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娟
农村幼儿园园所规模小、物质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很难开展大规模的教研活动,园本课程建设对教师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但农村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我们尝试把“如何挖掘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作为教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园本课程建设的基础。教师积极开展“微课题”研究和基于本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园本课程建设,以此来促进幼儿一日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进行教育活动”的园本教研中,幼儿教师利用各种谷类、豆类、果核等作为材料,组织幼儿进行粘贴、拼摆、串珠、编制等室内游戏活动;利用废旧物品为孩子制作高跷、沙包、套圈、弹跳触物、软飞盘;把木桩埋在地上做成梅花桩;利用枯树制成攀登架等户外活动玩具……培养幼儿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真正实现做中玩、玩中学。同时,也弥补了农村幼儿园因经费不足而造成的玩教具短缺。
为了落实“一日活动皆课程”,我们开发利用本土特有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计划,并灵活执行。
课程内容要符合农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农村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的生活环境有差异,所以对事物的认知也存在差异。比如:小班的《了不起的轮子》中讲到溜冰鞋,农村的幼儿很少见到,更没有玩过,对他们来说,这个内容就很抽象,跟现实生活经验很难发生关联,不适合农村的幼儿。小班的《吃果实要吐籽》中,农村的孩子能见到普通的大众水果,如:苹果、香蕉、葡萄、橘子、橙子等,但对有些水果不是那么熟悉,没见过、没吃过,没有相关生活经验,就不能准确掌握活动内容。中班活动中提到电梯、交通标志、公共图标等,农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见到,老师讲起来也很抽象,必须要利用多媒体和主题墙去帮孩子认知……在安排课程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到本地实际生活情况。
主题活动课程充分利用替换策略。在某一主题活动中,对一些不适宜本班或本地孩子的活动内容进行替换。比如,在《我周围的房子》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活动是认识小区标记。农村并不是以“社区”的概念来划分居住区的。孩子对小区不了解,更没见过“小区标记”,这个活动对于农村孩子并不合适。于是,我们认真分析它的目标(幼儿认识住宅楼的各种标记,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注意安全,遵守公共场所的各项规则),发现它的重点是认识各种标记及指示牌,知道它們表示的意思。于是就设计了另一个活动——认识公园里的标记,这样把内容进行合理替换,带孩子来到幼儿园旁边的公园、楼道甚至村落,对涉及的指示牌一一指导幼儿认知,最终达成了目标,只是组织地点、组织形式不一样。
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的关键是,应该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关注一日活动各环节。
总之,农村幼儿园的教研工作和园本课程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切忌盲目效仿,要认真分析本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