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的家庭教育

2019-05-01 11:28范青青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3期
关键词:陶行知子女家庭

范青青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是人生奠基性教育,对人的成人成才至关重要。生活是教育的起点和内容,实践是教育的基本特征,家庭生活实践的开展是其他生活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与延伸。鉴于当下家庭教育的种种,笔者主张探索构建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的家庭教育。

源于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生活·实践教育

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初起,陶行知指出传统教育是一种“吃人教育”,一方面,“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让他们死读书,读死书,以致“读书死”;另一方面,“教学生吃别人”,教人劳心不劳力,这就表明了传统教育是一种死的教育,割裂了生活、实践与教育的联系。因此,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学说”。他说:“人就是天天受教育,差不多从出世到老,与人生为始终的样子。你哪一天生存不是学?你哪一天学不是生存呢?”他在这里已经认识到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即教育。1926年,他又在《我们的信条》中明确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培植生活力。”此外,生活教育主张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一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践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创造为目的、社会为学校的大教育。

为践行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于1944年提出“育才二十三常能”,涵盖了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等诸方面。自动力和创造力的旨归都是使生活力的培植达到更好效果。“生活即教育”所反映出教育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仅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只要教育与生活、教学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三个脱节还存在,生活教育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生活·实践教育是对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起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最早发端于2003年周洪宇和邹伦海等人开启的“新阳光教育实验”,历经了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后逐渐成形。生活·实践教育的教育学基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个体既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生活·实践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生命即成长、生活即学习、生存即共进、世界即学校,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与合育的融合,培养具有生活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实践力的时代新人,目的在于通过生活和实践创造美好的人生。因而,需要在家庭中注重生活、实践与教育三方面,以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力、自主力和创造力。

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家庭教育

(一)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指在生活与实践中实施的教育,能使人个性化。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指出:“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最早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从幼年的经验习得,青年的情感解惑,中年的工作减压,老年的孤独消除等都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因此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教育场所的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式的交往实践。家庭教育使得父母和子女能在家庭这个活生生的环境里潜移默化地接受对方知、情、意、行的熏陶,解放个性,给个体生命以自由,实现成人成才。

家庭教育是通过生活与实践来实施的教育,能使人社会化。家庭教育是以家庭生活与实践为教育途径的教育。家庭生活是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起点,生活与实践的交互能助力子女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家庭教育的实质,在于父母通过生活和实践来影响子女,要求子女从个人生活与实践转向学校生活与实践,并与社会对接,实现家国一体的转化。同样,子女可以通过生活与实践来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需求的人。

家庭教育是为了生活与实践而实施的教育,能使人多样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家庭成员自由全面的发展。家庭教育是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可以根据不同家庭成员的生活群体与实践程度采取多样的方法施教。这样不仅能使个体获得家庭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体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生活力、自主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生活目标和实践技能的人。

(二)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轻视了家庭生活对子女的教育意义。突出表现为家庭生活的缺失、不足和单向。家庭生活的缺失对应忙碌型家长,他们无暇参与子女的成长,只能把教育的希望寄托给学校和教师,仅用物质的富足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忽略了使学生健康的成长需要健康的生活这一关键。家庭生活的不足对应盲目型家长,他们认识到了家庭生活的教育意义,但不知道如何开展,无法做到科学育人、生活育人和实践育人。家庭生活的单向对应权威性家长,他们只重视自身生活对子女的教育意义,轻忽了子女生活的教育意义。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第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生活,重视家庭生活对子女的成长意义,且这种生活是必需的、双向的、有教育性的。

二是轻视了家庭实践对子女的教育意义。突出表现为重脑力实践,轻体力实践;重言语说教,轻以身作则;重知识实践,缺情感实践。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第二个核心概念就是实践,这里的实践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包括体力实践和脑力实践两方面。体力实践是对学生身与心的双重锤炼,是身、心的契合。其次指家长与子女的交往活动。家长通过具体实践示范,将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引领子女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最后指生命的活动。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家庭教育尊重个体生命,重视情感沟通,最终指向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探索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的家庭教育

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两大问题根源在于脱离生活,脱离实践。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的家庭教育能有效地解决这两大问题,因此笔者主张探索构建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的家庭教育,将生活、實践与教育紧密融合在家庭这个大熔炉里。

(一)回归生活,注重德、智、体、美、劳的有机融入。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指出:“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过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以此类推,过家庭的生活便是受家庭的教育。家庭生活是人类最原始与最核心的教育场所。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回归家庭生活。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一方面要为家庭成员建构科学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注意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分阶段地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具体指导,如0-3岁进行感知觉和动作的指导,3-5岁进行行为习惯的指导,5-10岁进行具体思维逻辑的指导,10-14岁进行抽象思维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在家庭生活中有机融入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育教育、美感教育、劳动教育,改变传统的智育中心主义倾向,做到以德育来统领家庭教育,以智育来为家庭教育奠基,以体育来保障家庭教育,以美育来升华家庭教育,以劳育来实施和贯彻落实家庭教育。

(二)立足实践,营造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的优良家风。

面向家庭生活的教育是人类最早存在的基本教育实践活动。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的家庭教育务必要立足實践,以动态的、进步的、发展的实践观来指导家庭教育。这就要求家长既要从具体实践中探索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挖掘家庭教育的内容,又要在具体实践中验证家庭教育方法和内容的适用范围,做到知行合一。正如陶行知所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要注意自身言行,善于说理,用真情实感来感染和教育子女;二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发挥亲范效应,给孩子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三要善于反思,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新的教育方法,满足家庭成员多样化实践的需要。要做一分实践,体认一分认识。体认一分认识,行一分实践。

(三)凝聚共识,形成家、校、社协同推进的教育合力。

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一种面向家庭生活的实践。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实践,其根本目的是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激发个体通过家庭生活与家庭实践,实现家庭幸福。家庭教育是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要使家庭教育的效用最大化,就必须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的共识,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完人。家庭中要发挥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作用,积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家长要自觉地融入学校、教师的生活和实践中,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从而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实践指导,开发家庭教育家长指导手册和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手册,建立家长委员会、创建家长学校,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家校一体化;社会和政府要提供多种软硬件的家庭教育资源,如与高校组建家庭生活·实践教育指导者队伍,开设社区家庭教育宣传专栏,使用“互联网+”设备使远方的家长能面对面地指导孩子的家庭生活与实践,充分利用社区、村委会的力量,不落下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

综上所述,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家庭教育要回归生活,注重德智体美劳的有机融入,要立足实践,营造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的优良家风。同时也要发挥家庭教育的教育性,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识,发挥教育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通过构建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的家庭教育,来实现家庭生活、家庭实践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全面提高家庭教育实施效果。

猜你喜欢
陶行知子女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