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雅 陈佳慧
【摘 要】学校教育工作不能离开德育,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同样,现阶段,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也需要德育。虽然我们的社会十分重视德育工作,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与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存在特别大的反差,德育的教学效果极不理想。基于此,通过对我国中学德育全方位的研究,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学德育成效低下的种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最终提高我国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德育;突出问题;原因;解决策略
康德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骄傲:一是星空,一是我们心底崇高的道德准则”。他非常关注自然和人的心灵,尤其重视思想道德的培养。德育很重要,我们确实也一直在把德育工作作为重点动作来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问题。一方面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他们的素质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而教育者过多强调学生的文化素质往往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道德受到社会、家庭、网络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出现严重道德倒退现象。基于此,本文针对现阶段中学德育存在的棘手问题切入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中学德育的内涵及价值追求
要想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离不开中学德育。当前,我国的发展又迈向了新的阶梯,更不能忽视我们的德育工作。对于中学生而言,中学德育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做事,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一)中学德育的含义
广义上的中学德育是指有目标、有计划地对中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的教育,包含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家庭德育等多个方面的影响。狭义的中学德育专门指的是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层要求,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的对中学生施加思想品德方面的影響,并经过中学生自身积极的认识与实践,以使学生形成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德育活动。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
中学生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首先,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主要是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国家,使学生明白国家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集体主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中学生谨记集体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在集体中学会关心别人;再次,符合实际的理想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要向身边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好人学习,并开展相关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其四,增强纪律意识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使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特权可言。
(三)德育在中学生成长中的价值追求
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德育,德育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存、发展、享用三个方面。生存性功能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发展性功能是德育对个人道德近况与发展作用的体现,享用性功能能满足中学生某种需要,并使其感到快乐。
二、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德育的效果偏低,大多数德育工作者把德育过程简单化了,他们更多的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中学德育应该是对学生内心的要求,它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分辨是非。
(一)德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
要使德育目标具有可行性,就应该以我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然而当前大多数中学的德育目标模棱两可,不能对中学生的品德形成进行长远的计划和安排,目标的可操作性不强。在确定德育目标时一般是以班级里的所有学生为出发点,忽略了学生的独特之处,这种统一的目标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德育目标的虚假现象依然存在,在制定时并不考虑其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可实施性,这使得德育目标脱离现实。
(二)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缺乏时代感
德育的内容是依据德育目标确定的,所以它必须根据现实情况不断的更新以适应社会提出的各种要求。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德育仅仅依赖于课本上的道德灌输,内容过于理想化、简单化,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内容缺少创新精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德育途径单一、缺乏多样性
德育途径是来传授德育内容的,德育内容的转化为中学生个人的品德同样离不开德育途径,因而新颖、有独创意义、多样化的德育途径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德育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的德育途径,二是间接的德育途径。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许多德育工作者认为培养中学生的德育只是政治教师的任务,他们认为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唯一途径。如此看来,学生们只能在政治课上学习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如果不经过实践活动的转换,则难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和素养。
三、中学德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中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中学德育长时间的受传统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道德教育工作者们回避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道德现象,不利于中学生充分认识中学德育的真实性;其次,功利主义德育观把学校当作一种手段,让中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德育产生质疑,导致他们道德素质下降;再次,形式主义德育追求表面工作,不顾及实际和学生的发展特点;最后,中学生自身处于叛逆期,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他们忽视道德标准,做事情不考虑后果。
(一)传统德育模式的影响
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较为显著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它虽然能够表明社会的向善性取向,但是对中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非常小。中学生接受了这种理想主义的教育,等工作的时候会发现,学校所传授的德育内容太过理想化,在选择时容易犹豫不决,从而容易被不良观点影响,德育便不能施展其应有的作用。
(二)功利主义德育的污染
功利主义德育观对德育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体现在德育信度下降,中学生德育内容变的空虚、肤浅化,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学生更应该不断的反思,这类自省精神的缺损使学生难以体味到自身到底想要什么,学生渐渐丧失了对道德的情绪体验、心灵需要。
(三)形式主义德育的蔓延
形式主义德育有以下几种表现:德育工作者制定学校或班级的德育目标和计划,不从本校、本班实际出发,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中学生主体的理念;德育内容仅仅空洞说教,不联系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师组织德育活动时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性,不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四)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道德意志也比较薄弱,不能够用正确的思想去克服内心不合理需求,即便是中学生有增强道德意志的欲望,然而因为他们对道德意志的理解存在失误,经常表现出一些不正确的意志行动,继而缺乏自制力和自觉性;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好冲动的特点,其道德情感的感受和表现形式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比方说强烈、粗暴性和温和、细致性并存,可变性与顽固性共存等;中学生道德发展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他们道德念头有时稳定,有时多变,大多数学生以多变性为主。
四、解决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杜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他认为教育活动的首要因素是人,在中学德育中同样如此。目前,中学德育中存在实效性低的现象,当前的德育教材和课程较为僵化死板,德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德育方式多样化,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道德内容的兴趣。
(一)“圣人”的德育转向“平民”的德育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真正明确中学德育的目标是什么。要想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实效,必须要重视德育目标的制定,不能泛泛而谈。德育目标的确定应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社会上优秀道德模范的事迹向学生传授德育思想,从而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德育活动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功利的德育转向公益的德育
国家应制定政策加强对学校德育的干预。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给学校以更多的物质上支持;其次,在德育规则的制定上,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社会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等对学校的负面影响;改革当前的德育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估标准,德育工作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纸笔考试,更多的应在真实的实践中进行评估。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重公益、轻功利的舆论氛围。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隐性教育的功能。所以,要想提升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建设,让好的环境带给学生更多的精神陶冶。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自身素质,培养优良的教师队伍。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
(三)“形式”的德育转向“真实”的德育
制定德育目標从实际情况出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新的价值观点的分歧和冲击,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主动适应具有挑战的局势,使德育工作与我们实际的发展相符。在德育方法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德育内容,尽量多样化,增多更多现代化的元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际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学生的品德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并通过这些德育活动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制定有助于提高学生品德的活动,使活动真正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山.现阶段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18(02):26-27.
[2] 刘锦江.浅谈中学德育的低效性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7(A3):6-7.
[3] 李金凤.浅谈中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课程(下),2017(11):234.
[4] 刘德意,吴朝琴.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7(22):6-7.
[5] 朱学来.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C],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