尤其是汽车服务类专业属于理工科,学生往往缺乏人文熏陶,考虑开设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交往沟通、音乐欣赏、汽车艺术赏析等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
2.注重职业素养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相关课程在课程开设方面得到了广泛重视和保障,但我们更应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生活过程中、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7]要培养学生去热爱自己所学专业,让他们明白“匠心”初心源自对从事工作的热爱。教师需要通过从专业精神、专业行为和专业形象等多方面实施专业文化育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建立长远人生目标。教师还需要在课程中渗透职业安全、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实施5S管理与考核,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执行职业性质、岗位职责、工作程序以及工作标准等,以规范学生职业行为习惯,提升他们良好职业素养。[8]
(二)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育人之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9],这为职业院校指明专业办学思路,也是应对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人才培养的思路;同时,我们也发现要实现这“三个对接”没有校企合作寸步难行。
1.专业设置离不开校企合作。未来智能汽车绝大部分将以电动汽车为平台,未来对智能汽车的维修服务也一定是在电动汽车基础上。事实上,目前针对电动汽车服务的课程体系还尚未成熟,有对电动汽车修理研究不足的原因,有国家行业维修技术标准和规范还不健全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与企业沟通,没有对到需求企业。对于电动汽车维修岗位描述,惯性思维让我们认为4S店会给权威答复,但电动汽车维修模式相对传统4S店维修有所改变,目前不再只是由经销商全权维修,部分电动汽车零部件由供应商负责检测与维修,而我们校企合作对象很少有此类企业,可想而知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所以,未来智能汽车应用服务类专业应该全面开展与汽车主机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维修企业和共享汽车经营企业的校企合作,动态掌握他们对智能汽车服务人才层次与数量需求,以优化专业结构和规模,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2.课程开发离不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课程观告诉我们,职教课程来源于岗位需求,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一直是我们追寻的目标,这只能要求课程教学更加贴近于实际工作,课程内容必须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只有深度推进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与学校分析交流智能汽车应用服务相关岗位,把相关维修典型案例数据库与学校共享,才能共同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出科学的学习工作任务。学校有必要去主动寻求校企合作,同时,也要让企业明白只有企业主动去参与课程建设,才能真正融合企业自身岗位需求,才能得到需求和满意的人才。试想,智能汽车服务专业没有企业参与,我们的岗位需求就只能依靠猜想,课程设置也只能臆测想象,我们培养的人还会有出路?应对传统岗位也许可以靠借鉴参考兄弟院校经验,但面对全新智能汽车应用服务的职业岗位,不实施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会寸步难行。
3.师资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 。智能化相关技术仍然在发展,相关服务岗位需求还未形成,对于为汽车后市场培养服务人才的职业院校,应对汽车智能化,其关键在師资储备。以往建设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非常高效的路径,不少职业院校与汽车生产企业开展师资合作项目,选拔优秀教师去企业培训最前沿技术,并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考核,培训了一大批优秀“双师”。汽车智能化背景下的双师建设依然值得借鉴,应该积极探索与智能汽车生产企业或者大型零部件制造企业开展师资培养合作。另外,职教20条中也明确要求“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 [9],学校需要主动寻求相关人才资源,常态化与企业沟通交流,让企业工程师了解职业院校教师岗位需求、了解职业院校学生、了解教学过程,尤其是吸引那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高、符合教师条件的专家型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教师队伍。
(三)坚定不移专业集群发展之路
智能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使车辆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控制功能,能综合实现安全、节能、环保及舒适行驶的新一代汽车。由此可见,智能汽车其本质仍然是车辆,所以从智能车辆营销、维护、保养及维修角度,智能汽车应用服务应该归属现有汽车服务专业群发展。
1.以专业群龙头专业为依托开发新专业。不少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和职业岗位设置专业群,以龙头专业牵头,搭建宽基础多方向课程平台,实施课程共享、基地共享和师资共享,依托市场需求不断拓展办学专业方向,增强办学效益,凸显办学特色。[10]目前,高职阶段面向汽车后市场设置的主要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服务与营销、汽车车身维修技术等专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基础和地方需求,选择其中之一作为牵头专业,进行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专业的开发;另一方面,也可根据需要在专业群所有专业开设智能汽车通识课程,扩大现有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
2.以专业群师资为基础发展核心教学团队。智能汽车服务专业必然涉及到汽车维修类、电子类、网络类多个专业的师资,专业集群发展可以共享师资资源。学校应遵循专业群建设的统一要求,集中专业群师资资源,分工合作,有序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项目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开发;可以组织专业群内不同专业教师进行交叉专业培训,促进教师跨专业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为老师搭建智能汽车科研平台,如成立智能汽车教学研究中心,鼓励教师进行产教融合研究,促进专业集群教师在技术、教育、教学等多层面相互交流与学习。
3.以专业群课程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调研分析表明,未来智能汽车应用服务对专业能力要求包括熟悉常见电子元器件、看懂基本电路图、熟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能使用常规的检测与维修仪器设备、能对基本电路进行测试与维修、能对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进行测试与更换、能对网络总线及通信进行测试与维修、能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基本测试等等。因此,对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保留汽车材料、电工基础、机械基础、汽车结构、汽车维护等课程,在专业群课程基础上应强化汽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开设,明确把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传感器检测与维修等课程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当然,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专业还未开设,目前只可能在现有专业增设1~2门课程,但它定会随着产业壮大和分工细化,向系列专业方向课程发展,向多专业方向发展,甚至向智能汽车专业群方向发展。
4.以专业群基地资源为基础完善实训配套。职业院校以专业群为单位建设实训基地,可以极大降低设备、设施和管理成本,提升设备使用率。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专业相关实训项目可以在汽车服务类专业群内共享使用,如电工电子基础、汽车认知、整车维护、底盘系统检修、电器系统检修、车身拆装等实训项目。虽然专业群基地资源可以共享,但在智能汽车应用服务相关专业尚未设置前,应当尽早建立智能汽车实验室,购置相关实验设施设备,为师资提供研究平台,帮助教师解决在技术方面的瓶颈。另外,在智能汽车实训设施设备选配方面,我们应该根据企业实践岗位需求,尽量使用与企业相一致设施设备,避免用实验设备代替实训设备;对于相关智能汽车多模式应用场景和交互过程的课程教学,尽量采用虚拟增强现实展示等信息化技术。
在紧跟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将坚持以技术发展、产业发展、市场发展对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育人之路、德技并修育人之路和专业集群发展之路,一定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也能顺利解决智能汽车应用服务人才的供需矛盾,更好地服务企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雅丽.突破核心技术推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N/OL].中国工业报,[2018-02-05].http://www.stdaily.com/zhuanti01/wrjs/2018-02/06/content_634355.shtml.
[2] 李克强.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网联化[EB/OL].[2016-01-24].http://auto.sohu.com/20160124/n435653366.shtml.
[3] 孫红.电动汽车须跨越性价比超过燃油车的坎儿[N/OL].中国工业报,[2018-01-11]. http://www.umade.com.cn/View/Article/ArticleDetail.aspx?id=3664.
[4] 发展改革委.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EB/OL]. [2018-01-07].http://www.gov.cn/xinwen/2018-01/07/content_5254108.htm.
[5] 石曼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5-7.
[6] 李敏,陶维成,钱峰.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4(6):866-868.
[7] 王波.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育人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16): 46-48.
[8] 谢永东.“一点三面五域”专业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研究——以五年制高职汽车专业为例[J] .江苏教育研究,2017(Z6):12-16.
[9]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10] 王斌.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职教论坛,2018(4):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