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课堂”的设计与构建

2019-05-01 09:43杜广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故事类姑娘小说

杜广运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离不开“问题”这个抓手,“问题”是“留白课堂”的核心。课堂提问的留白,一言以蔽之,就是钱梦龙先生所提出的“问宜曲”。多一点“曲问”,让思考者的思路转一转弯,不仅增加了思维的空间,也提高了思维的质量。我们努力打造有质量的“问题教学”,逐步形成以“设问、解问、追问、新问”为线索的“曲问”教学模式。

《在桥边》中课堂“曲问”

2016年12月,我在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参加“中国高中六校联盟”赛课活动,组委会指定的篇目是人教版高中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中的《在桥边》。早就听闻该校的学生水平很高,备课时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备课和问题预设,但实际上课时学生的水平还是超出了我的预设。我当堂调整授课思路,充分利用“曲问”解决了实际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研习课文,品味情节”教学环节,我预备的问题和预期答案如下。

1.乱数

(1)怎样乱数?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2)为什么乱数?第一段:“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这个工作对我而言是枯燥、无聊、单调、空虚、灰暗的。

(3)我想通过乱数表达什么?我对这个工作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不数

姑娘来的时候,和她同时过桥的人,我一个都没数。

(1)为什么此时会不数?因为我心爱的姑娘此时过桥了,在单调、枯燥的工作中,姑娘的出现就像一泓清泉,冲淡“我”对毫无意义工作的不满,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这是主人公无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了。

(2)姑娘在桥上经过的时候,我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课文第三、四段:“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3)齐读,感受“我”的心理。“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

3.漏数

主任过来检查时,我把她一个人漏数了!

(1)为什么这次我会数得如此认真?主任统计员的出现,这直接关系到我的生计问题。“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2)为什么我数得如此认真,但还是把她给漏数了?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3)姑娘是我的什么?假如换一个姑娘,我会把她漏数吗?毫无疑问,她是我追求的爱情,同时,她又不单单是爱情。那个“可爱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并不代表我的现实追求,所以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换另一个可爱的人,甚至动物,“我”也会这么做。

(4)漏数有意义吗?作者想通过漏数表达什么?“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5)漏数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我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这结果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的主色调还是比较明快的。

可是,当我创设好课堂情境抛出第一个问题时,课堂立即就变成“热闹的课堂”(黑龙江省教研员评课时的评语)。学生们一下子把我镇住了,他们问一答十,不仅在十分钟左右回答了我问的第一个关于“乱数”的问题,还把下面的“不数”和“漏数”的问题也回答了,甚至把下一个环节“探讨问题,分析主旨”的问题也解决了。看来,学生们利用手中的资料和强大的互联网,已经全部读懂领会了小说的内容和主题,我的课堂没法按照原有思路进行下去了。

这使我想到了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长在高三时的无奈,学生屡次要求老师不要再讲了,让他们上自习吧。可能在互联网时代,在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对等的情况下,优秀的学生凭自学已经学会了,不需要老师讲了。可此刻是赛课,我不能让学生用剩余的半个小时上自习呀!我想到了“曲问”,授课思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联系本小说单元的讲授要点之一“情节的摇摆”,我在学生热闹地回答问题结尾时,忽然提出小说的分类。我问,“小说分为故事类小说和非故事类小说,你们认为本文属于那种类型?”“故事類小说。”我接着问:“中国传统小说基本属于哪一类?”“故事类小说。”我又问:“‘四大名著中,情节简单重复而又吸引人的是哪部?”“《西游记》。”我接着问:“《西游记》中妖精们对唐僧的诉求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总结就两个事——“吃他”和“嫁他”,这高度的概括引得学生们哄笑,完全由刚才洋洋洒洒地自我展示回到老师的问题上来。我接着板书《西游记》中“情节的摇摆”(图1)。

当我板书完,留白的提问顺势引出:“请同学们自己思考后也绘出《在桥边》中情节的摇摆!”这个“曲问”设计效果很好。学生们开始沉思、模仿、讨论、绘图,我在讲台上气定神闲、运筹帷幄。接着,学生们展示交流,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评点,进行“补白”,最后总结(图2)。

最后,我进一步留白,让学生发挥想象,主人公在被安排“数马车”这个美差后,情节又会如何摇摆?(图3)

在评课时,黑龙江省教研员对这次课堂提问的留白和“曲问”的效果,用“点赞”“很棒”做点评,给予高度评价。

课后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问的留白艺术,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这一“悟”的过程,就是思维留白的过程。处理好感悟和质疑的关系,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腾出一块比较大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第二层面是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教师应当作出判断与筛选,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宜直接作答。正确的做法让提问者再作深入的思考,有质量与有难度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作一些讨论,甚至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学生作为发展主体,是个体的‘我要學习、要发展、要生成,而不是外在的诸多主体将其当作被动的物来进行规训和塑造”。“曲问”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推进自己学习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故事类姑娘小说
秋姑娘的信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分析
《多维阅读》
歇后语知多少
泥姑娘
胖姑娘看过来
故事类作文材料应当怎样审题
采山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