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婷,于亚辉,曾绍校,梁鹏,庞杰,郑宝东*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金山 350001)
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日益进步,亟待解决与提高的是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能够将知识转变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上日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且能够用以缓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之间不匹配的矛盾[1]。
2015年11月5 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大学建设[2]。力求各地高校建设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培养世界一流水平人才。2016年3月5日,福建省正式下发了《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食品工业属于福建省十三五规划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的重点。2015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2万亿,福建省达4 850亿,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为了适应未来食品工业的大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的重要内涵。
国际上,大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大学(University o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学型大学(College)和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每类大学有着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型大学是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教学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社区大学则主要进行技能培养[3]。国外的大学是与地方的发展紧密结合,这些大学通过技术转化,促进了产业的创新、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了对大学的支持力度,而大学的发展又能为地方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国外的食品院校采取通才型培养模式,重视基础专业知识教学和广泛的专业技能培养。以著名食品院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为例,该校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为4年制,前2年主要进行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2年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4]。德国的食品专业高校如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y of Hohenheim)一般要求学生经过3年的在校课程学习和半年左右的企业实习。同时,开设了一定数量的管理、法律、经济和营销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法律意识和商业意识得到培养[5]。
相较于国外大学,国内高校往往缺少清晰的办学定位和鲜明的办学特色[6]。培养模式单一,课程重复率高,学科内涵不足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应对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开局阶段,在实施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点与误区,难以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对于各地高校而言,如何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拧成一股绳”是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并研究了符合省情、院情的食品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不可否认的是食品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工业又是最古老且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福建农林大学借助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会区位优势、同时突出“四区叠加,一区毗邻”的特点,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的形势下,结合专业特点,就如何培养专业素质高、富有敬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食品类高级应用型人才进行了探索与研究。而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虽说观点颇多但终究是把握一个共识:经过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的、能够从事本专业或其他专业及基层事业单位相关工作并进行创新活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7]。其中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来讲,因地制宜便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8]。食品科学学院便结合了福建省在全国食品制造业的突出优势,抓住一个点,提供能够培养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且能够进行创新创造的应用型人才实践平台,在将关键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上,带动并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而具体的措施便是:食品科学学院通过校企紧密结合,依托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以及福建省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协会两大协会理事长单位平台,全方位服务食品企业;为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积极开展了构建特色工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连续牵头主办四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方位参与“挑战杯”等多项大型赛事等多项重大举措,首先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技术保障与展示实践平台。不可否认的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而在农林院校以及全国的食品院校专业中更需要结合本地省情、院情因地制宜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类创新应用型人才,而该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将为其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参考。
经过我院多年的办学培养探索,已然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234”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即1个核心: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2个结合:课程理论结合实践,而课程又紧密结合食品行业企业;3个体系:课程体系,培养食品人才专业知识素养;实践体系,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以更加符合食品行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4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培养人才具有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教育平台,培养人才具备基本的专业实践能力,掌握食品开发、设计、创新、管理等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实践教育平台,培养人才具有实践技能,具备直接从事食品行业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创新创业大赛平台,通过竞赛的形式,培养人才具有科研精神,合作精神,激发创新能力。
以食品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因“人”施教,加强食品类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具有专研精神,掌握食品行业最新资讯与技术的高层次新型人才。通过校企产教融合,将学院培养过程体系与食品行业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具有食品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质量管理、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食品人才,可直接从事食品行业产业生产基本工作,做到产教融合。
开设网络教学平台及“慕课”课程。将专业课程,特别是实验类课程以视频录入的形式免费提供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形成“慕课”课程。学生可自行观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完成课程知识点的回顾与巩固。充分结合网络教学平台与校园实验平台,长时开放校园实验室,改善了当前学生实验机会少,无处学的情况。
我院早在2010年便提出了食品学科“产学研用”的培养方针,在向食品行业输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重视高层次食品专业人才的创新性培养。其中“产”是食品企业、产业的生产;“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研”即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用”便是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实践平台[9]。为满足社会企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多样性需求,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食品类学科“产学研用”方针的提出就是要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在实处,而不是“假大空”。在提供教学实践平台的同时,积极联系应用优质资源为学生的提供创新成果转化、创业机会。真正将“产学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食品学科的建设,通过强化本科生、硕博士生的人才培养教育,使得学生的科研水平、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具体体现在以积极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完成项目等形式“回馈”于学科,打响学科知名度,吸引企业招聘,将此种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出去。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以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和福建省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协会为依托,培养创新创业食品人才。一方面,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影响力,立足福建省食品工业大产业背景(2015年食品工业产值4 850亿,连续多年居全行业首位),充分利用两大福建省食品行业协会,为企业与高校搭建产学研教的平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由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牵头与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福建大型食品企业举办“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等大型赛事,逐步建立“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并且在“1234”培养食品专业性人才的模式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新创意能力为导向,引入“三赛”创新创意培养体制:第一大赛为综合实验大赛,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意创新大赛,考察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意识与能力;第二大赛为专业技能大赛,分模块化展开学生在各个食品行业的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三大赛为创新创意大赛,完全以创新创意为衡量尺度,与福建省食品企业产品需求对接,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整体创新能力,同时也为食品企业的发展注入新血液,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创新型食品人才。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工作,这既是响应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运用才能的优秀食品人才,完成食品科技与食品产业的无缝对接,为食品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应有服务于举措。这不同于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注重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其中也是一个知识的转化与能力的创新,在实践中把握与创造价值。开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突出地方高校特色,实现资源的优化,无论对于创新应用型食品人才的培养还是地方食品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