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翀
【摘 要】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产业产生巨大冲击,媒介形态的变革带给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崭新的时代背景,也给其范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为适应当前的时代发展和满足传媒产业的人才需求,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也在积极探寻着可行之路。如何结合民办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化优势,构建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新闻教育质量,推进民办院校的长足发展,是我们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民办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民办高校也加入到新闻传播教育的行列中。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机制灵活,在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专业特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壮大新闻传播人才队伍、丰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民办高校创办时间不长,新闻传播专业开设时间更短,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民办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
有的民办高校在开设专业时随波逐流、盲目上马,缺乏有效的论证和调研,专业开设之后又缺乏有效的研究与讨论,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未能对接市场需要,结合学校优势,反映专业特色,大多数是借鉴其他成熟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略微修改,更有甚者不假思索的照搬,致使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再加上民办学校受客观原因影响,实验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学科基础薄弱、实习场所有限以及专业口碑不高,最终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能力较弱,在就业市场上很难获得就业单位亲睐。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它不仅影响着专业定位,也决定了人才的知识结构框架,以及人才的类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民办学校在新闻传播课程设置上普遍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随意,课程安排上也不够科学合理。特别是在当前媒介融合时代的背景下,有的民办学校新闻传播课程设置未能紧跟时代步伐,适时创新课程方式,拓展课程内容,增大全媒体实践课程比例,致使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需要。
(三)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教师缺乏媒体工作经验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有限,教师无事业编制,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影响,在人才引进方面吸引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高层次人才引进更难以与公办院校比拼,因此专业教师比较匮乏。目前民办高校的新闻专业教师队伍中,学校自有的专任教师担当了师资主力,但这些老师普遍年纪轻,其中部分刚从学校毕业,教学经验匮乏,科研能力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队伍稳定性较差,并且大部分都缺乏媒体工作经验。此外,民办高校还返聘公办院校的退休教授,但这些教授由于年纪较大,精力有限,往往只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对“老带新”开展教学指导、参加科研工作等力不從心。同时,民办学校还聘请行业专家,如记者、编辑等补充到现有的师资队伍中,但由于他们本职工作的时间限制,承担的课时较少,且调停课和补课较为频繁,对教学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四)实习实践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但从大多数民办学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较为普遍,理论课程的占比远大于实践课程。同时,很多民办高校忽视了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的钱物有限,校内的实习实践场所配套设施较为落后,校外的合作实习实践基地数量有限,合作深度不够,能提供给学生实习实践的岗位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实习实践需要。
二、新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一)政治立场坚定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传播人才作为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担当起媒体的责任。因此,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方法贯穿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全过程,在培养新闻新闻传播人才中彰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意义。
(二)综合素质过硬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争取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因此,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也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不仅重视培养新闻传播人才采、写、编、播的业务能力,还要注重培养新闻传播技术的应用能力,以此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建设改革,培养出能适应融合媒体岗位工作要求的专门人才。
(三)实践能力突出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着重于在社会实践中考察及体现学生的软实力。当前,不少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专业知识能力无法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反映在工作上则为角色转变不快,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媒体一线的实践锻炼,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短板。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这就促使培养院校要加大实践课程的占比,搭建学生的校内外实践平台,为学生实战演练提供充足的条件,以满足相关岗位及工作的要求。
三、民办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坚定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着新闻传播教育事业,渗透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传播人才。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着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选读马列新闻经典论著,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课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崭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促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以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变革。
(二)明确培养目标,实行“特色化”培养模式
传媒环境已经发生巨变,民办高校应顺应形势,结合学校的现实情况,重新调整和优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定位,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实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例如广西外国语学院采用“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学校外语专业强、小语种种类多、对外交流合作频繁的优势,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还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学生英语四年不断线,并学习掌握一门小语种,培养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新闻传播人才,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学生海外创业就业创造了机会。
(三)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交互式”学科融合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与理论前沿、先进技术要求相距较远,致使学生知识、能力落后,无法满足新时代新闻传播事业需要。鉴于民办高校灵活、自主的办学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媒体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性,培养媒介融合时代所急需的全媒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笔者认为,民办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要注重课程衔接、学科融合,根据业务操作流程和难易程度编排课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展开采、写、编、评等业务能力提升课程,之后再开设方向性、系列性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进行选择学习,为其创造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此外,还要打破专业间的鸿沟与壁垒,立足学科交叉,调动社会、经济、技术应用等相关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出能够适应多元环境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四)增强师资力量,打造“多元化”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新闻理论扎实、媒体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促进民办高校新闻傳播人才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自身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视自有专任教师的培养培训,为年轻教师的学习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宽广平台,并鼓励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媒体挂职锻炼或培训学习,解决年轻教师媒体实战经验缺乏的问题。发挥返聘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安排年轻教师随堂听课,学习老教授们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行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合堂授课”的方式,由专业教师负责讲授理论课,行业专家分享实战经验及传递行业信息,达到教师、教学互动互补的效果。此外,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开展学术讲座或进行短期培训,为教师开拓视野,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平台。
(五)加强实践教学,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民办高校要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民办高校可利用自身的宣传阵地,建立校内的媒体实践基地,以学校网站、官微、校报等为载体,给学生提供锻炼、实践机会。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丰富实践教学方式,确保实践教学卓有成效。此外,还要加强与媒体的联系,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以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为保障,为学生进行实战演练提供平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强月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30-37.
[2]张晓慧.民办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105-108.
[3]智慧.民办高校新闻教育人才培养探析[J].新闻前哨,2015(11):95-96.